當孩子不聽話時, 父母常常會以處理教訓來控制孩子, 這似乎是我們在教養孩子時最習慣的一件事, 但這個習慣一旦養成, 如長期使用將會使父母和孩子在親子關係上付出一定的代價。
如果成人經常帶著氣憤、高亢的聲音和孩子說話, 時間久了, 孩子對家長的"喊叫"也就習以為常。 以後家長如果不提高嗓音、不重複喊叫, 孩子便很難接收到指令, 而且孩子一旦習慣于高亢、粗暴的聲音, 就會逐漸對溫和、文明的教育方法採取了"抗命"的態度。
處罰也是一樣, 不良或經常性的處罰, 只會讓孩子身心感到痛苦、不適或意志遭到壓制,
Advertisiment
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 我們探索出幾種比較溫和的方法, 供幼兒父母參考,以此來抛磚引玉,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使我們的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是向孩子解釋行為的規範
們今天上街是要給奶奶買禮物, 其他東西一律不買"。 家長在向孩子解釋規則時, 應該避免預先就認定孩子不聽話。 例如, "你要我說幾百次, 才會聽話"。 這會讓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執。
二是以周圍的孩子或成人作榜樣
年齡小的孩子雖然知道指令和規則, 卻很難決定該怎樣做。 當他不行動或不接受指令時, 我們又以為孩子不聽話。
Advertisiment
除了在語言表達上家長可以示範給孩子看, 讓孩子理解具體的做法外, 我們還可以利用孩子的模仿性或某一個人、一件事來糾正他(她)或引導他(她)。 如,"寶貝你看,我們可以照那個叔叔那樣做"、"你要像那個小孩一樣安靜", 將具體的目標告訴孩子, 引導他(她)代替原來不好的行為。
三是獎勵和贊許良好的行為
孩子不聽話時, 常常是為了要引起家長的注意(孩子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因此, 孩子常常用反抗(故意不聽話)或大喊大叫等等其它方式, 使家長滿足他(她)的願望。
父母對孩子這種不良行為, 首先態度要沉著冷靜、不要慌張,
Advertisiment
這是弱化不良行為的方法, 利用不回應壞行為的方式, 讓孩子瞭解父母的態度。 但家長要積極做的是, 稱讚、獎勵好的行為, 讓孩子區別好與壞、容許與禁止。
所以當孩子不聽話時, 可以用贊許的話來轉移他的行為。 如,可以說:"我記得你是一個熱心的孩子, 記得嗎?上次你幫我做了......"。 在獎勵和贊許孩子時, 最好讓孩子能具體瞭解自己的行為, 不要只是一味的稱讚孩子:"你真是個乖寶貝",而是要選用一些具有美德的語句, 譬如, "你很有禮貌"、"很熱心"等等, 使孩子的行為更具體化。
四是對不好的行為進行嚴肅談話
Advertisiment
當孩子不聽話時, 成人用"責駡"或"處罰"來處理, 常常很容易把主觀的氣憤、激動、疲倦、厭煩的情緒滲入行為的處理中, 致使孩子的身體感到痛苦不適(體罰), 心理產生恐懼, 意志遭到壓制, 因此很難接受家長長篇大論的說教, 反省自己不良的行為, 更難以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了。
此時,如果我們家長與孩子進行"嚴肅的談話", 就會讓孩子心領神會。 例如, 先暫時停止他(她)的動作或行為, 請他(她)到一個角落, 好好的跟他(她)談, 可能會比大聲責駡和處罰, 更能啟發孩子的良知, 思考自己的不當行為。
五是細心和耐性的糾正與教育
, 犯下一些不同類型的錯誤, 長期下來, 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為。 例如, 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小, 任性、胡鬧、不聽從吩咐是一種自然現象,
Advertisiment
孩子的行為是累積而來的, 好的行為累積就變成好的習慣、好的道德, 反之亦然。 行為的養成和教育都是長期性的, 所以不聽話的行為也需要長時間的糾正與教育。
孩子對人不禮貌或有其他不聽話的行為, 父母不能"充耳不聞", 要隨時負起糾正的責任。 如果我們缺乏這個耐心, 實際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禮貌、更不聽話。
六是家園配合, 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強的社會意識、榮譽感和自尊心。 他(她)很在意他人的觀感, 特別在乎學校老師對自己的看法, 因此可以利用孩子這種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 來糾正他(她)不好的行為。例如,孩子每天不肯按時上床,並且都要胡鬧一番,有時通過老師的指導與要求,利用說話課,談一談孩子昨天晚上在家的情形,並且稱讚準時上床的孩子,這樣比父母千叮萬囑還有效果。
在幼稚園裡,小朋友有好的行為或已糾正過的行為,老師把讚美的話寫在聯繫簿上,回家後讓父母再一次稱讚他(她)、肯定他(她)。對於不聽話的孩子,父母更可以積極的運用這種方法。例如,有的孩子不肯吃蔬菜,可以請幼稚園的老師留意這件事,並且利用方法要求孩子,家長也要實行相同的規則,雙方貫徹執行,一直到孩子習慣糾正為止。當然家、園雙方要事先溝通好,規則也要相同。
七是針對不同的年齡和個性,使用不同的方法
作遲鈍緩慢的孩子,要利用機會給他容易達到的成就,對於年齡小的孩子需要示範引導,年齡大一點的則需要激勵。
引導不聽話的孩子聽話,並不是把一個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按照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需求,在他們的身上找到力量,從而創造孩子能夠自覺聽話的先決條件。
來糾正他(她)不好的行為。例如,孩子每天不肯按時上床,並且都要胡鬧一番,有時通過老師的指導與要求,利用說話課,談一談孩子昨天晚上在家的情形,並且稱讚準時上床的孩子,這樣比父母千叮萬囑還有效果。在幼稚園裡,小朋友有好的行為或已糾正過的行為,老師把讚美的話寫在聯繫簿上,回家後讓父母再一次稱讚他(她)、肯定他(她)。對於不聽話的孩子,父母更可以積極的運用這種方法。例如,有的孩子不肯吃蔬菜,可以請幼稚園的老師留意這件事,並且利用方法要求孩子,家長也要實行相同的規則,雙方貫徹執行,一直到孩子習慣糾正為止。當然家、園雙方要事先溝通好,規則也要相同。
七是針對不同的年齡和個性,使用不同的方法
作遲鈍緩慢的孩子,要利用機會給他容易達到的成就,對於年齡小的孩子需要示範引導,年齡大一點的則需要激勵。
引導不聽話的孩子聽話,並不是把一個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按照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需求,在他們的身上找到力量,從而創造孩子能夠自覺聽話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