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動要有目的去進行。 處於學前教育期的孩子, 由於他們的注意力還不夠穩定, 觀察力、想像力、思維能力都正處於初步發展階段。 所以在把孩子帶到大自然的懷抱裡進行各種活動時, 尤其是進行各種教育活動時要具有目的性, 要注意把教育目的貫穿於教育活動之中。
例如帶孩子到動物園遊覽, 如果是沒有目的泛泛的看, 很可能就是走馬觀花, 孩了大人花了一整天的時間, 但收穫不一定很大。 等回到家一問。 孩子肴了許多, 卻說不出多少來, 也就談不上究竟對什麼印象深刻來了。 如果是有目的地去遊覽,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月亮上有什麼?不論是兒童電視節目中, 還是各種童話傳說中, 都有對月亮的各種描述。 那高懸予夜空之中的一輪明月, 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想, 也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 孩了喜歡聽關於月亮的傳說: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桂花樹、廣寒宮等等。 除了給孩子講述關於月亮的傳說, 也應幫助孩子瞭解月亮的有關科學知識。 在月圓時節的晴朗夜空, 用一隻500倍的望遠鏡可以把關亮上的環形山看的很清楚。 如果把資話傳說、阿波羅登月見聞、參觀夭文館、觀察月亮上的環形山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 將會使孩子對月亮的瞭解更為全面。 結合觀看日食、彗星、流星等天文現象, 將會給孩子打開一扇關於無邊宇宙的知識之門, 把孩子的眼光引向廣闊的宇宙空間。
Advertisiment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 有目的進行教育活動, 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方面己經有了許多成功的範例。 例如。 大詩人哥德的父母就是從小就對哥德進行有計劃、多方面的教育。 為了使哥德能夠幾有欣賞美的視覺眼光, 他父親使經常帶他參觀城市建築, 而且是一邊參觀, 一邊講解城市的歷史, 以培養他對歷史的愛好:哥德的母親每天給哥德講故事, 每當講到關鍵之處便停下來, 給哥德提供想像的機會, 讓他去想故事的情節。 第二天講以前, 先讓他說是怎麼想的, 然後, 他母親再接著繼續往下講。 正因為哥德從小就受到父母有計劃的教育, 後來才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大詩人。
4-6歲的孩子正處於智力和能力發展的關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