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孩子累還沒效果 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好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教育孩子沒少費勁兒, 為什麼不見成效?兒童教育專家羅玲老師認為, 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對孩子的生長規律缺乏瞭解, 對孩子的教育是“錯位教育”。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教育孩子, 勁兒也沒少費, 為什麼不見成效?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對孩子的生長規律缺乏瞭解。

比如, 一歲的孩子鬧, 家長認為他在和自己作對, 或者認為他是在要脅自己。 其實, 孩子只是遇到了完全陌生的情緒, 不會表達而已。 你可以逐漸去教他表達。 國外甚至有人教嬰兒使用手語, 幫孩子溝通。

兩歲的孩子鬧,

Advertisiment
常是因為他既渴望獨立做事, 同時因為能力有限又做不好, 導致有焦慮情緒。 兩歲是個小叛逆期和各種敏感期並存的年齡。 他現在的鬧, 在兩三歲期間還會多次出現, 但只要您現在態度平和地同孩子理性、正向溝通, 那麼到了四歲, 孩子的情緒管理就會做得比較好了。

再如, 兩三歲的孩子, 看到媽媽手破出血了, 漠視走開, 媽媽心裡頓時悲從中來, 覺得孩子不知心疼自己, 是不是該教育教育了。

其實媽媽不必傷心。 從發展心理學來看, 幼兒看到不幸, 會表現出好像自己同樣在體驗痛苦一樣, 這是一種移情式喚醒。 他們會用離開、漠視, 甚至攻擊對方, 來緩解自己的這種不適。 隨著孩子長大, 他才能逐漸做到把這種共情體驗,

Advertisiment
轉向對痛苦者的關心和幫助。

再比如, 有些幼兒家長常說孩子不虛心、逞能、不讓大人教。 其實孩子這樣的表現很正常。 研究發現, 三至五歲的幼兒, 通常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能力, 他們常覺得自己似乎什麼都能勝任。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在這個時期需要學習大量的技能, 他們的這個心理特點, 恰恰是為了讓他們有學東西的自信。

我們現在常說, 教育要順應孩子的生長規律。 什麼叫順應孩子的生長規律?就是不超前、不滯後, 不是總在做錯位的教育——嬰兒期把孩子交給別人帶、不陪伴, 沒有培養安全型母嬰依戀;孩子一兩歲時, 過多立規矩、不顧孩子各種敏感期, 為了培養“品德”而和孩子無謂地較勁。

孩子四五歲時,

Advertisiment
他的大腦開始有執行控制能力了, 但家長該給的界限卻沒有給, 該培養自理能力, 讓孩子自由地玩和交往, 卻不做, 而把重心放在超前學小學知識上了;上學後, 又把孩子的成長、獨立看作失控, 越發加緊監控;孩子上大學又去陪讀;畢業又替孩子去相親(這都是在補學前家教落下的課——因為在孩子幼兒時, 交往的視窗期, 我們沒讓他自由交往)……

錯位教育, 大人孩子都累!

養孩子是農活兒, 要瞭解時機、節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