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孩子要先讀懂他們的心

人們總愛用“天真無邪”來形容孩子, 認為孩子沒有什麼心理活動。 其實不然, 心理學家認為, 孩子具有複雜的心理活動, 而且由於心理抵抗力差, 容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 父母要細心觀察, 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活動, 並引導其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故事一:支配狂陽陽

5歲的陽陽站在超市的玩具櫃前, 向媽媽索要一個“音樂坦克”媽媽說不買, 陽陽沉默片刻便開始大吵大鬧起來。 媽媽無奈之下只好屈服。 誰知這時陽陽的注意力已經不在“音樂坦克”上了:他一把將媽媽遞過來的“音樂坦克”扔到地上,

Advertisiment
用腳踢媽媽、踹“音樂坦克”, 甚至對過來勸說的售貨員又抓又打, 圍觀的人越多他越鬧得歡。 這時, “音樂坦克”似乎早已在陽陽的視線之外, 他失去控制般地撒野。

分析

任性是不少孩子的通病, 如果孩子的任性行為得不到及時矯治, 就會發展為心理障礙―支配狂。 顯然, 陽陽的行為已經遠遠超出了“任性”的範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他已經由任性發展為支配狂。

支配狂是一種由於性格過分偏激, 導致情緒控制方面的障礙。 具有支配狂的孩子過分地以自我為中心, 無理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須圍著他轉, 並傾向通過極端的語言、行為等來引起旁人的注意, 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如上例中的陽陽, 後來的目的已經不是要獲得“音樂坦克”,

Advertisiment
而是通過吵鬧、撒野的方式來引起周圍人對他的關注。

特別提示:有慢性疾病或身體有缺陷的孩子、被寵愛過度的孩子以及自幼受到忽視的孩子最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

對策

防勝於治。 下面這些及時而恰當的早期教育相信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走火入魔”。

・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情緒變化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晴雨錶”。 當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 一定要找出原因:是孩子沒有得到恰當的關注, 受了委屈, 還是孩子的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然後針對具體原因及時疏解孩子的情緒, 而不是一味斥責孩子。

・不要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父母絕不能因疼愛孩子而不斷無原則地滿足他, 不管合不合理。 比如, 孩子挑剔食物,

Advertisiment
不妨就讓他餓一餓, 絕不額外給食物, 幾次之後, 他就會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得不到父母支持的。

・教孩子學會與人合作。

比如在家通過食物分享、角色遊戲等各種方式, 讓孩子瞭解到自己只是家庭中的一個成員, 而不是核心。

・樹立起父母的權威。

當發現孩子開始有“支配狂”的行為苗頭時, 應當明確告訴孩子“不行就是不行”, 讓孩子能夠看到並領教父母的權威。

當然, 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這種心理障礙, 糾正起來就絕非一日之功了, 建議儘早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故事三:玩忽悠的小強

小強5歲生日那天, 爸爸媽媽帶他去吃肯德基, 他滿心歡喜地跟著爸爸媽媽出了門, 到了肯德基店門口, 卻突然說不想吃了。 “為什麼?”“我不想浪費那麼多的錢。

Advertisiment
”小強的回答讓爸爸媽媽十分感動, 覺得有如此懂事的孩子真是自己的福分。 雖然爸爸媽媽一再勸說小強進去, 但小強堅持己見, 絲毫沒有要退讓的意思, 於是爸爸媽媽也只好作罷。 過了一會兒, 小強發話了:“媽媽, 我想買個東西。 ”“買什麼?”“我什麼都不要。 ”小強狡黠地笑了。 一家人在大街上溜達著, 小強不時地冒出一句:“媽媽, 我想買個東西。 ”但每次媽媽問他想要什麼, 他都回答說他什麼也不要。 爸爸媽媽終於明白, 實際上, 小強是真的想要買點什麼。 “我知道你是真的想買點什麼。 到底想要什麼呢?”“我不敢說, 怕你們不讓。 ”小強終於扭扭捏捏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當爸爸媽媽向他保證為了慶祝他的生日,
Advertisiment
會滿足他的要求以後, 小強才將真實想法告訴了爸爸媽媽――原來, 他想要一個夢寐以求而價格不菲的玩具。

分析

孩子之所以不敢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源于爸爸媽媽一向限制孩子買那些他們自己認為毫無意義的玩具。 孩子害怕失敗, 所以只好與爸爸媽媽玩忽悠。 爸爸媽媽給了孩子一種“任何要求都不可能實現”的挫折感, 使孩子失去自信, 不敢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爸爸媽媽, 這種過分壓抑的心態對孩子未必是一件好事情。

對策

・對孩子的要求, 只要合理, 爸爸媽媽就應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儘量給予滿足。 不能滿足的, 要向孩子解釋清楚, 讓孩子自願放棄要求。

・如何滿足孩子的願望有個度的問題, 比如, 如果周圍的孩子都擁有眾多的玩具,我們又如何限制自己的孩子期盼獲得喜愛的玩具的願望呢?給孩子適當的成就感與挫折感都是必要的,孩子需要寬鬆但又不放任自流的環境來磨煉良好的心態。有著良好心態的孩子成人後才能健康地面對社會,並最終走向成功。

貼心提示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父母教養是否得當的反照。要想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軟硬兼施地去改變孩子,而是更多地窺探孩子的心理,並因勢利導,讓孩子心服口服地改變自己。

如果周圍的孩子都擁有眾多的玩具,我們又如何限制自己的孩子期盼獲得喜愛的玩具的願望呢?給孩子適當的成就感與挫折感都是必要的,孩子需要寬鬆但又不放任自流的環境來磨煉良好的心態。有著良好心態的孩子成人後才能健康地面對社會,並最終走向成功。

貼心提示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父母教養是否得當的反照。要想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軟硬兼施地去改變孩子,而是更多地窺探孩子的心理,並因勢利導,讓孩子心服口服地改變自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