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孩子需要嚴愛有度

‍‍‍‍‍‍‍‍‍‍

‍‍孩子, 作為一個仍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個體, 他的每一個行為, 每一種活動, 都不能簡單地以成人的標準去判斷對與錯。 在孩子的世界裡, 除了對與錯, 還有很多促進成長、挖掘潛力的成分。 那麼, 對待孩子的教育, 什麼樣的干涉才是合適而有效的呢?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呢?‍‍

‍‍‍‍

父母需要找到管教的平衡點

星媽—馬煜祺媽媽:

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控制, 會讓孩子感到挫折, 認為自己毫無能力, 造成孩子消極、被動、依賴的心理嚴重;父母如果對孩子過於順從, 過於隨孩子的意, 則又會產生另一類問題。 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找一個平衡點,

Advertisiment
既可以做孩子的老師也可以做孩子的好朋友, 這個平衡點就是在家庭生活中, 經常溫和卻堅定有力地給孩子合理的限制。

第一, 告訴孩子事情的真相, 誠實是再怎麼強調也不會過分的。

第二, 家長的言行要有確定性。

第三, 重視對話與交流。 我家寶寶是還沒有上學, 但是我已經在頭疼教育的問題了, 個人覺得小孩還是不能太寵太順從他了。

父母不應過多干涉, 限制孩子的探索行為

星媽—大寶媽:

其實我覺得只要孩子不做錯事危險的事沒必要太多干涉!比如寶貝的好奇、多動, 喜歡問“為什麼”, 有的父母討厭孩子這樣的“粘牙”, 表現出不耐煩, 或者制止孩子提問, 不讓孩子到處玩, 不讓和小朋友溝通玩耍,

Advertisiment
怕孩子吃虧、被欺負。 本是孩子天真無邪的活動, 這也阻止, 那也干涉, 就會使他們縮手縮腳, 無所適從。 其實, 父母自己整天擔心害怕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是自己本身就膽怯、懦弱的表現。 這樣可使活潑、天真的孩子逐漸變得膽小、怕事、自控力差和感情脆弱。

現在條件好了家長都希望孩子有出息, 不輸在起跑線上!而有的家長不按客觀規律辦事, 僅憑自己主觀的想法、想像, 贏在起跑線上的觀念, 錯誤地認為對孩子早期教育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讓孩子在不適合的階段學習知識, 你讓一個2歲的孩子練習寫字, 學習外語, 讓3歲孩子學習一年級的知識, 我覺得這樣有何意義, 就如你提前給孩子補課, 等孩子在上學時候什麼都會,

Advertisiment
這不是說明你孩子聰明, 只是證明提前接收了知識, 這樣會使孩子自滿, 容易上課不認真。 同時早早地學習會使孩子產生厭學的情緒, 或者早早埋下不良的種子。 我不會刻意干涉孩子學習能力, 讓她自己學習自己探索!

星媽—欣蕊麻麻:

隨著小孩慢慢成長, 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好奇, 喜歡追著問“為什麼”, 有的父母討厭孩子這樣“窮追不捨”的問, 出現不耐煩, 或者制止孩子在提問, 不讓孩子到處玩, 不讓孩子和其他孩子溝通玩耍, 怕孩子吃虧或被欺負。

我們過度重視和過多干涉, 教育出來的孩子缺乏社會適應性、獨立自主性、缺少入社會保護自我能力。 我們不能只重視學習能力, 和智力的培養教育。 要全方面, 德智體美全方面發展和教育培養。

Advertisiment
只要這樣, 才能使孩子心身得到健康的發展。

如何把握管教孩子的“度”?

星媽—恢恢媽媽: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且幼小的個體, 作為父母長輩總是放在手裡怕摔了, 含在嘴裡怕化了, 那麼又如何掌握這個不偏不移的教育度呢?讓孩子拙壯成長起來呢?

第一, 當你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時, 說明家長已經對這個度掌握了一半了。

1.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不要過分干涉孩子獨立的空間。 現在的孩子聰明接觸的東西很廣, 很早可以開始引導了。 如當小寶在戶外活動、上下樓梯時, 爺爺奶奶總不免來句“不要這樣做摔跌了”“呀那個不能碰, 這個不能碰”“哎呀碰疼了吧, 趕緊抱起來”, 總是覺得他還小。

Advertisiment
事實他完全聽得懂我們講話, 比如剝毛豆, 不只是說你還不會, 可以讓他蹲下來和你一起剝, 提前體會參與、做家務的樂趣。

2.不要過度保護, 大包大攬自己代替孩子幹他力所能及的事。 您不能替他一輩子對嗎?當一個3歲的孩子你背著包牽著他的小手時, 你很開心;當他7歲時你幫他背著書包上學你沒有什麼想法, 怕壓了他的肩膀, 說孩子要長個。 當一個70歲的老人再幫一個18歲正當年輕力壯的小夥拿重物時, 說太累, 他背不動, 你還開心嗎?所以不要怪你的孩子沒用, 不會考慮你的感受, 你沒有給過他機會去感受。 多給孩子一些體驗的機會吧, 不要等到他結婚後才一擔籮筐全部壓給他。

3.不要過度處罰, 用自己的意志替代孩子的意志。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是好的,可總有人成不了你希望的“龍、鳳”,或許他在別的地方也可以成就一翻自己的小天地。誰希望成為《虎媽貓爸》中的虎媽呢?深夜裡躺下來的淚水與苦楚只有自己知道。

第二,孩子雖然幼小,可他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一句不要讓您的孩子輸起跑線上,現在到處充斥著各種廣告教育機構,胎教、早教、幼教、興趣愛好特長班、語文數學英語加強班,讓人應接不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還曾幫助她的女兒做“過度作業”,為的也是避免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過度教育也是一種揠苗助長。在西方教育文化中有一些也是值得借鑒的,比如國外幼稚園兒童可以按照自己的主體地位,決定對活動材料、夥伴、內容的選擇,決定對待和使用活動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決定玩什麼,和誰玩以及怎麼玩。當我們的孩子在學習2+3=?他們在學習事實與環境教育,瞭解水與能量,節約用水,為避免製造多餘垃圾的意義而直接讓孩子參與進行分類垃圾。實際生活與家政教育,情景再現參與穿衣、洗衣做飯、做家務。

‍‍‍‍‍‍‍‍‍‍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是好的,可總有人成不了你希望的“龍、鳳”,或許他在別的地方也可以成就一翻自己的小天地。誰希望成為《虎媽貓爸》中的虎媽呢?深夜裡躺下來的淚水與苦楚只有自己知道。

第二,孩子雖然幼小,可他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一句不要讓您的孩子輸起跑線上,現在到處充斥著各種廣告教育機構,胎教、早教、幼教、興趣愛好特長班、語文數學英語加強班,讓人應接不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還曾幫助她的女兒做“過度作業”,為的也是避免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過度教育也是一種揠苗助長。在西方教育文化中有一些也是值得借鑒的,比如國外幼稚園兒童可以按照自己的主體地位,決定對活動材料、夥伴、內容的選擇,決定對待和使用活動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決定玩什麼,和誰玩以及怎麼玩。當我們的孩子在學習2+3=?他們在學習事實與環境教育,瞭解水與能量,節約用水,為避免製造多餘垃圾的意義而直接讓孩子參與進行分類垃圾。實際生活與家政教育,情景再現參與穿衣、洗衣做飯、做家務。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