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作為一個仍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個體,
他的每一個行為,
每一種活動,
都不能簡單地以成人的標準去判斷對與錯。
在孩子的世界裡,
除了對與錯,
還有很多促進成長、挖掘潛力的成分。
那麼,
對待孩子的教育,
什麼樣的干涉才是合適而有效的呢?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呢?
父母需要找到管教的平衡點
星媽—馬煜祺媽媽:
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控制, 會讓孩子感到挫折, 認為自己毫無能力, 造成孩子消極、被動、依賴的心理嚴重;父母如果對孩子過於順從, 過於隨孩子的意, 則又會產生另一類問題。 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找一個平衡點,
Advertisiment
第一, 告訴孩子事情的真相, 誠實是再怎麼強調也不會過分的。
第二, 家長的言行要有確定性。
第三, 重視對話與交流。 我家寶寶是還沒有上學, 但是我已經在頭疼教育的問題了, 個人覺得小孩還是不能太寵太順從他了。
父母不應過多干涉, 限制孩子的探索行為
星媽—大寶媽:
其實我覺得只要孩子不做錯事危險的事沒必要太多干涉!比如寶貝的好奇、多動, 喜歡問“為什麼”, 有的父母討厭孩子這樣的“粘牙”, 表現出不耐煩, 或者制止孩子提問, 不讓孩子到處玩, 不讓和小朋友溝通玩耍,
Advertisiment
現在條件好了家長都希望孩子有出息, 不輸在起跑線上!而有的家長不按客觀規律辦事, 僅憑自己主觀的想法、想像, 贏在起跑線上的觀念, 錯誤地認為對孩子早期教育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讓孩子在不適合的階段學習知識, 你讓一個2歲的孩子練習寫字, 學習外語, 讓3歲孩子學習一年級的知識, 我覺得這樣有何意義, 就如你提前給孩子補課, 等孩子在上學時候什麼都會,
Advertisiment
星媽—欣蕊麻麻:
隨著小孩慢慢成長, 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好奇, 喜歡追著問“為什麼”, 有的父母討厭孩子這樣“窮追不捨”的問, 出現不耐煩, 或者制止孩子在提問, 不讓孩子到處玩, 不讓孩子和其他孩子溝通玩耍, 怕孩子吃虧或被欺負。
我們過度重視和過多干涉, 教育出來的孩子缺乏社會適應性、獨立自主性、缺少入社會保護自我能力。 我們不能只重視學習能力, 和智力的培養教育。 要全方面, 德智體美全方面發展和教育培養。
Advertisiment
如何把握管教孩子的“度”?
星媽—恢恢媽媽: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且幼小的個體, 作為父母長輩總是放在手裡怕摔了, 含在嘴裡怕化了, 那麼又如何掌握這個不偏不移的教育度呢?讓孩子拙壯成長起來呢?
第一, 當你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時, 說明家長已經對這個度掌握了一半了。
1.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不要過分干涉孩子獨立的空間。 現在的孩子聰明接觸的東西很廣, 很早可以開始引導了。 如當小寶在戶外活動、上下樓梯時, 爺爺奶奶總不免來句“不要這樣做摔跌了”“呀那個不能碰, 這個不能碰”“哎呀碰疼了吧, 趕緊抱起來”, 總是覺得他還小。
Advertisiment
2.不要過度保護, 大包大攬自己代替孩子幹他力所能及的事。 您不能替他一輩子對嗎?當一個3歲的孩子你背著包牽著他的小手時, 你很開心;當他7歲時你幫他背著書包上學你沒有什麼想法, 怕壓了他的肩膀, 說孩子要長個。 當一個70歲的老人再幫一個18歲正當年輕力壯的小夥拿重物時, 說太累, 他背不動, 你還開心嗎?所以不要怪你的孩子沒用, 不會考慮你的感受, 你沒有給過他機會去感受。 多給孩子一些體驗的機會吧, 不要等到他結婚後才一擔籮筐全部壓給他。
3.不要過度處罰, 用自己的意志替代孩子的意志。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是好的,可總有人成不了你希望的“龍、鳳”,或許他在別的地方也可以成就一翻自己的小天地。誰希望成為《虎媽貓爸》中的虎媽呢?深夜裡躺下來的淚水與苦楚只有自己知道。
第二,孩子雖然幼小,可他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一句不要讓您的孩子輸起跑線上,現在到處充斥著各種廣告教育機構,胎教、早教、幼教、興趣愛好特長班、語文數學英語加強班,讓人應接不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還曾幫助她的女兒做“過度作業”,為的也是避免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過度教育也是一種揠苗助長。在西方教育文化中有一些也是值得借鑒的,比如國外幼稚園兒童可以按照自己的主體地位,決定對活動材料、夥伴、內容的選擇,決定對待和使用活動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決定玩什麼,和誰玩以及怎麼玩。當我們的孩子在學習2+3=?他們在學習事實與環境教育,瞭解水與能量,節約用水,為避免製造多餘垃圾的意義而直接讓孩子參與進行分類垃圾。實際生活與家政教育,情景再現參與穿衣、洗衣做飯、做家務。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是好的,可總有人成不了你希望的“龍、鳳”,或許他在別的地方也可以成就一翻自己的小天地。誰希望成為《虎媽貓爸》中的虎媽呢?深夜裡躺下來的淚水與苦楚只有自己知道。第二,孩子雖然幼小,可他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一句不要讓您的孩子輸起跑線上,現在到處充斥著各種廣告教育機構,胎教、早教、幼教、興趣愛好特長班、語文數學英語加強班,讓人應接不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還曾幫助她的女兒做“過度作業”,為的也是避免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過度教育也是一種揠苗助長。在西方教育文化中有一些也是值得借鑒的,比如國外幼稚園兒童可以按照自己的主體地位,決定對活動材料、夥伴、內容的選擇,決定對待和使用活動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決定玩什麼,和誰玩以及怎麼玩。當我們的孩子在學習2+3=?他們在學習事實與環境教育,瞭解水與能量,節約用水,為避免製造多餘垃圾的意義而直接讓孩子參與進行分類垃圾。實際生活與家政教育,情景再現參與穿衣、洗衣做飯、做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