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孩子,要學會換角度思考問題

媽媽準備晚上和兩個朋友聚一聚, 想帶小鴻一起去。

爸爸有點擔心, 提醒媽媽說:“你忘了上次的情景嗎?”

媽媽那兩個朋友的孩子都是女孩, 小女孩很容易玩到一起, 而小鴻卻跟她們都玩不起來。

上次媽媽聚會時, 小女孩小萌就很生氣地跑來向小鴻媽媽告狀:“阿姨, 小鴻吐我口水!”

小萌媽媽對小萌說:“沒事的, 有什麼問題你們商量著解決。 ”

小鴻媽媽看了小鴻一眼, 小鴻低著頭, 不敢接觸媽媽的眼神。

回到家後, 媽媽找了一個時間, 蹲下來握著小鴻的手, 問小鴻:“今天小萌說你吐她口水, 可以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嗎?”

Advertisiment

“我在玩小車, 她們倆來逗我玩。 小萌過來推我一下, 然後就跑, 我當然要追啊, 結果我一追, 她們就跑得更快, 我停下來, 她們又會來推我, 推完又跑, 邊跑邊笑, 我很生氣, 才吐她們口水的。 "

“你覺得用吐口水的方式, 她們就不會再惡作劇了嗎?

“是的, 我還想抓到她們, 讓她們見識見識我的厲害!”

“但是你說你越追她們, 她們越笑, 反而覺得很好玩?”

“嗯!所以看她們笑, 我就更生氣了!”

“你想一想, 是不是只有讓她們覺得不好玩, 她們才會停止惡作劇?”

小鴻沒說話。

媽媽繼續柔聲問:“你再想一想, 怎麼做才能讓她們覺得不好玩?”

小鴻愣了一下, 說:“我可以跟她們說, ‘我不理你們了, 你們這樣沒意思, 我覺得一點都不好玩!’”

“你還可以告訴她們你的感受。

Advertisiment
”媽媽啟發道。

“嗯。 我這麼說:‘我在玩的時候, 你突然推我一下, 我覺得很不舒服, 你們再這樣子我就不跟你們玩了!’”

“嗯, 這也是一種表達方式。 媽媽知道你很生氣, 被人惡作劇, 當然都會很生氣。 不過吐口水終究是不文明的行為, 下次你可以表達出來, 就不容易引起衝突了。 ”

小鴻點點頭。

上次的事情媽媽當然都記得, 聽了爸爸的話, 媽媽不由思索起來。

過了一會兒, 媽媽對小鴻說:“小鴻, 今晚我們又要和阿姨們一起吃飯。 小萌和小雨也會去。 你說她們總不和你玩, 是嗎?”

“是, 我帶變形金剛和小車去, 她們一點也不感興趣。 ”

“你注意到她們喜歡什麼?”

“噢, 她們好像聊起過小魔仙、佩佩豬和維尼熊什麼的。 ”

“維尼熊?你最近不是也在看維尼熊嗎?可以帶書過去啊!你還有沒有什麼好玩的東西可以分享的?”

Advertisiment

“有兩本圖書館借的維尼熊故事書, 還有剛買的藍鯨的彩色圖書, 裡面的圖可大了。 ”

晚上聚會時, 三個孩子玩得很好, 小鴻帶來的維尼熊故事吸引了兩個小女孩, 藍鯨的大圖也讓她們很震撼。

阿姨們覺得很驚訝:今天小朋友們怎麼都這麼乖?!

積極教養分析

1. 父母的傾聽和共情能讓孩子的內心想法得以真實表達。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 大人往往不在“現場”, 誰是誰非自然很難判斷, 不妨事後提供機會讓孩子陳述事情發生的前後經過, 聽一聽故事的“這一面”和“另一面”, 用客觀的傾聽姿態和溫暖的共情表態鼓勵孩子表達出當時的真實感受和想法, 而非簡單地指責孩子的不良行為。

Advertisiment

故事中小鴻媽媽回家後詢問並傾聽孩子的講述, 也理解和接納了孩子在事件中的種種感受, 孩子自然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也會更願意去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行為, 避免不良行為的再次發生。

2. 父母要依據孩子的真實感受和意圖來引導。

在孩子之間發生衝突之後的“成人介入”的過程中, 有不少家長急於勸解和教育, 會擅自加入“善意意圖”的解讀, 比如小鴻被捉弄的時候,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其實她們只是想和你玩, 不是真的要推你”之類的話, 兩個小女孩和小鴻鬧著玩, 到底是善意的接近還是帶有捉弄意味的戲弄, 單從描述很難判斷, 但從小鴻當時的感受和反應(“是的, 我還想抓到她們,

Advertisiment
讓她們見識見識我的厲害!”)來看, 顯然他已經很憤怒。 捉弄方(小萌)也許並無主觀惡意, 只圖有趣好玩, 卻未必體會到被捉弄方(小鴻)的苦惱和憤怒。 這時候大人如果勉強解讀小萌推人是善意的“想跟你玩”並把這種解讀不負責任地強塞給孩子, 效果自然不佳, 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完全站在對方的立場上, 沒有體會自己當時的感受, 後續談話可能就進行不下去了。

3. 讓孩子思考如何表達能改變衝突過程, 打破慣常的衝突升級模式, 而非僅僅因為結果對孩子懲戒, 對孩子有更大的促進。

不少父母遇到其他孩子來投訴自己家孩子的不當行為時, 會聚焦在懲戒孩子的行為上。 小鴻“吐口水”的行為顯然雖然不妥, 卻是過程演變帶來的結果,而非起因。要提高孩子與同伴相處過程中的溝通協商能力,才能從源頭來防止,不然即便在懲戒之下不“吐口水”了,下次起爭執時也還可能動手腳或是罵粗話。

教養的最終目標在於培養孩子的良好個性和行為習慣,提升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僅僅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父母實際上替代了孩子思考,孩子下次遇到類似情境仍然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

在上面的故事裡,小鴻和兩個女孩之間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因為性別關係,女孩子們玩在一起,而小鴻無法融入;二是兩個女孩子捉弄小鴻(推了他一下),引發了衝突升級的行為鏈:小鴻被推(捉弄)——生氣去追但沒追上,停下來——對方覺得好玩又來捉弄他——小鴻更生氣去追——吐口水。小鴻置身事內,想追追不上,愈發惱怒,反而讓對方覺得“更好玩”,於是引發新一輪的捉弄,而小鴻自己也更加氣憤。小鴻媽媽讓他跳出“角色”來思考:“你再想一想,怎麼做才能讓她們覺得不好玩?”

這樣,讓孩子打破了舊有的思維模式,跳出角色外來探查對方的意圖,從而終止或減弱了衝突升級的固有模式。

覺察並打破衝突中的固定模式,也適用於家庭內部重複出現問題模式時的解決。例如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孩子很強,“你要聽我的!”“我偏不!”親子之間總是出現這樣的對峙,互不相讓,父母此時如果給予孩子一定的選擇權,則可能突破原先對峙的僵局。

4. 預先設想並提前做準備為改變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故事中,小鴻總是和小萌她們玩不到一起,小鴻媽媽就提醒小鴻關注“她們喜歡什麼”,找到興趣的共同點,帶合適的東西去分享,就打破了原來小鴻無法融入這個小集體的固有模式。兒童的友誼雖然並非等同於物質交換,但有彼此感興趣的物品可以分享,的確增加了一個交流和溝通的契機,也減少了因無聊而引發矛盾衝突的可能性。

預先設想並提前準備還可以幫家長贏得時間,比如說有些父母因為女兒起床後選擇衣服耽誤時間而不斷催促,鬧得彼此不愉快,如果在前一個晚上就讓孩子自己選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並放在床頭邊,就可以避免衝突。

卻是過程演變帶來的結果,而非起因。要提高孩子與同伴相處過程中的溝通協商能力,才能從源頭來防止,不然即便在懲戒之下不“吐口水”了,下次起爭執時也還可能動手腳或是罵粗話。

教養的最終目標在於培養孩子的良好個性和行為習慣,提升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僅僅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父母實際上替代了孩子思考,孩子下次遇到類似情境仍然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

在上面的故事裡,小鴻和兩個女孩之間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因為性別關係,女孩子們玩在一起,而小鴻無法融入;二是兩個女孩子捉弄小鴻(推了他一下),引發了衝突升級的行為鏈:小鴻被推(捉弄)——生氣去追但沒追上,停下來——對方覺得好玩又來捉弄他——小鴻更生氣去追——吐口水。小鴻置身事內,想追追不上,愈發惱怒,反而讓對方覺得“更好玩”,於是引發新一輪的捉弄,而小鴻自己也更加氣憤。小鴻媽媽讓他跳出“角色”來思考:“你再想一想,怎麼做才能讓她們覺得不好玩?”

這樣,讓孩子打破了舊有的思維模式,跳出角色外來探查對方的意圖,從而終止或減弱了衝突升級的固有模式。

覺察並打破衝突中的固定模式,也適用於家庭內部重複出現問題模式時的解決。例如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孩子很強,“你要聽我的!”“我偏不!”親子之間總是出現這樣的對峙,互不相讓,父母此時如果給予孩子一定的選擇權,則可能突破原先對峙的僵局。

4. 預先設想並提前做準備為改變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故事中,小鴻總是和小萌她們玩不到一起,小鴻媽媽就提醒小鴻關注“她們喜歡什麼”,找到興趣的共同點,帶合適的東西去分享,就打破了原來小鴻無法融入這個小集體的固有模式。兒童的友誼雖然並非等同於物質交換,但有彼此感興趣的物品可以分享,的確增加了一個交流和溝通的契機,也減少了因無聊而引發矛盾衝突的可能性。

預先設想並提前準備還可以幫家長贏得時間,比如說有些父母因為女兒起床後選擇衣服耽誤時間而不斷催促,鬧得彼此不愉快,如果在前一個晚上就讓孩子自己選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並放在床頭邊,就可以避免衝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