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究竟為哪般?

人們常說, 讀書是學生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 於是大部分孩子都會奮發向上, 努力學習。 到了大學, 便有學生質疑, 學習到底是為什麼?教育究竟是為哪般?馬加爵讀書照樣殺人, 多少大學生的素質比小學生還差。

人格豆芽菜

某北大學生, 放棄了已經考上研究生的機會去經商, 經商後給贊助自己的恩人打電話說還需要2萬塊的學費。 並不富裕的恩人將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寄給他, 供他去完成所謂的科研項目。 當恩人向他提出質疑並討要說法時, 他竟在媒體上誣衊攻擊恩人的人格。 最讓人想不通的是,

Advertisiment
在他騙取了另外一位先生的錢之後, 竟為自己貸款買了房子。 當銀行和出款人向他索要借款時, 他對著鏡頭說:我沒有錢讓我拿什麼還?問他為什麼要騙人家的錢, 他說:我運營需要資金, 我沒有錢怎麼辦?我們看到這位高學府出來的高材生, 在社會性認知方面還停留在學齡前水準。

勒死奶奶、砍倒父親的馬曉明從小就是鄰里孩子的榜樣, 但就在學校因他成績太差而勸其退學時, 為了避免家人傷心, 竟想出了先殺親人然後自殺的荒唐主意。 而另一個大學生馬忠義在學業陷入困境時, 先後謀劃了自殺、殺人、搶劫等“措施”, 試圖通過自我毀滅而達到自我解救。

這些人的價值觀取向, 全都是對自己發展不利的。

Advertisiment
他們在面臨挫折時一觸即潰, 沒有積極面對挑戰的能力, 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們的大腦什麼都知道, 他們能夠用語言回答出所有的問題, 但是當這些問題真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時, 他們便不知所措, 大多都選擇逃避和放棄的方式, 而且逃避和放棄以後, 他們埋怨的是這個社會和別人, 而不會去反思自己。

我們知道, 在孩子沒有接受教育之前面對這個世界時他們是有信心的。 他們眼睛裡散發出堅定的目光, 毫不遲疑地去探索他們身邊所有的事物, 當他們發現自己的能力後便為之自豪。 之後, 他們會不停地重複去做讓他們感到自豪的事情, 他們顯得像國王那樣的自信, 像勇士那樣的勇敢, 像天才那樣的智慧。

Advertisiment
但在這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孩子們接受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教育之後, 他們就變得不自信了, 他們的目光變得迷茫了, 精神也變得空虛起來, 他們感到生活很無聊, 對自己的評價越來越低, 最後他們整個人都變得灰溜溜的。 這正是因為在成人教育他們的整個過程當中, 面對選擇的時候沒有算清帳。 我所說的這個賬, 也就是價值觀。

教育究竟為哪般?

這些應該使我們反思一下,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多少年來, 我們對“好學生”的看法是:課堂上應該成功地回答問題, 而不管那是什麼樣的問題;考試中應該名列前三名, 而不管通過這樣的方式會不會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升學要進入重點, 而不管這樣出來的學生是不是對社會有用、有益的人才;更嚴重的是,

Advertisiment
就是在孩子學琴的時候也應該成功地考級, 學畫看他是不是學會了某種技術, 獲了多少獎項!後來所有的門類都要考級, 像繪畫這種無法用標準來衡量的藝術類也有級可考。 學校的考試再加上這些考級只能使前十名感覺到自豪和自信, 十名之後都會受到挫折感和失敗感的傷害。 一個民族, 一個國家如果有這麼多的人不自信, 這個民族即使是經濟發達了, 這些人擁有了很好的物質生活, 他們的生活品質也會是低下的。

在一些學校中, 一個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精神蓬勃的孩子往往不被看做榜樣;但一個考試成績好的孩子, 無論他的人文情懷多麼淡薄、心理空間多麼狹窄、精神世界多麼蒼白,

Advertisiment
動手能力多麼差勁、創新意識甚至為零, 都會成為榜樣的。 這樣的教育使得這些孩子變成了“考試機器”, 成為“人格豆芽菜”。 孩子們將來在順境中或許還平安無事, 要是遇上不順, 遇上挫折、挑戰呢, 他們就會崩潰, 就可能會走極端。 出現這種情況時, 就會危害他們自己、親人以及社會。 這也就是人們現在所說的“草莓族”, 意思是好看不抗壓。

小編總結:教育應該側重于對學生個人素質的培養, 而不是單純的注重成績, 成績並不代表一切, 成績充其量只是對學生某一時期學習的肯定, 多少成績好的學生照樣會做一些偏激的事。 深思教育的目的, 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於我們學生自己都會是一個質的飛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