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訓練的原則(二)

二、 協同發展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在訓練中既要注重提高身體素質, 發展運動能力, 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質, 培養良好個性, 使兩方面協同一致發展。 孤獨症兒童的身體發育看似與正常無異, 但實際上多伴有或輕或重的感知運動發育問題, 如左右手不協調、手眼不協調、觸覺過敏、聽覺超靈敏、跳躍力等落後于同齡正常兒童。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 運動功能與注意力、語言、認知等多方面發展有關係, 對兒童進行運動訓練, 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多種心理能力。 所以, 我們在訓練中就要安排足量的運動訓練、感知訓練、語言訓練、交往訓練、認知訓練等,

Advertisiment
並使這些內容有機地結合協調起來。 比如我們對兒童進行左右手交替拍球訓練, 不單是為了發展他們大運動、精細運動及其協調性, 同時還注意把數位的認識、語言節奏的訓練、競爭意識的培養等多方面的內容融進去, 使他們的身心機能得到協同發展, 才能提高訓練成效。

三、 動態原則

這一原則的主要精神是指注意個體特點, 採取區別對待的方法, 教育教學中可以有適當的調整與伸縮, 以適應不同的兒童, 從而保證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教師傳授的知識技能。

我們之所以說孤獨症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 是包含了兩層含義。 一是與其他兒童有明顯的群體間差異(這裡包括弱智兒童),

Advertisiment
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語言方面、交往方面、社會適應等方面, 是共性問題。 二是, 他們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個體間差異, 如智商有高低之分、臨床症狀有輕重之別;有的喜歡畫畫或聽音樂、有的對氣象預報或廣告臺詞有驚人的記憶力等。 這些差異對於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及興趣培養等等均有影響。 這就要求每個老師在計畫自己的全部工作時, 在備每一節課時, 在籌畫每一項活動時, 一定要估計到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 在對全班或一個小組的學生開展教學工作的前提下, 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 對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 可以要求高些, 對反應慢的學生, 則可以適當降低要求。
Advertisiment
同時, 一個兒童的各個時期也是不平衡發展的, 用同一模式和框框是不行的。 如當高功能的孤獨症兒童出現情緒不穩定, 學習能力下降等情況時, 老師家長們應及時調整要求, 變換方法, 否則易使其產生焦慮等不良反應, 影響身心的發展。 因此, 在教學計畫與要求、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應體現動態原則, 以適應不用兒童的需要。

四、 情感交融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教師要用自己的心血去熱愛、尊重、教育學生, 用真誠贏得學生的信任和依賴。 形成具有親子般的情感聯繫。 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著直接的感染力, 對孤獨症兒童也是如此。 只要讓他們體會到老師真正地關心他、喜歡他, 他們才會接納老師, 喜歡老師, 按照老師的指令去做。

Advertisiment
因此,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如何, 會直接關係到教育訓練成效的好壞。 具體貫徹這一原則時, 應做到以下兩點:

1、 尊重學生的人格, 不能因為孤獨症兒童有種種問題和缺陷, 而否定尊重其人格的必要性。 他們的心理發展也遵循著與一般兒童相同的規律, 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 也有著自己的基本情感需要, 需要別人愛護自己, 尊重自己, 容納自己。 但在一般的環境裡, 人們往往忽略這些情況。 作為教師要深入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善於觀察他們的行為特徵, 讓他們受到愛護和尊重, 享受同齡人的平等待遇。

2、 關心愛護學生。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首先要愛學生, 愛能把人帶向喜悅和愉快。

Advertisiment
”人都需要愛, 孤獨症兒童更加需要愛。 教師要從思想、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去幫助他們, 對他們的某些並非有意的無理行為應給予適當的寬容。 只有當他們認為

教師奉獻了真誠的愛時, 才會回報對你的信任與愛戴。 由此, 教師也才能更好地瞭解、教育他們。 孤獨症兒童中的絕大部分兒童是足以體會到親切、愛☆禁☆撫、關心等情感的, 對他所接受的人所發出的指令基本上都能較好地執行, 因此要求老師從預期、眼神到整個訓練過程安排都充滿關愛, 愛不僅使孤獨症兒童得到溫暖, 同時對他們智力發展和身心康復也起了積極的作用。

五、 社會化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教育訓練中要採用多種方法促進、調動、激發孤獨症兒童加入集體活動, 在參與過程中培養主動與人交往的意識和溝通技巧及符合社會的行為,為今後的生活做準備。社會交往能力的不足或缺陷是孤獨症兒童的核心特徵之一。他們對身邊的事或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總是獨處一隅。他們缺乏正式的社交反應。這些缺陷使得孤獨症兒童難以和別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阻礙了身心的正常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讓孤獨症兒童學習、掌握與人交往和參與團體生活的技能。貫徹這項原則要做到:

1、 在群體教學中,教師要儘量採用直觀或者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以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在座位安排上要摒棄那種把他們獨放一處的做法,應根據教學的需要而採用不同形式的組合。

2、 在活動時多以小組為主,安排各方面能力較強的同學給予幫助,逐漸過渡到參與班級群體或大組活動之中。

3、 在活動中一定要給予具體的言行溝通指導,否則,他們很難從與其他兒童一起的社會交往中或者從遊戲中學到什麼東西,而且他們很難從一種情況到另一種情況進行泛化。

4、 豐富生活內容,盡最大可能參與社會實踐。只有這樣,其語言溝通和社會交往能力才能有所發展。

5、 要讓他們懂得一定的規則,如排隊上車、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嘩、不能隨地大小便等等社會規範。)(摘至《孤獨症兒童的教育訓練》)

在參與過程中培養主動與人交往的意識和溝通技巧及符合社會的行為,為今後的生活做準備。社會交往能力的不足或缺陷是孤獨症兒童的核心特徵之一。他們對身邊的事或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總是獨處一隅。他們缺乏正式的社交反應。這些缺陷使得孤獨症兒童難以和別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阻礙了身心的正常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讓孤獨症兒童學習、掌握與人交往和參與團體生活的技能。貫徹這項原則要做到:

1、 在群體教學中,教師要儘量採用直觀或者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以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在座位安排上要摒棄那種把他們獨放一處的做法,應根據教學的需要而採用不同形式的組合。

2、 在活動時多以小組為主,安排各方面能力較強的同學給予幫助,逐漸過渡到參與班級群體或大組活動之中。

3、 在活動中一定要給予具體的言行溝通指導,否則,他們很難從與其他兒童一起的社會交往中或者從遊戲中學到什麼東西,而且他們很難從一種情況到另一種情況進行泛化。

4、 豐富生活內容,盡最大可能參與社會實踐。只有這樣,其語言溝通和社會交往能力才能有所發展。

5、 要讓他們懂得一定的規則,如排隊上車、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嘩、不能隨地大小便等等社會規範。)(摘至《孤獨症兒童的教育訓練》)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