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 為了證明自己能作主, 多數情況不願意順著父母的意思走, 因為孩子想告訴你:“我跟你不一樣, 我長大了, 你沒發現嗎?”在這個時期有哪些行為是不受孩子待見的呢?作為家長又該怎麼和孩子相處呢?以下幾種行為, 你一定要注意!
1.批評孩子的行為有位學生去補習班補習, 在公車上睡著了, 老師打電話到家中查問, 回家時媽媽便興師問罪:“那麼短的距離, 你也睡得著……我早告訴你, 晚上不要一直上網, 那麼晚睡。 ”
雖然媽媽說得都對, 但當父母賺到道理後, 得到的卻是小孩對你的不滿。
Advertisiment
建議媽媽們換個角度想, 改以獎勵的方式, 鼓勵孩子解決補習不能準時抵達的問題, 否則下次發生同樣的情形, 小孩很可能被情緒帶著走, 坐過站就乾脆不去了。
2.批評孩子的朋友多數父母知道子女的朋友有品行問題, 都會希望子女能保持距離。 如果父母說, “不要與某某人交往, 他會把你帶壞”或“某某人簡直是你的最佳損友”, 孩子不會覺得妳在關心他, 只覺得:“媽媽在攻擊我的朋友”, 基於正義感, 一定要保護朋友, 對抗父母。 “怎麼大人都是這樣, 他只是不愛讀書而已, 並不是壞孩子。 再說, 你不信任我嗎?你覺得我沒有判斷事情的能力嗎?”
Advertisiment
這時, 如何溝通是媽媽的最大挑戰, 單純的好心不表示子女聽得進去, 若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智慧送給孩子, 不妨換個角度和子女討論:“如果你不能穩住自己, 就會害他被別人說是他把你帶壞的。 ”當然, 這樣的討論暫時到此為止, 但仍要持續注意子女後續的表現, 並適時地關心與提醒, 才不會惡夢成真。
3.糾正口頭禪青少年多有口頭禪, 但只要父母一糾正, 彼此溝通關係就結束了。
我們可以對他的表達有所疑問, 但不要直接反應他是不對的。 例如:可以問他:“屁是什麼意思?”“會不會被誤解你很愛放屁?”或“你說‘屁啦!’是生我的氣嗎?”
如果孩子偶爾脫口而出髒話、三字經, 可能是同儕間流傳的語彙, 或自覺很酷,
Advertisiment
找尋適當時機, 和孩子討論:說髒話或罵三字經給人的感覺。
如果孩子嘴硬認為, “不會呀, 我覺得很酷!”千萬不要繼續辯下去, 只要心平氣和提醒孩子:這個家是大家共有的, 家長有權利規範這個空間的“環保”標準, 所以至少在22歲以前, 不可以在家說粗話、罵三字經, 以示對家長的尊重。
至於將來他們為人家長, 想規劃什麼家規, 由他們自己決定。
4.喜歡做結論父母提供經驗分享時, 最好讓子女自然而然有心得, 而不是將結論告訴他。 當然, 這需要過程和時間, 如果父母的分享只是分享, 讓教化隱藏於無形, 子女通常會參考。
Advertisiment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 只要結論是媽媽說的, 為了證明自己能作主, 也會有其它好主意, 絕對不會順著媽媽的意思走, 因為小孩想告訴你:我跟你不一樣, 我長大了, 你沒發現嗎?”所以媽媽要有更寬大的心胸來原諒孩子, 承認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 否則日子會很難過。
5.不信任子女愈信任孩子, 孩子愈會讓你信任。 即便孩子曾嚇唬妳:“有很多事我並沒有完全告訴妳!”或媽媽擔心孩子受到同儕影響, 對孩子所說的話, 還是要99%相信, 千萬不可坦言:“我覺得你一定會被誰影響。
Advertisiment
當然, 這並非意味著媽媽就不能查證, 或再次確認孩子是否言行一致, 只是方法需要更有技巧。 例如:當發現孩子這陣子行為比較浮動, 可試著關心他:是不是發生什麼事?”同時藉由電影或電視劇情談論:“如何不受魔力的誘惑、“電影《魔戒》的主角為何將魔戒丟掉?他怎麼做到的?”找到共同的話題點。
6.偷看隱私為瞭解子女, 有些媽媽常忍不住偷看子女的日記, 看了又擔心, 擔心就忍不住去問, 問了就穿幫, 親子關係因此破裂, 得不償失。 其實瞭解對方的正當方法是學習如何溝通, 例如:與子女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糗事或失戀經驗等, 孩子只要心有所感, 一定會發問或分享自己的想法。
曾有個女孩提到, 母親送她最好的禮物, 就是尊重她的隱私權。事實上,父母尊重及相信孩子,青少年會很感激,所以千萬不要偷看他們的信件或日記。或許媽媽會想:又沒什麼見不得人的事,看看會怎樣?但孩子的想法是:希望不受干擾,擁有一片自由不受監視的天空。
維持良好關係比問清楚每日行蹤細節更重要。“其實建立好關係,他們什麼都肯跟你說。”所以面對孩子青春期時,父母應關心“如何讓親子關係不要斷掉”,而不是“你做了哪些行為?”
例如:當孩子沉迷電玩時,只是一味地不准他上網,或扣除零用錢,不讓他到外面上網,就是指關心他的“行為”,但如果父母可以問孩子,沉迷是什麼樣的心情?什麼時候開始的?當時有什麼事情發生嗎?在逃避什麼事情?我可以協助你嗎?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窩心,瞭解父母是真的想幫助他解決問題。
就是尊重她的隱私權。事實上,父母尊重及相信孩子,青少年會很感激,所以千萬不要偷看他們的信件或日記。或許媽媽會想:又沒什麼見不得人的事,看看會怎樣?但孩子的想法是:希望不受干擾,擁有一片自由不受監視的天空。維持良好關係比問清楚每日行蹤細節更重要。“其實建立好關係,他們什麼都肯跟你說。”所以面對孩子青春期時,父母應關心“如何讓親子關係不要斷掉”,而不是“你做了哪些行為?”
例如:當孩子沉迷電玩時,只是一味地不准他上網,或扣除零用錢,不讓他到外面上網,就是指關心他的“行為”,但如果父母可以問孩子,沉迷是什麼樣的心情?什麼時候開始的?當時有什麼事情發生嗎?在逃避什麼事情?我可以協助你嗎?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窩心,瞭解父母是真的想幫助他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