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對於孩子, 也是一種教育。 也許它會勝過表揚、勝過鼓勵, 勝過一些常用的教育方法——
兒子2歲時的一天, 對一隻會叫的火爐(燒蜂窩煤的)開始感興趣, 那個圓圓的傢伙(水壺)會叫, 下麵也有個東西, 是熱的, 就總想去看看、摸摸, 家裡人的辦法是把他抱著, 遠離火爐, 免得燙著。 我想這不是好辦法, 大人總有一不小心的時候, 應該讓孩子知道那東西“不友好”。
我從兒子的眼神裡看出了他的心思, 對他說:“你想摸摸這個東西, 是嗎?來吧。 ”他當然伸出了手, 這時, 我捏著他的一個手指頭, 有意地讓它在爐子身上多停了幾秒鐘,
Advertisiment
過了一會兒, 他的手指頭上竟然出現了一個小水泡, 妻子為這把我教訓了一頓。 我嘴上軟, 心裡硬——甭教訓我, 這是給孩子教訓呢!一個直接而簡單的教訓勝過多少言語, 一個親身體驗的深刻教訓抵得多少教育!
教訓, 不僅僅是訓誡孩子:這不能, 那不行……這不是成功的教育。 最成功的教育應該是一種不落痕跡的影響, 而不是一種教條的標語口號式的教育。
給孩子以教訓, 應當是自然、形象的, 在孩子最想嘗試、實踐的時刻, 讓他接觸、體會、自省、自悟。 這可是一種教育—假如孩子不知水性, 卻把他強按進水中, 教他水火無情,
Advertisiment
教訓, 實質上是一種積極的探索世界的過程與活動, 雖然它的結果是痛苦、失敗的, 甚至是不幸的, 但正是教訓, 才能給孩子以一種警醒的教育力量。 看到外國媽媽拒絕幫助自己那跌倒的孩子爬起來, 只是在旁邊鼓勵他, 這也是一種教訓, 一種哲理的生活教育。 當父母年邁時, 有誰能幫助你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呢?只能是你自己!
“教”本來是個象形字, 意思是一個成人手拿木棒在示範, 在傳授“抓、放牧、打”等, 充滿著實踐的意味。 “訓”自然就是用言語來傳授生活、生存的內容。 二者合起來, 也可以理解為:教育就是“身教+言教”。 其中“身教”既指施教者示範, 又指受教者的躬身踐行。
今天, 我們宣導的遊戲活動是教育。
Advertisiment
一位美國作家曾經深情地回憶自己小時候學習寫作的情景:當他把自己的第一首小詩拿給媽媽時, 媽媽誇獎他棒極了;可是當他拿給父親看時, 父親卻說:實在是糟糕透了!這對他的打擊太大了。 但就是在母親的鼓勵與父親的挑剔中, 他成長為著名的作家。 作家本人不得不承認, 如果沒有父親“糟糕透了”的評價, 他也許不能成為一名作家。
當然, 給孩子以教訓, 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讓他吃苦頭, 關鍵在於幫助孩子找原因, 鼓勵他自己想出辦法, 解決問題, 此外也應該教給他必要的安全知識。
文/愛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