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養兩字太大,我們先來聊聊孩子為什麼不守規則

有一位媽媽給我留言說, “如果我讓孩子自己吃飯, 他就喜歡邊吃邊說, 說很多話說的非常大聲, 常常耽誤吃飯, 所以我沒辦法啊, 只能喂”。 我當時第一反應就問, “你和你家裡人是不是也喜歡邊吃飯邊大聲說話啊?” 那位媽媽後來回復我, “你太神了, 我老公和我公公的確喜歡在餐桌上侃大山。 我要去和他們說說, 謝謝你點醒了我。 ”

前幾天, 我又去參觀了一家幼稚園, 其中一個班級, 儘管裡面才十幾個孩子, 卻感覺亂糟糟, 很多孩子都在大叫。 而老師試圖要制止孩子們的大聲喧嘩, 也在扯著嗓子大聲喊, “輕一點,

Advertisiment
小聲說話!”

我的一位年長的朋友, 她的兒子已經20歲了, 曾和我說, 他兒子可以被評價為成績一般、體育一般、社交也一般, 但唯獨不能被評價為“沒有教養”。 這個評價會讓她非常難過, 這無疑是對她十幾年養育的否定。 家庭教育唯一可以影響孩子的就是教養。

教養是個很大的詞, 但它體現的卻是日常生活裡的點點滴滴, 就要先從規則開始。 這也是為什麼我總能聽到很多媽媽和我分享, 我給孩子定了規則了啊, 但沒用她不聽, 我凶她也沒用。 這也是我們為人父母感到十分無力的地方吧, “我知道需要讓孩子有教養守規則, 但孩子為什麼總是不遵守呢?”

想解決這個困惑, 我們需要先瞭解規則是什麼?規則是全體人共同遵守的具體規定。

Advertisiment
很簡單的一個解釋, 如果我們仔細去品味的話, 這裡面有兩個關鍵字:全體人、共同遵守。

而恰恰很多時候, 父母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了孩子的“法官”, 變成了高高在上的規則制定者, 而不是平等的共同遵守者。

這就有了開頭兩則故事裡的家長和老師了, 我們知道餐桌禮儀的規則是“吃飯不大聲說話”, 於是我們要求孩子這樣做, 但父母們侃大山卻是可以的;我們知道教室課堂紀律的規則是“不大聲喧嘩”, 於是我們要求孩子這樣做, 但老師在制止孩子這個行為時自己就是“大聲喧嘩”。

孩子遵守規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需要經過兩個層面:第一步是認識規則, 第二步是建立規則意識。 而可惜的是, 很多家庭教育都停留在了認識規則最淺層的表面,

Advertisiment
孩子不遵守規則自然一點不奇怪。

“認識規則”, 不難理解, 要想讓孩子遵守規則, 首先要讓孩子明白有哪些規則, 規則的內容是什麼。

但只停留在這是遠遠不夠的, 只有當全體人共同遵守每一條規則時, 規則才能成為真正的規則, 孩子通過父母遵守規則的行為來理解規則的含義, 這才是孩子認識規則的第一步, 這絕對不是教條式地講道理可以達到的。

2歲前的小D是不允許看電視的, 這是我給她制定的規則, 更是我們全家的規則。 於是, 我們臥室裡的電視拿走了, 只要小D在客廳活動的時間, 我們全家都不會打開電視, 我也戒掉了自己以前吃飯喜歡看視頻的習慣。

光做到以上這些遠遠不夠,

Advertisiment
更關鍵的是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養成尊重規則的意願和習慣, 這才是真正的內化規則。 很多成人自己的規則意識本身就不強, 常常需要一個外在約束力。 比如出門吃飯會注意餐桌禮儀, 在家就隨便的很。

但孩子的認知沒有成熟到可以去體會“家裡”和“外面”的細微差別,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能看到, 在公共場所家長對於各種“熊孩子”的行為, 教訓了似乎也不管用。

這樣情況下的“教訓”只不過是父母給自己找一個藉口, 好像是在告訴我們旁觀者, “你看, 不是我沒有教養, 也不是我不管教孩子。 可是我的孩子太頑劣, 說不聽啊”。

而真相常常是, 父母本身就沒有一個清晰的規則界定, 但當環境改變後,

Advertisiment
他們意識到了外在約束力, 這才開始遵守規則, 並且想當然地將這個新的規則強加于孩子。 但孩子從未認識這些規則, 更加沒有練習過這些規則, 他們自然就不會遵守規則。

成人是孩子成長的軟環境, 只有當我們自己時刻清晰規則、遵守規則並且有規則意識時, 我們才能説明孩子建立規則, 讓孩子真正遵守規則。

1歲左右的小D當時出現了一不順心就用大叫表示, 在家在餐廳在超市, 只要不開心了就扯著嗓子大叫。 一開始我就一直“猜猜猜”, 變著法子給她各種東西卻始終無法滿足她。 那段時間很奔潰的, 有時實在忍不住了, 我在家也對著她一起尖叫。

直到有一天, 我發洩完了, 告訴自己不能讓這個狀況失控了。 我開始反思, 意識到如果“希望小D不叫”,那我需要先向她展示“好好說話”是怎麼樣的。於是,她每次尖叫,我就會提醒自己語氣要更加溫柔,我會蹲下來,握住她的手或者抱著她,告訴她,“大叫媽媽不知道你要什麼,你需要用語言或者手勢告訴我你要什麼”。一開始,我教她如何指向自己要的東西,然後也開始教她說特別簡單的發音。

小D大叫的情況當然還是繼續著,但我每次都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她在家大叫,我這麼對待;出門大叫,我還是這麼對待。慢慢地,我發現她儘管還是大叫,但經過提醒開始學會用動作和語言表達了;再慢慢地,我發現她不再大叫了。

這個過程很長,但這就是孩子內化規則的過程。當我第一次不再凶她,不再和她一起大叫,而是告訴她該怎麼做時,我就是在引進規則。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認識規則。

孩子對於規則的認知是有個過程的,認識規則後,他們需要使用規則、反復練習、最終內化規則,形成規則意識。

現在每次給小D制定規則時,我都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這個規則我們自己在遵守嗎?-這讓我和老公一致明確,這個規則是全家的,而不是針對小D的;

這個規則是我們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在遵守的嗎?-這提醒我們建立規則意識,隨時隨地言傳身教;

如果以上兩點答案是否定,那為什麼我卻要求小D呢?-這説明我精簡了很多規則,抓大放小,也就是我常說的“規則之內給予最大的自由”。而最關鍵的是,我們也借著這個機會“和孩子一起慢慢變好”。

現在每當小D“熊”的時候,我就會提醒自己三件事:

這個規則是不是全家的,我有沒有明確地告訴過她?如果沒有,那我要做的是説明她認識規則,建立規則意識;

如果已經告訴過了,那就說明她現在正在練習使用規則,只不過行為還沒有成熟。

孩子內化規則的過程中,要“對事不對人”。一味地說,“你怎麼這麼不乖不聽話”,並不能説明孩子明白規則是什麼,只有不斷地提醒她“規則是什麼,她該怎麼做”,才能説明孩子更好掌握規則。

“言傳身教”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但只有當我們可以時刻有這個察覺,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做“法官”,真正做到規則清明,才能讓規則真正落實到孩子身上。

教養這兩個字太大了,先從全家每天都能共同遵守規則開始吧!

意識到如果“希望小D不叫”,那我需要先向她展示“好好說話”是怎麼樣的。於是,她每次尖叫,我就會提醒自己語氣要更加溫柔,我會蹲下來,握住她的手或者抱著她,告訴她,“大叫媽媽不知道你要什麼,你需要用語言或者手勢告訴我你要什麼”。一開始,我教她如何指向自己要的東西,然後也開始教她說特別簡單的發音。

小D大叫的情況當然還是繼續著,但我每次都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她在家大叫,我這麼對待;出門大叫,我還是這麼對待。慢慢地,我發現她儘管還是大叫,但經過提醒開始學會用動作和語言表達了;再慢慢地,我發現她不再大叫了。

這個過程很長,但這就是孩子內化規則的過程。當我第一次不再凶她,不再和她一起大叫,而是告訴她該怎麼做時,我就是在引進規則。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認識規則。

孩子對於規則的認知是有個過程的,認識規則後,他們需要使用規則、反復練習、最終內化規則,形成規則意識。

現在每次給小D制定規則時,我都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這個規則我們自己在遵守嗎?-這讓我和老公一致明確,這個規則是全家的,而不是針對小D的;

這個規則是我們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在遵守的嗎?-這提醒我們建立規則意識,隨時隨地言傳身教;

如果以上兩點答案是否定,那為什麼我卻要求小D呢?-這説明我精簡了很多規則,抓大放小,也就是我常說的“規則之內給予最大的自由”。而最關鍵的是,我們也借著這個機會“和孩子一起慢慢變好”。

現在每當小D“熊”的時候,我就會提醒自己三件事:

這個規則是不是全家的,我有沒有明確地告訴過她?如果沒有,那我要做的是説明她認識規則,建立規則意識;

如果已經告訴過了,那就說明她現在正在練習使用規則,只不過行為還沒有成熟。

孩子內化規則的過程中,要“對事不對人”。一味地說,“你怎麼這麼不乖不聽話”,並不能説明孩子明白規則是什麼,只有不斷地提醒她“規則是什麼,她該怎麼做”,才能説明孩子更好掌握規則。

“言傳身教”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但只有當我們可以時刻有這個察覺,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做“法官”,真正做到規則清明,才能讓規則真正落實到孩子身上。

教養這兩個字太大了,先從全家每天都能共同遵守規則開始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