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養孩子的十大原則

一天, 我曾仔細觀察在我的候診室裡候診的一個家庭。 那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在離他母親幾步遠的地方開心地玩著, 有時他會跑回到母親的膝前, 讓母親抱一會兒, 重新感受與母親的情感聯繫, 然後又跑開去。 當他冒險跑得更遠的時候, 他會用目光探詢母親, 徵求母親的允許。 母親的點頭和微笑向他表明“沒有問題”, 然後他就會大膽地嘗試著去玩那些新玩具。 有那麼幾次這個孩子面對新玩具開始不知所措, 他的母親就用眼神向他示意, 他父親用肢體語言給他以引導, 這就讓他得到一條明確的資訊: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

Advertisiment
對於孩子來說, 這是一種讓他感到安全的方式, 而父母又有著一種讓孩子沒有壓迫感的權威。 很明顯, 他們之間關係十分融洽。 我忍不住稱讚這對父母:“你們對管教孩子真在行。 ”讓我感到吃驚的是, 那位父親回答道:“我們可從來不打孩子。 ”

我們對“管教”一詞的理解顯然是不同的。 像其他許多父母一樣, 這對父母把“管教”等同于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做出反應, 他們沒有認識到“管教”主要指的是你對孩子良好品行的鼓勵。 你首先應該保護孩子、不讓他跌倒, 這比起等他真正摔倒後再來為他撫平創傷要好得多。

所謂“管教”, 指的是你對孩子所做的、影響著他們成長為什麼樣的人的一切。 然而, 你如何才能使孩子成長為你所期望的樣子呢?為了長成你所期望的樣子,

Advertisiment
你的孩子又需要從你那兒得到什麼呢?不論你對孩子有什麼樣的最終目標, 這些目標的實現都應該紮根於幫助你的孩子培養起能夠持續他一生的內在自我控制力。 你需要這樣一種指導體系, 它能夠讓孩子在4歲的時候就約束自己, 從而使他到40歲時仍然保持良好的品行, 你還應該將這樣的指導體系融入到孩子的全部個性當中, 使它成為孩子個性的一部分。 假如孩子的一生都被錄製在了一盤錄影帶上, 而且你可以往前“快進”數十年, 你希望在帶子上看到的那個成年人具有怎樣的品行呢?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人後具有:

· 敏感;

· 信心及堅實的自尊;

Advertisiment

· 做出正確選擇的智慧;

· 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 對權威的尊重;

· 解決問題的技能;

· 幽默感;

· 不懈地追求目標的能力;

· 誠實、正直;

· 健康的性意識;

· 責任感;

· 求知欲。

一旦你明確了自己的目標, 你就能夠著手去規劃如何實現這些目標。 請你記住, 你的孩子並非像一張白紙那樣, 可以讓你在上面寫上自己的種種願望。 孩子的性格靠的是你和其他關鍵人物的引導, 而不是塑造, 你必須對孩子本人的個性加以考慮。 由於孩子們和父母親有著不同的氣質和個性, 而且每個家庭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 父母對孩子的引導方式也就因人而異。 儘管如此, 不論父母和孩子有著什麼樣的性格, 所有的教養方式都建立在一些最基本的思想之上。

Advertisiment
下面的十個基本原則有助於你著手考慮在自己的家庭裡如何實施對孩子的教養, 在本書的後續章節中, 我們將逐個地對這些基本原則展開討論。

1. 儘早建立親子之間的密切關係

教養的基礎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健康的關係。 要想知道如何教養自己的孩子, 你必須首先瞭解孩子。 對孩子的瞭解深深地印刻在父母的心中, 你可以稱之為“直覺”, 但是“直覺”這個用詞讓人感到多少有點神秘, 會令父母們迷惑不解(父母們可能會想:“我如何才能相信自己的直覺?我甚至連自己有沒有直覺都不知道!”)。 而“密切關係”這個詞就比較容易理解。 我們把高度接觸的養育方式稱為依附性養育(詳見第二章), 通過這種養育方式, 你可以建立起並且不斷地加強你和孩子之間的密切關係,

Advertisiment
為教養孩子奠定基礎。 與孩子關係密切的父母會對自己的孩子有深入的瞭解, 因而他們能夠知道對孩子作出什麼樣的期望是合適的, 並且會明白如何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期望。 另一方面, 與父母關係密切的孩子知道父母期望他們有什麼樣的品行, 並且為了讓父母高興, 他們會盡力按父母所期望的去做。 這樣的父母與孩子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對他們來說行之有效的教養方式。 在第二章中, 我們將為你描繪如何與你的嬰幼兒建立密切關係的途徑, 以便讓你能夠讀懂子女的行為從而作出適當的回應, 並且使你和孩子都能發揮出內心最美好的品格。 在本書的其餘部分, 我們説明你保持與孩子之間的密切關係,如果你在為人父母之初和子女的關係不夠穩固,我們將幫助你重新建立起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與子女關係不密切的父母由於不太瞭解孩子心裡在想什麼,會對自己的教養技巧缺乏信心,因此他們會為了弄明白孩子的行為而四處向專家求教。他們嘗試著一個又一個的方法,盲目地尋找著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其實這些問題完全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如果你和你的孩子之間發生了教養問題,並且你感到你們之間有距離的話,那麼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可能需要加以改善。想改善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永遠都不會為時太晚。當然,越早與孩子建立密切的關係,你對他的管教就越容易進行。建立起與孩子的密切關係並且保持這種密切關係,這是教養子女的基礎,也是依附性教養方式的核心內容。

2. 瞭解你的孩子

“瞭解你的孩子”,這幾個字是對孩子的教養中最有用的詞語。你應該瞭解你的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與能力,你的教養技巧必須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而改變,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需求。一個2歲的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需要做出的反應與一個4歲的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所要做出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將指出怎樣的行為是正常的,怎樣的行為是不正常的,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應該怎麼去做。

瞭解適齡行為。父母與孩子之間許多衝突的發生都是因為父母期待孩子像大人那樣去思考和行動。為了辨別什麼才是真正的不良行為,你必須在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瞭解哪些行為對當時這個階段來說是正常的。我們發現教養自己的第八個孩子比教養第一個孩子容易得多,主要是因為我們已經掌握了教養孩子的關鍵,我們知道子女什麼樣的行為需要給予指導、需要我們耐心和幽默地對待,什麼樣的行為需要我們毫不含糊地加以糾正。我們會容忍孩子的那些與年齡和成長階段相應的行為(比如,大多數2歲大的孩子都無法在餐館中安靜地坐定一兩分鐘),但是我們會糾正孩子的無禮行為以及可能給孩子或他人造成危險的行為(比如,我們會說:“你不可以爬到桌子上去”)。

深入瞭解孩子的心思。小孩子的想法與大人是不同的。小孩往往會試著去做一些傻事,也往往會有一些怪念頭——至少按大人的標準來看是這樣。如果你以一個大人的觀點來評判小孩的行為,那會讓你也做出傻事。一個2歲的小孩跑到外面的大街上去,他並非是想跟父母過不去,而只是要去把他的球撿回來。欲望突然間產生之後,緊接著就是行動,中間不會有任何的思考。如果一個5歲大的孩子非常喜歡小夥伴的玩具,她就會去把它“借”來。成年人在有了欲望之後可能會停下來,掂量一下所要採取的行動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是否道德,而小孩子不會這麼做。貫穿本書的內容,我們將教會你如何用“孩子的眼光”來看問題,從而讓你能夠瞭解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行為,並且能夠想出辦法去對孩子的行為加以引導。我們稱之為“先想孩子所想”。下面來看我兒子馬修的故事。

我們的馬修在2歲的時候是個十分專注的孩子。在玩遊戲時他總是全神貫注,到了該離開的時候總是很難讓他停下來。一天他正玩得起勁,到了我們要出門的時間(我們的一個約會要遲到了),瑪莎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馬修硬抱到了門口,馬修像一般2歲大的孩子那樣吵鬧著、掙扎著。起初,瑪莎像平常那樣有一種“嗨,這兒是我說了算”的想法,並且認為要馬修馬上服從自己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當她把哭鬧、掙扎著的孩子抱出門的時候,她意識到自己的教養標準出現了偏差,她並沒有用最佳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她所做的行為是出於她急著要去赴約,並沒有顧及馬修的需要,馬修需要事先提醒、需要有一個逐漸的過渡。她認識到在馬修正玩得高興的時候,突然要他停下來並不符合他的天性,儘管我們的確有時間的限制。他並不是要公然地違抗他的媽媽,而只是忠實于自己的意願。他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告別他原先的活動,於是她平靜地把他帶回到玩耍的地方,同他一起坐下來,然後一起說“再見,玩具;再見,卡車;再見,小汽車。”直到他能夠從玩耍中輕鬆地擺脫出來。這只不過花了幾分鐘的時間,不這麼做的話,我們就得在車裡把同樣的時間浪費在與馬修鬧彆扭上。這不是一個什麼“技巧”或者“方法”;這種教養行為自然而然地產生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相尊重,以及瑪莎對馬修的瞭解。這麼做完之後,瑪莎感覺很好,因為這麼做讓她達到了目的——沒費什麼口舌就輕鬆地把馬修帶出了家門。她讓馬修學會了不用發脾氣就能從玩耍中擺脫出來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所討論的教養的全部內容。

我們認識到,如果我們在做出決定時對孩子們的需求也加以考慮的話,那麼對他們的教養就會具有很好的效果,認識到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最初的時候我們總是感到擔心,害怕會讓孩子們控制了我們,因為我們在書上讀到過好的父母總是能控制住局面,而且也從別人那裡聽說過這一點,我們自己就是帶著這樣的觀念長大的。然而,我們發現顧及孩子們的觀點實際上有助於對他們加以監督和管理。“瞭解孩子”成了我們懂得如何去教養他們的關鍵,他們知道是我們在起著主導作用,因為我們會幫助他們成為聽話的孩子。爸爸媽媽最瞭解他們,在他們心裡和我們心裡對這一點都確信無疑。

3. 幫助你的孩子尊重權威

父母們,你們得管教好自己的孩子,這是教養入門裡面的基本原則。但是,你做了孩子的父母並不意味著你就能自然而然地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好一個值得信賴的權威角色。如果你要求孩子必須聽你的話,“不然就會……”,他可能會照你的話去做,但是,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怕你而不是尊重你。“尊崇汝父汝母”自古以來一直是一條給人以啟迪的教誨,並不是要孩子“怕”父母。尊崇既意味著服從,又意味著敬重。

如何才能讓子女尊敬你呢?一個權威的角色需要兼有和藹與睿智這兩種稟性。你首先必須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關係,要從照料嬰兒、逗寶寶開心做起。在這麼做的過程中,你就會逐漸地瞭解你的孩子,你的寶寶也會建立起對你的信任。對權威的尊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一旦孩子信賴你會滿足她的需求,她也就會信賴你給她作出的限制。有一天,我問一位母親為什麼會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角色如此自信,她說:“我這麼有把握,主要是因為對孩子的瞭解。”由於她瞭解她的孩子,她就能夠睿智地指導他們,並且確信他們會聽她的話。許多父母把管教孩子與控制孩子混為一談。睿智的、有權威的父母並不是直接去控制自己的孩子,而是控制住局面,以便讓孩子能夠輕鬆地學會控制自己。子女回報給父母的是真誠的信任和敬重,而不是害怕和反抗。

4. 為孩子確定規則

你必須為孩子確定規則,同時又必須創造條件使得這些規則容易遵循。孩子們需要有劃定的界限。沒有界限,小孩子們就不能茁壯成長,甚至不能生存;他們的父母也會不得安寧。去瞭解、學習嬰幼兒的處境,蹣跚學步的嬰兒總是精力充沛的,富有探索的精神,這是他們的任務。而對環境進行控制是父母的任務,這包括兩個方面:限定合理的範圍以及提供環境,也就是說在家裡營造一個環境,使得孩子們容易遵守大人給他們劃定的限制。要管教一個滿地亂跑的幼兒,劃定界限這一部分的任務就是要對快要惹上麻煩的、冒險探索的孩子說“不”;而提供環境這一部分的任務是為孩子安排一個不會發生危險的家庭環境,讓身心都閑不下來的小傢伙們有一個玩耍和學習的安全場所。

5. 期待孩子服從管教

孩子是否聽你的話取決於你的態度,你指望他順從你,他就會做到這一點;如果你放任他,他也就不容易聽你的話。當我們問起那些聽話的孩子的父母為什麼他們的子女會服從管教時,他們都回答說:“因為我們期望他們聽話。”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可是許多父母都忽略了教養的這個基本道理。他們太忙了,他們的孩子“太任性”,他們這麼找藉口:“這只不過是一個特殊的成長階段。”

在孩子們出生後的最初幾年裡,如果你不告訴他們,他們壓根兒就不明白什麼行為是可接受的、什麼行為是不可接受的。

一天晚上,在一個小朋友們喜歡去的餐館裡,我們觀察到兩個家庭用截然不同的辦法來處理同樣的教養問題。一個家庭2歲半的小女孩在座位的隔板上爬來爬去,一直不停,直到打攪了鄰座的顧客。父母輕聲地阻止她:“別這樣!”但這並不能讓爬個不停的小女孩停下來。顯然,這個小女孩一點也不懂得這樣爬來爬去是讓人不可接受的,她得到的資訊是:“我們希望你別再爬來爬去。但是你一定要爬,那是你的事,我們可不管。”另一個2歲半的男孩卻得到了根本不同的資訊,做出了不同的行為。這個家庭的父親讓孩子坐到他的身邊,時不時與孩子交談幾句,始終讓他參與到全家的談話中去。當這個小男孩開始爬來爬去的時候,他父親馬上就制止他,溫和地把他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通過積極地引開孩子的注意力,並且既尊重孩子又對他加以限制,這個父親向孩子傳遞了資訊,讓孩子知道大人希望他能夠克制自己,不要爬來爬去,因為那樣做會影響鄰座的顧客。小男孩子得到的資訊是:任何翻越隔板、爬過座位的做法都是不允許的,他把這個經歷留存在了他的記憶當中,等下次他們再去餐館時會回想起來,到時候他大概很少再會去爬過座位。

第二個家庭的父親是否表現出了對孩子行為的控制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他的控制是理性的。如果把你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期望她服從你的管教,而損害了親子關係的話,那麼你就是濫用了對孩子的控制。如果你堅持要孩子對你順從,並且幫助孩子管好自己、控制自己,那麼你就是在用一種良好的方式管教孩子,能夠説明孩子培養起內在的控制力。請你記住,孩子們需要有所限制,以免感到失去控制,而且他們也希望父母能夠固守這些限制。他們會不斷地試探這些限制的底線,看看你是否會毫不動搖地堅持。假如你放棄了限制的底線,孩子就會感到焦慮不安,覺得沒有一個人能夠強有力地控制他。對於孩子來說,他會為此提心吊膽。

在下面的章節中,我們將教你如何在孩子身上培養一種合作的態度,使他願意對你順從。此外,我們還將告訴你一些能夠引起孩子注意力的竅門,以及如何讓孩子的注意力保持足夠長的時間,以使孩子能夠理解你的想法。孩子只有在懂得了你對他說的話之後,才能照著你的話去做。為了使你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好相處的人,你必須設想他應該具有什麼樣的行為,然後幫助他去遵守這些行為。長大之後,孩子會為此而感謝你。

6. 用榜樣來教養孩子

你應該樹立讓孩子效仿的榜樣。成長中的孩子的頭腦就像一塊海綿,吸收人生的各種經歷;它還像一架攝像機,捕捉著他聽到和看到的一切,把所有的圖像存儲到腦海中為日後所用。這些存儲起來的圖像,尤其是被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頻繁地重複的圖像,就構成了孩子的個性——孩子的自我——的一部分。因此,作為家長,你的任務之一就是提供良好的素材讓孩子去吸收。

你可能會說:“但是我自己都做不到完美。”確實如此,沒有一個家長是十全十美的。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和瑪莎常常有這樣的感慨:“我們懂得所有這些道理,但還是不斷地犯錯誤。”實際上,仿效完美的榜樣是危險的——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達不到這麼一個目標(話雖如此,還是有許多家庭試著去這麼做,因而受到了損害)。你的孩子所感受到的總體印象才是重要的,你偶爾犯點小錯誤或者發洩一下感情,並不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如果大人總是習慣于發脾氣,那麼憤怒也就成了孩子自身的一部分,孩子會認為這是人們對待生活的方式。假如大人展示給孩子的是幸福和信任,偶爾才會有憤怒的訓斥,那麼孩子就看到了健康的榜樣:人們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是開開心心的,但是有時候碰到的麻煩事也會讓你生氣,你會面對這些問題,在解決了之後又會回到快樂輕鬆的狀態。

父母們,你們是孩子最先瞭解的人,是孩子生活中最早的照料者、最早的權威、最早的玩伴、最早的男性和女性。你們為孩子確立了仿效的標準和榜樣,影響著孩子對待權威的態度、與小夥伴一起玩耍的能力以及孩子的性別認同。你們個性中的一部分將成為孩子個性中的一部分。的確,孩子的許多行為遺傳自父母,不止一位父母曾這麼說過:“他好像生來就這樣。”但是孩子的許多行為也受到行為榜樣的影響。貫穿著本書,我們將告訴你如何為你的孩子樹立一個具有良好教養的榜樣。

7. 培養孩子的自信

有正常感受的孩子也會有正常的行為。在本書的第一部分中,我們將告訴你如何幫助孩子喜歡她自己。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如果有著正面的自我形象,那麼就容易被管教。她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因而會用有價值的方式來做出各種行為。為了保持健康快樂的感覺,她會放棄一部分打算做的錯誤行為。當這個孩子真的犯傻的時候,她會很快地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沒有太多的必要去責罰她。

然而,有著糟糕的自我形象的孩子就不是這樣。孩子的感受不正常,他就不會有正常的行為,他的父母不相信他,因而他也無法信賴自己。不良行為的惡性循環就這麼開始了:孩子的不良行為越多,受到的責罰就會越多,這增強了他心中的憤怒,並且降低了他的自信,從而又讓他做出更多的不良行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教養方法主要強調從一開始就必須培養孩子內在的良好感覺。在孩子的一生中,他始終都要遭遇到一些能夠增強他自我價值的人和事,也會遭遇到另一些削弱他自我價值的人和事,我們把這兩者分別稱為建設者和破壞者。我們會幫助你為孩子創造條件,讓他多遇到一些建設者而少碰到破壞者,當然也要讓你學會成為一個建設者。

8. 塑造孩子的行為

明智的家長就像一個園丁,他侍弄著花園中已有的花草,並且盤算著該增添些什麼。他知道他無法控制花園中已有的花草的習性,沒法去控制它們開花的時間、它們的香味和顏色;但是他可以在花園中添加那些缺少的色彩,而且還可以把花園擺弄得更漂亮。有時候鮮花盛開,十分美麗,讓你忘了雜草的存在;而有些時候雜草又蓋過了鮮花。園丁們給花草澆水,打下樁子為花草扶正,修剪枝葉讓花兒開得更加燦爛,並且還要剷除雜草。

孩子們生來就帶有一些行為特徵,有些被發揚光大了,而另一些被克服掉,這取決於孩子們被如何教養成人。另一些行為特徵是通過灌輸和積極的鼓勵培養起來的。所有這些行為特徵合成了一個整體,最終形成了孩子的個性。父母作為培養孩子的園丁,所使用的園藝工具是一些我們稱之為“塑造工具”的技巧,這是一些歷經時間檢驗的、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的行為不斷進步的方法,它們能夠幫助你修剪掉那些不利於孩子成長的行為,支持鼓勵那些有助於孩子成長的良好品行。

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塑造的目的在於循序漸進地向孩子灌輸一種觀念,讓孩子認識到什麼是“可接受的行為”,並且幫助他形成對良好行為的認同感。孩子會根據從自己心目中的權威人物那裡得到的回應來學習行為處事,這些學習到的行為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壞的。如果孩子做出良好行為後得到的回應是鼓勵,他就會受到激勵,繼續做出良好行為。而如果孩子做出良好行為後獲得的回應是厭煩,那麼良好行為就會從孩子身上消失。儘管如此,如果孩子做出良好行為後能得到大量的關注,尤其是如果孩子只有做出這樣的行為後才能獲得權威人物給予的回應,那麼不論這些關注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良好的行為都會在孩子身上繼續下去。因此你必須細緻地考慮孩子的哪些行為是你想要加強的,並且認真地籌畫你該如何去加強這些行為。

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塑造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一種“如果—那麼”式的反應(如果比利的房間搞得亂七八糟,那麼媽媽就應該說“不把房間弄乾淨,就不能到外面去玩。”)最終,孩子就會把這些外加的行為塑造轉化為自己內在的意志,逐漸建立起自己內心的“如果—那麼”式的反應體系,並且在此過程中學會對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承擔責任(“如果我的房間搞得亂七八糟,那麼在房間裡玩就不會開心,因此我最好把它弄乾淨”)。這樣,他就學會了塑造自己的行為。

孩子就好比是一個小花園,在他成長的各個階段,你應該針對他的不同需求來選擇不同的塑造工具。在後面的幾頁當中,我們要告訴你一些培植孩子這個小花園的園藝竅門,幫助你大膽、自信地塑造孩子的行為,使孩子的性格有利於他的成長。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將是一個十分可愛的人,會給生活這個大花園增添亮麗的色彩。

9. 培養謹慎的孩子

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孩子,既要有責任心,又要培養起良知,並且能夠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需求和權利。有道德的孩子有一種內在的是非觀念,它是與內在的精神健康感緊密相連的。他的內心懂得這麼一個道理:“在我的行為正確時我感覺良好,在我的行為錯誤時我感覺糟糕。”一個嬰兒能成長為一個有道德的孩子的根本原因(這是本書的一個主要著眼點),一方面在於對自己和他人的敏感,另一方面還在於預先判斷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產生什麼影響、並且在採取行動之前對此加以考慮的能力。你能夠幫助孩子發展起來的最有用的社會技能之一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考慮別人的權利和感覺的能力。從那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人身上,孩子們能夠學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產生優秀公民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培養敏感的孩子。

除了教育子女學會對別人、對事情做出負責任的行為之外,你還應該教會他們對自己負責任。你能夠給孩子的一個最寶貴的生存手段就是作出明智選擇的能力。你應該在孩子的內心建立起這麼一個安全體系,不斷地向他發出提醒:全面地考慮你將要做的事情。通過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就能夠學會在面臨重大的後果時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對你的希望是:培養謹慎的孩子。

10. 交談和傾聽

貫穿著本書的每一章,我們將為你講述一些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從而讓她不會成為“父母的聾子”。孩子們心目中最好的權威人物都擅長與孩子們進行溝通。你是否能夠經常深入淺出地以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同孩子講道理,會影響到孩子是服從你還是違抗你(參見177~179頁“教養交談”)。明智的教養者們懂得如何讓一個內心封閉的孩子敞開他的心扉,並且會遵循這麼一條金科玉律:你希望孩子以尊重的態度與你談話,那麼你必須首先在交談中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

除了學會如何與孩子交談之外,學會如何傾聽孩子也同樣重要。獲得一個孩子(或者成人)好感的最好辦法莫過於讓她知道你重視她的看法。對於你的孩子,你處於監管、控制的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怠慢她。在第8章中我們會告訴你如何幫助孩子辨別並且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一旦她能夠駕禦自己的情感,她就很可能會逐漸地理解、體貼別人的情感。

上述的每一個教養要點都是相互依存的。如果你和你的孩子之間缺乏親密的關係,如果你不瞭解自己的孩子,那麼你就難以成為孩子心目中的權威人物,難以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也不可能成為孩子的行為塑造者和受孩子尊敬的導師。你可能懂得一些有關行為塑造的心理學原理,但是只要你不與孩子作良好的溝通,那些塑造行為的方法就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如果你不能讓孩子知道你希望她服從你的管教,那麼即使你與孩子之間關係親密,也並不能保證你的孩子會有良好的教養。這十個相互關聯的教養元件構成了本書所宣導的教養方法的基礎。你應該把這十個元件綜合在一起加以應用,這樣你就會有一個詳細的藍圖,讓你能夠照著它來培養現在能給你帶來歡樂、將來能使你為之驕傲的孩子。

我們説明你保持與孩子之間的密切關係,如果你在為人父母之初和子女的關係不夠穩固,我們將幫助你重新建立起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與子女關係不密切的父母由於不太瞭解孩子心裡在想什麼,會對自己的教養技巧缺乏信心,因此他們會為了弄明白孩子的行為而四處向專家求教。他們嘗試著一個又一個的方法,盲目地尋找著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其實這些問題完全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如果你和你的孩子之間發生了教養問題,並且你感到你們之間有距離的話,那麼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可能需要加以改善。想改善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永遠都不會為時太晚。當然,越早與孩子建立密切的關係,你對他的管教就越容易進行。建立起與孩子的密切關係並且保持這種密切關係,這是教養子女的基礎,也是依附性教養方式的核心內容。

2. 瞭解你的孩子

“瞭解你的孩子”,這幾個字是對孩子的教養中最有用的詞語。你應該瞭解你的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與能力,你的教養技巧必須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而改變,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需求。一個2歲的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需要做出的反應與一個4歲的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所要做出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將指出怎樣的行為是正常的,怎樣的行為是不正常的,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應該怎麼去做。

瞭解適齡行為。父母與孩子之間許多衝突的發生都是因為父母期待孩子像大人那樣去思考和行動。為了辨別什麼才是真正的不良行為,你必須在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瞭解哪些行為對當時這個階段來說是正常的。我們發現教養自己的第八個孩子比教養第一個孩子容易得多,主要是因為我們已經掌握了教養孩子的關鍵,我們知道子女什麼樣的行為需要給予指導、需要我們耐心和幽默地對待,什麼樣的行為需要我們毫不含糊地加以糾正。我們會容忍孩子的那些與年齡和成長階段相應的行為(比如,大多數2歲大的孩子都無法在餐館中安靜地坐定一兩分鐘),但是我們會糾正孩子的無禮行為以及可能給孩子或他人造成危險的行為(比如,我們會說:“你不可以爬到桌子上去”)。

深入瞭解孩子的心思。小孩子的想法與大人是不同的。小孩往往會試著去做一些傻事,也往往會有一些怪念頭——至少按大人的標準來看是這樣。如果你以一個大人的觀點來評判小孩的行為,那會讓你也做出傻事。一個2歲的小孩跑到外面的大街上去,他並非是想跟父母過不去,而只是要去把他的球撿回來。欲望突然間產生之後,緊接著就是行動,中間不會有任何的思考。如果一個5歲大的孩子非常喜歡小夥伴的玩具,她就會去把它“借”來。成年人在有了欲望之後可能會停下來,掂量一下所要採取的行動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是否道德,而小孩子不會這麼做。貫穿本書的內容,我們將教會你如何用“孩子的眼光”來看問題,從而讓你能夠瞭解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行為,並且能夠想出辦法去對孩子的行為加以引導。我們稱之為“先想孩子所想”。下面來看我兒子馬修的故事。

我們的馬修在2歲的時候是個十分專注的孩子。在玩遊戲時他總是全神貫注,到了該離開的時候總是很難讓他停下來。一天他正玩得起勁,到了我們要出門的時間(我們的一個約會要遲到了),瑪莎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馬修硬抱到了門口,馬修像一般2歲大的孩子那樣吵鬧著、掙扎著。起初,瑪莎像平常那樣有一種“嗨,這兒是我說了算”的想法,並且認為要馬修馬上服從自己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當她把哭鬧、掙扎著的孩子抱出門的時候,她意識到自己的教養標準出現了偏差,她並沒有用最佳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她所做的行為是出於她急著要去赴約,並沒有顧及馬修的需要,馬修需要事先提醒、需要有一個逐漸的過渡。她認識到在馬修正玩得高興的時候,突然要他停下來並不符合他的天性,儘管我們的確有時間的限制。他並不是要公然地違抗他的媽媽,而只是忠實于自己的意願。他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告別他原先的活動,於是她平靜地把他帶回到玩耍的地方,同他一起坐下來,然後一起說“再見,玩具;再見,卡車;再見,小汽車。”直到他能夠從玩耍中輕鬆地擺脫出來。這只不過花了幾分鐘的時間,不這麼做的話,我們就得在車裡把同樣的時間浪費在與馬修鬧彆扭上。這不是一個什麼“技巧”或者“方法”;這種教養行為自然而然地產生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相尊重,以及瑪莎對馬修的瞭解。這麼做完之後,瑪莎感覺很好,因為這麼做讓她達到了目的——沒費什麼口舌就輕鬆地把馬修帶出了家門。她讓馬修學會了不用發脾氣就能從玩耍中擺脫出來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所討論的教養的全部內容。

我們認識到,如果我們在做出決定時對孩子們的需求也加以考慮的話,那麼對他們的教養就會具有很好的效果,認識到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最初的時候我們總是感到擔心,害怕會讓孩子們控制了我們,因為我們在書上讀到過好的父母總是能控制住局面,而且也從別人那裡聽說過這一點,我們自己就是帶著這樣的觀念長大的。然而,我們發現顧及孩子們的觀點實際上有助於對他們加以監督和管理。“瞭解孩子”成了我們懂得如何去教養他們的關鍵,他們知道是我們在起著主導作用,因為我們會幫助他們成為聽話的孩子。爸爸媽媽最瞭解他們,在他們心裡和我們心裡對這一點都確信無疑。

3. 幫助你的孩子尊重權威

父母們,你們得管教好自己的孩子,這是教養入門裡面的基本原則。但是,你做了孩子的父母並不意味著你就能自然而然地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好一個值得信賴的權威角色。如果你要求孩子必須聽你的話,“不然就會……”,他可能會照你的話去做,但是,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怕你而不是尊重你。“尊崇汝父汝母”自古以來一直是一條給人以啟迪的教誨,並不是要孩子“怕”父母。尊崇既意味著服從,又意味著敬重。

如何才能讓子女尊敬你呢?一個權威的角色需要兼有和藹與睿智這兩種稟性。你首先必須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關係,要從照料嬰兒、逗寶寶開心做起。在這麼做的過程中,你就會逐漸地瞭解你的孩子,你的寶寶也會建立起對你的信任。對權威的尊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一旦孩子信賴你會滿足她的需求,她也就會信賴你給她作出的限制。有一天,我問一位母親為什麼會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角色如此自信,她說:“我這麼有把握,主要是因為對孩子的瞭解。”由於她瞭解她的孩子,她就能夠睿智地指導他們,並且確信他們會聽她的話。許多父母把管教孩子與控制孩子混為一談。睿智的、有權威的父母並不是直接去控制自己的孩子,而是控制住局面,以便讓孩子能夠輕鬆地學會控制自己。子女回報給父母的是真誠的信任和敬重,而不是害怕和反抗。

4. 為孩子確定規則

你必須為孩子確定規則,同時又必須創造條件使得這些規則容易遵循。孩子們需要有劃定的界限。沒有界限,小孩子們就不能茁壯成長,甚至不能生存;他們的父母也會不得安寧。去瞭解、學習嬰幼兒的處境,蹣跚學步的嬰兒總是精力充沛的,富有探索的精神,這是他們的任務。而對環境進行控制是父母的任務,這包括兩個方面:限定合理的範圍以及提供環境,也就是說在家裡營造一個環境,使得孩子們容易遵守大人給他們劃定的限制。要管教一個滿地亂跑的幼兒,劃定界限這一部分的任務就是要對快要惹上麻煩的、冒險探索的孩子說“不”;而提供環境這一部分的任務是為孩子安排一個不會發生危險的家庭環境,讓身心都閑不下來的小傢伙們有一個玩耍和學習的安全場所。

5. 期待孩子服從管教

孩子是否聽你的話取決於你的態度,你指望他順從你,他就會做到這一點;如果你放任他,他也就不容易聽你的話。當我們問起那些聽話的孩子的父母為什麼他們的子女會服從管教時,他們都回答說:“因為我們期望他們聽話。”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可是許多父母都忽略了教養的這個基本道理。他們太忙了,他們的孩子“太任性”,他們這麼找藉口:“這只不過是一個特殊的成長階段。”

在孩子們出生後的最初幾年裡,如果你不告訴他們,他們壓根兒就不明白什麼行為是可接受的、什麼行為是不可接受的。

一天晚上,在一個小朋友們喜歡去的餐館裡,我們觀察到兩個家庭用截然不同的辦法來處理同樣的教養問題。一個家庭2歲半的小女孩在座位的隔板上爬來爬去,一直不停,直到打攪了鄰座的顧客。父母輕聲地阻止她:“別這樣!”但這並不能讓爬個不停的小女孩停下來。顯然,這個小女孩一點也不懂得這樣爬來爬去是讓人不可接受的,她得到的資訊是:“我們希望你別再爬來爬去。但是你一定要爬,那是你的事,我們可不管。”另一個2歲半的男孩卻得到了根本不同的資訊,做出了不同的行為。這個家庭的父親讓孩子坐到他的身邊,時不時與孩子交談幾句,始終讓他參與到全家的談話中去。當這個小男孩開始爬來爬去的時候,他父親馬上就制止他,溫和地把他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通過積極地引開孩子的注意力,並且既尊重孩子又對他加以限制,這個父親向孩子傳遞了資訊,讓孩子知道大人希望他能夠克制自己,不要爬來爬去,因為那樣做會影響鄰座的顧客。小男孩子得到的資訊是:任何翻越隔板、爬過座位的做法都是不允許的,他把這個經歷留存在了他的記憶當中,等下次他們再去餐館時會回想起來,到時候他大概很少再會去爬過座位。

第二個家庭的父親是否表現出了對孩子行為的控制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他的控制是理性的。如果把你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期望她服從你的管教,而損害了親子關係的話,那麼你就是濫用了對孩子的控制。如果你堅持要孩子對你順從,並且幫助孩子管好自己、控制自己,那麼你就是在用一種良好的方式管教孩子,能夠説明孩子培養起內在的控制力。請你記住,孩子們需要有所限制,以免感到失去控制,而且他們也希望父母能夠固守這些限制。他們會不斷地試探這些限制的底線,看看你是否會毫不動搖地堅持。假如你放棄了限制的底線,孩子就會感到焦慮不安,覺得沒有一個人能夠強有力地控制他。對於孩子來說,他會為此提心吊膽。

在下面的章節中,我們將教你如何在孩子身上培養一種合作的態度,使他願意對你順從。此外,我們還將告訴你一些能夠引起孩子注意力的竅門,以及如何讓孩子的注意力保持足夠長的時間,以使孩子能夠理解你的想法。孩子只有在懂得了你對他說的話之後,才能照著你的話去做。為了使你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好相處的人,你必須設想他應該具有什麼樣的行為,然後幫助他去遵守這些行為。長大之後,孩子會為此而感謝你。

6. 用榜樣來教養孩子

你應該樹立讓孩子效仿的榜樣。成長中的孩子的頭腦就像一塊海綿,吸收人生的各種經歷;它還像一架攝像機,捕捉著他聽到和看到的一切,把所有的圖像存儲到腦海中為日後所用。這些存儲起來的圖像,尤其是被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頻繁地重複的圖像,就構成了孩子的個性——孩子的自我——的一部分。因此,作為家長,你的任務之一就是提供良好的素材讓孩子去吸收。

你可能會說:“但是我自己都做不到完美。”確實如此,沒有一個家長是十全十美的。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和瑪莎常常有這樣的感慨:“我們懂得所有這些道理,但還是不斷地犯錯誤。”實際上,仿效完美的榜樣是危險的——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達不到這麼一個目標(話雖如此,還是有許多家庭試著去這麼做,因而受到了損害)。你的孩子所感受到的總體印象才是重要的,你偶爾犯點小錯誤或者發洩一下感情,並不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如果大人總是習慣于發脾氣,那麼憤怒也就成了孩子自身的一部分,孩子會認為這是人們對待生活的方式。假如大人展示給孩子的是幸福和信任,偶爾才會有憤怒的訓斥,那麼孩子就看到了健康的榜樣:人們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是開開心心的,但是有時候碰到的麻煩事也會讓你生氣,你會面對這些問題,在解決了之後又會回到快樂輕鬆的狀態。

父母們,你們是孩子最先瞭解的人,是孩子生活中最早的照料者、最早的權威、最早的玩伴、最早的男性和女性。你們為孩子確立了仿效的標準和榜樣,影響著孩子對待權威的態度、與小夥伴一起玩耍的能力以及孩子的性別認同。你們個性中的一部分將成為孩子個性中的一部分。的確,孩子的許多行為遺傳自父母,不止一位父母曾這麼說過:“他好像生來就這樣。”但是孩子的許多行為也受到行為榜樣的影響。貫穿著本書,我們將告訴你如何為你的孩子樹立一個具有良好教養的榜樣。

7. 培養孩子的自信

有正常感受的孩子也會有正常的行為。在本書的第一部分中,我們將告訴你如何幫助孩子喜歡她自己。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如果有著正面的自我形象,那麼就容易被管教。她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因而會用有價值的方式來做出各種行為。為了保持健康快樂的感覺,她會放棄一部分打算做的錯誤行為。當這個孩子真的犯傻的時候,她會很快地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沒有太多的必要去責罰她。

然而,有著糟糕的自我形象的孩子就不是這樣。孩子的感受不正常,他就不會有正常的行為,他的父母不相信他,因而他也無法信賴自己。不良行為的惡性循環就這麼開始了:孩子的不良行為越多,受到的責罰就會越多,這增強了他心中的憤怒,並且降低了他的自信,從而又讓他做出更多的不良行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教養方法主要強調從一開始就必須培養孩子內在的良好感覺。在孩子的一生中,他始終都要遭遇到一些能夠增強他自我價值的人和事,也會遭遇到另一些削弱他自我價值的人和事,我們把這兩者分別稱為建設者和破壞者。我們會幫助你為孩子創造條件,讓他多遇到一些建設者而少碰到破壞者,當然也要讓你學會成為一個建設者。

8. 塑造孩子的行為

明智的家長就像一個園丁,他侍弄著花園中已有的花草,並且盤算著該增添些什麼。他知道他無法控制花園中已有的花草的習性,沒法去控制它們開花的時間、它們的香味和顏色;但是他可以在花園中添加那些缺少的色彩,而且還可以把花園擺弄得更漂亮。有時候鮮花盛開,十分美麗,讓你忘了雜草的存在;而有些時候雜草又蓋過了鮮花。園丁們給花草澆水,打下樁子為花草扶正,修剪枝葉讓花兒開得更加燦爛,並且還要剷除雜草。

孩子們生來就帶有一些行為特徵,有些被發揚光大了,而另一些被克服掉,這取決於孩子們被如何教養成人。另一些行為特徵是通過灌輸和積極的鼓勵培養起來的。所有這些行為特徵合成了一個整體,最終形成了孩子的個性。父母作為培養孩子的園丁,所使用的園藝工具是一些我們稱之為“塑造工具”的技巧,這是一些歷經時間檢驗的、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的行為不斷進步的方法,它們能夠幫助你修剪掉那些不利於孩子成長的行為,支持鼓勵那些有助於孩子成長的良好品行。

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塑造的目的在於循序漸進地向孩子灌輸一種觀念,讓孩子認識到什麼是“可接受的行為”,並且幫助他形成對良好行為的認同感。孩子會根據從自己心目中的權威人物那裡得到的回應來學習行為處事,這些學習到的行為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壞的。如果孩子做出良好行為後得到的回應是鼓勵,他就會受到激勵,繼續做出良好行為。而如果孩子做出良好行為後獲得的回應是厭煩,那麼良好行為就會從孩子身上消失。儘管如此,如果孩子做出良好行為後能得到大量的關注,尤其是如果孩子只有做出這樣的行為後才能獲得權威人物給予的回應,那麼不論這些關注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良好的行為都會在孩子身上繼續下去。因此你必須細緻地考慮孩子的哪些行為是你想要加強的,並且認真地籌畫你該如何去加強這些行為。

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塑造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一種“如果—那麼”式的反應(如果比利的房間搞得亂七八糟,那麼媽媽就應該說“不把房間弄乾淨,就不能到外面去玩。”)最終,孩子就會把這些外加的行為塑造轉化為自己內在的意志,逐漸建立起自己內心的“如果—那麼”式的反應體系,並且在此過程中學會對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承擔責任(“如果我的房間搞得亂七八糟,那麼在房間裡玩就不會開心,因此我最好把它弄乾淨”)。這樣,他就學會了塑造自己的行為。

孩子就好比是一個小花園,在他成長的各個階段,你應該針對他的不同需求來選擇不同的塑造工具。在後面的幾頁當中,我們要告訴你一些培植孩子這個小花園的園藝竅門,幫助你大膽、自信地塑造孩子的行為,使孩子的性格有利於他的成長。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將是一個十分可愛的人,會給生活這個大花園增添亮麗的色彩。

9. 培養謹慎的孩子

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孩子,既要有責任心,又要培養起良知,並且能夠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需求和權利。有道德的孩子有一種內在的是非觀念,它是與內在的精神健康感緊密相連的。他的內心懂得這麼一個道理:“在我的行為正確時我感覺良好,在我的行為錯誤時我感覺糟糕。”一個嬰兒能成長為一個有道德的孩子的根本原因(這是本書的一個主要著眼點),一方面在於對自己和他人的敏感,另一方面還在於預先判斷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產生什麼影響、並且在採取行動之前對此加以考慮的能力。你能夠幫助孩子發展起來的最有用的社會技能之一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考慮別人的權利和感覺的能力。從那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人身上,孩子們能夠學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產生優秀公民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培養敏感的孩子。

除了教育子女學會對別人、對事情做出負責任的行為之外,你還應該教會他們對自己負責任。你能夠給孩子的一個最寶貴的生存手段就是作出明智選擇的能力。你應該在孩子的內心建立起這麼一個安全體系,不斷地向他發出提醒:全面地考慮你將要做的事情。通過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就能夠學會在面臨重大的後果時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對你的希望是:培養謹慎的孩子。

10. 交談和傾聽

貫穿著本書的每一章,我們將為你講述一些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從而讓她不會成為“父母的聾子”。孩子們心目中最好的權威人物都擅長與孩子們進行溝通。你是否能夠經常深入淺出地以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同孩子講道理,會影響到孩子是服從你還是違抗你(參見177~179頁“教養交談”)。明智的教養者們懂得如何讓一個內心封閉的孩子敞開他的心扉,並且會遵循這麼一條金科玉律:你希望孩子以尊重的態度與你談話,那麼你必須首先在交談中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

除了學會如何與孩子交談之外,學會如何傾聽孩子也同樣重要。獲得一個孩子(或者成人)好感的最好辦法莫過於讓她知道你重視她的看法。對於你的孩子,你處於監管、控制的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怠慢她。在第8章中我們會告訴你如何幫助孩子辨別並且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一旦她能夠駕禦自己的情感,她就很可能會逐漸地理解、體貼別人的情感。

上述的每一個教養要點都是相互依存的。如果你和你的孩子之間缺乏親密的關係,如果你不瞭解自己的孩子,那麼你就難以成為孩子心目中的權威人物,難以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也不可能成為孩子的行為塑造者和受孩子尊敬的導師。你可能懂得一些有關行為塑造的心理學原理,但是只要你不與孩子作良好的溝通,那些塑造行為的方法就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如果你不能讓孩子知道你希望她服從你的管教,那麼即使你與孩子之間關係親密,也並不能保證你的孩子會有良好的教養。這十個相互關聯的教養元件構成了本書所宣導的教養方法的基礎。你應該把這十個元件綜合在一起加以應用,這樣你就會有一個詳細的藍圖,讓你能夠照著它來培養現在能給你帶來歡樂、將來能使你為之驕傲的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