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的自我成長之路上, 時常問自己6個W, 可以幫助我們更智慧地教養孩子, 做更好的自己……
越來越多的父母漸漸意識到, 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 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 然而, 父母的自我成長之路並非坦途, 要經過自我否定的陣痛和不斷學習、完善自我的付出。 完成自我成長, 父母可以時常問自己6個W。
Who:知道自己和孩子是誰。認識自己是把握自己的前提, 認識孩子是愛孩子的基礎。 育兒觀只是父母價值觀的一種體現。 我們是什麼人, 有什麼樣的信念、價值觀、行為準則, 就會怎麼對待孩子、教養孩子,
Advertisiment
我們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有目標、有擔當、獨立性強、對自己負責的人, 還是一個對人言聽計從、膽小怕事、缺少主見、逃避責任的人?如果我們要的是前者, 那為什麼還會把聽話與否, 作為評價孩子好壞的標準, 不去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抱怨沒時間陪孩子的父母也有很多, 陪不陪孩子, 本質上不是時間問題, 而是選擇問題。
Advertisiment
如今的早教, 就像繁忙的汽車站。 父母趕路心切, 見站裡來了一輛車, 就催著孩子趕緊上。 至於這輛車開往什麼方向, 駕駛員水準如何, 父母沒意識也沒能力判斷。 人多熱鬧, 往往會給人以安全感的假像, 其實, 熱鬧不重要, 方向才重要。 當我們連自己在哪裡, 要去哪裡都不清楚時, 只能盲從於他人, 按別人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或教育自己的孩子給別人看。 收穫的只能是一個缺乏自我、沒有目標、隨波逐流的人生。
Advertisiment
在教育理念上, 我們要立足去參悟“道”, 去掌握基本的原則和方針, 建立自己獨立的思維模式和教育方式。 只有當我們知道為什麼這麼做, 才會突破“術”的局限, 變得“隨心即法”。 面對孩子的具體問題, 我們也要多去探尋孩子行為的動機、原因, 而不僅僅關注孩子的表現。 因為孩子的表現往往是“果”, 父母的榜樣示範和教養方式才是“因”。
當我們總是思考“孩子膽小怎麼辦?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這些問題時, 已經進入自限式的思維模式。 這種只局限於針對“果”的措施, 往往不是解決而是掩蓋問題, 並讓問題在拖延中累積和強化。 所謂“凡夫畏果, 智者畏因”, 我們該有的思維模式是:我做了什麼,
Advertisiment
世間萬物的成長, 都有其自然的節律和秩序, 孩子的成長也不例外。 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如果我們打擾了這個秩序, 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 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然而, 今天的父母, 往往望子成龍心切, 從小就逼著孩子學各種知識、技能, 以便贏在起跑線上。 有些學校也存在過度教育的現象, 幼稚園小學化, 小學中學化, 中學大學化, 到了大學卻又幼稚園化。 等孩子成年了, 卻發現連幼稚園階段該學會的如何表達情緒、如何遵守規則、如何獨立思考都不會。
Advertisiment
搞清楚自己是誰、在哪裡、要去哪裡, 那麼接下來, 我們需要學習通過何種方式和途徑做到這些。 以我個人的實踐和思考, 榜樣、關係和環境是家庭教育的3個核心要素。 榜樣:孩子是通過父母做了什麼, 而不是說了什麼來學習的, 所謂“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關係:關係大於教育、先於教育、包含教育, 有好的親子關係, 教育水到渠成。 環境:人是環境的產物。 期待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現在就要營造出能成為這種人的環境。 除此之外, 借助於陪伴、溝通、大自然、遊戲、故事、繪本、玩具、音樂、電影等途徑, 皆可發展出更具人文關懷和可持續性的“育兒力”。
借助上面的6個W,不斷檢討、修正我們的自我成長之旅,這不僅可以給我們更多的信心、智慧和力量來教養孩子,更可以讓我們在育兒中完成育己,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
皆可發展出更具人文關懷和可持續性的“育兒力”。借助上面的6個W,不斷檢討、修正我們的自我成長之旅,這不僅可以給我們更多的信心、智慧和力量來教養孩子,更可以讓我們在育兒中完成育己,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