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國內的表姐在我們家的親戚群裡發了張女兒數學作業的照片, 19+23, 她算成了82, 表姐檢查作業時說這道錯了, 女兒一臉茫然, “是不是哦, 我再驗算一下”。 表姐有點不解, 這不明擺著的嗎?19加23, 十位的1和2加起來5都不到, 怎麼會是80多呢?說是要重新算, 但這個結果是對是錯應該一眼就能看出來啊。 想想女兒平時做運算練習也不少, 但好像對數位的感覺還是不到位, 這讓表姐很鬱悶。
恰好最近我讀了不少有關孩子數學啟蒙的書籍, 我很肯定的告訴表姐, 這是因為我侄女的“數感”沒有培養起來, 她可能掌握了運算規則,
Advertisiment
那究竟什麼是“數感”呢?
數感在英文裡叫number sense, 就是對數位的感覺, 指的是一個人對數位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包括能否靈活處理數位、拆解問題, 並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比如桌子上有一個空盒, 還有一堆糖, 有些人看到會有意識地對兩者進行比較, 考慮如果把這堆糖裝在盒子裡能不能裝下, 能不能裝滿, 這就是數感在起作用;再比如在計算18*5時, 數感好的人並不是在腦海裡用豎式計算, 而是能迅速把它換成更利於自己計算的20*5 – 2*5, 或者9*10, 再或者9*5 + 9*5等方式, 並能在腦海裡對應出它的實際意義, 就像下圖的幾個矩形圖示一樣:
我們再來聽聽一位大牛怎麼說數感的:
Advertisiment
Jo Boaler是斯坦福大學數學教育學教授, 出版過好幾本關於數學教育的書, 其中《教室裡的大象》被許多數學老師奉為經典, 她開創和領導的數學教育網站Youcubed, 為全世界教師和父母提供了很多數學啟蒙資源。
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 Jo Boaler說在她小時候, 學校沒有要求孩子們記憶多少以內的加減法得數, 甚至也不要求乘法口訣, 但這一點兒都沒有妨礙她後來在數學上的發展, 還成為大學數學教授, 她說, “看到8+4, 我能一口給出答案, 那是因為我有很好的數感。 而這種感覺是通過在各種情況下使用、理解數位而得到的, 而不是通過強化練習和考試才記住的。 ”
Jo Boaler的研究團隊發現, 但凡後來在數學上表現優異的孩子, 他們小時候的數感都培養得很好,
Advertisiment
數感如此重要, 該怎樣培養呢?
不僅Jo Boaler教授團隊持這樣的觀點, 數感培養在整個西方的低幼教育中都很重視, 比如大家熟悉的“蒙氏教育”, 就是以其出色的數感培養而著名。 每個教育派系、每個學校、甚至每位元老師、家長, 都會在有意無意中用到很多培養孩子數感的方法, 總結起來最重要的主要是這4個維度:
理解“數”——
維度1:用具體的實物認識數位(Real things)
維度2:用圖形、圖畫理解數位(Picture)
運用“數”——
維度3:用故事說數字(Story)
維度4:用符號/運算式讓數位動起來(Symbols)
這4個維度的培養,
Advertisiment
對於一些理解力比較強的孩子, 到了3歲左右甚至可以教他把實物和數字對應起來。 當然, 用遊戲的方式就更好了, 擲篩子, 擲到多少點, 就在對應的數字上搭多少塊積木。
而到了3-6歲, 視覺在孩子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占了上風,
Advertisiment
在這些都理解了之後, 就可以再上一個臺階, 用符號/運算式讓數位動起來, 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數學算式, 比如“3+3=6”。 雖然它看起來全是符號, 很抽象, 但它卻是我們用來交流的數學語言, 是必須要學會的。 而孩子需要練習的是, 怎麼把它和其他的感觀聯繫在一起, 這就引出我今天最想給大家分享的一個工具——
用一個“思考版“,搞定數感的4個維度
Think board (思考板) 是美國課堂常用的培養孩子數感的工具。它把一個矩形分成四個部分,分別對應我們上面介紹的4個維度:實物、故事、圖形、符號。老師會讓孩子用思考板來理解數位、運用數位。
來看看具體的應用,下面是用思考板來分析“16”這個數字,其中的story(故事)這部分就是為這個數位編一個應用題,這位孩子是這麼編的,“寵物店裡有27條魚,這時來了11位小朋友,帶走了11條,問寵物店裡還剩幾條?答案是16。”
這個編故事的能力非常重要,Jo Boaler教授強調,老師給學生出數學題要具有開放性,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在我眼中,那些形成固化思維的封閉性問題就是只要求正確答案的題目。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上數學課是一種表演,就是答對問題。而我們真正想要的是那些能讓孩子學到東西的題目。” 比如27-11=?是個封閉性問題,但用什麼樣的故事能表達16,就是個開放性的問題了,它的答案可以是無窮多種。
這是用思考板來表示乘法運算式,其中的符號部分改成“Show Strategies Used“(用了什麼運算策略),就是鼓勵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拆解數字。
即使學到了分數,思考板還是大有用場哦。
思考板所包含的幾個維度並不新鮮,但它的好處是,提醒孩子從這幾個方面去考慮數字以及運算式,它是個整體,不會拉下哪個;同時也能清楚地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繫,這就對應著數感培養最重要的目的——“能靈活處理數位、拆解問題,並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挺好用的一個工具,特別推薦給家有正在數學啟蒙的孩子們。數學要學很多年,它的應用更是伴隨著我們一生,一開始走慢些,穩些,理解深刻些,找到感覺,很重要。
學數學要有感覺,首先對數字就要有感覺!
用一個“思考版“,搞定數感的4個維度
Think board (思考板) 是美國課堂常用的培養孩子數感的工具。它把一個矩形分成四個部分,分別對應我們上面介紹的4個維度:實物、故事、圖形、符號。老師會讓孩子用思考板來理解數位、運用數位。
來看看具體的應用,下面是用思考板來分析“16”這個數字,其中的story(故事)這部分就是為這個數位編一個應用題,這位孩子是這麼編的,“寵物店裡有27條魚,這時來了11位小朋友,帶走了11條,問寵物店裡還剩幾條?答案是16。”
這個編故事的能力非常重要,Jo Boaler教授強調,老師給學生出數學題要具有開放性,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在我眼中,那些形成固化思維的封閉性問題就是只要求正確答案的題目。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上數學課是一種表演,就是答對問題。而我們真正想要的是那些能讓孩子學到東西的題目。” 比如27-11=?是個封閉性問題,但用什麼樣的故事能表達16,就是個開放性的問題了,它的答案可以是無窮多種。
這是用思考板來表示乘法運算式,其中的符號部分改成“Show Strategies Used“(用了什麼運算策略),就是鼓勵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拆解數字。
即使學到了分數,思考板還是大有用場哦。
思考板所包含的幾個維度並不新鮮,但它的好處是,提醒孩子從這幾個方面去考慮數字以及運算式,它是個整體,不會拉下哪個;同時也能清楚地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繫,這就對應著數感培養最重要的目的——“能靈活處理數位、拆解問題,並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挺好用的一個工具,特別推薦給家有正在數學啟蒙的孩子們。數學要學很多年,它的應用更是伴隨著我們一生,一開始走慢些,穩些,理解深刻些,找到感覺,很重要。
學數學要有感覺,首先對數字就要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