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手媽媽如何將BB從頭到腳照顧好

對許多育兒新手爸媽而言, 寶寶一舉手、一投足所代表的意義, 甚至是生理上正常、異常的表徵, 都是一個難解的“結”。 本單元詳細提供照顧新生兒重點提示, 希望能破解育兒父母們心中的難題。

全身護理要點摘要

頭部:頭型正常與否、前囟門是否凹陷或凸出、頭圍大小、顱骨骨縫閉合或隆起等, 都是頭部正常與否的指標。

嘴巴:需注意舌頭是殘留白色的奶垢?小Baby是否有誤食其他東西的情形?

皮膚:胎脂在出生數周之後便會自動褪去, 此時需注意保養的功夫。

臍部:新生兒臍帶約在一周後脫, 落需注意保持乾燥。

Advertisiment

四肢:新生兒由於中樞神經尚未發育成熟, 常會有四肢抖動的現象。

生☆禁☆殖☆禁☆器官:觀察男女寶寶生☆禁☆殖☆禁☆器官有無異樣?平時需勤加清潔。

眼睛:觀察眼球、視力等眼部周遭的器官;是否有斜視的現象?

耳朵:耳型是否有歪斜的現象?需隨時注意聽力發展。

呼吸道:由於新兒的鼻腔及喉部尚未發育成熟, 所以常易發出咕咕作響的聲音。

腸胃:出生時已具備吸吮及吞咽反射, 但腸胃的消化系統尚未成熟, 只能喂母、牛乳及水。

照顧新生兒重點詳析

常有許多新手爸媽們對寶所表現的一些現象不知所措, 不知道小寶寶是生病了呢?還是只是正常的生理表徵, 例如:小寶寶的頭頂怎麼軟軟的?寶寶的尿布中出現粉紅色的黏液該怎麼辦?新生寶寶為何直睡個不停呢?他聽得到聲音嗎?小男嬰的陰囊腫脹是正常現象嗎?吐奶與溢奶有何不同?......等等諸如此類的疑難雜症均讓為人父母者充滿疑惑,

Advertisiment
再加上, 有時父母不知如何去處理寶寶異常現象, 一旦寶寶發生狀況時, 往往手忙腳亂或過於緊張, 因此具備基本的育兒常識與正確的觀念是每位新手爸媽不可忽略的。 將全方位針對照顧新生兒重點做一詳細介紹, 以提供育兒父母們參考。

頭部問題

新生兒的頭型美觀與否?及腦部發育是否正常?常是許多父母們關心的事項。 專家指出, 在一般自然產中, 有時候寶寶的頭部經過產道的擠壓, 會產生水腫(即是所謂的產瘤);有些寶寶在用真空吸引器助產之下,

Advertisiment
頭骨骨膜下容易形成頭血瘤, 這些都屬正常的現象, 通常在出生數天后即會自然消失, 不必做任何治療。

由於新生兒的顱骨尚未結合, 所以形成前囟門及後囟門, 前囟門大約在六個月左右就不易察覺出來;而後囟門因為僅有05-1公分左右, 因此至寶寶二個月大時就會完全關閉。 在新生兒健康檢查中, 前囟門是必須檢查的項目之一, 因為許多疾病可從此得知, 如:嬰兒脫水時前囟門會凹陷;而腦壓增高時前囟門會膨起, 另外, 如果前、後囟門關閉的時間過晚都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觀察寶寶頭圍的發展也是相當重要的功課。 嬰幼兒的腦部發育是否正常, 可從頭圍的大小看出端倪。 平均而言, 出生時頭圍約35-36公分左右,

Advertisiment
到一歲時可達46-47公分, 我們可由頭圍的大小發現寶寶是否有大頭症、水腦症、小頭症等疾病。 平時父母們為寶寶量頭圍的方式為, 將卷尺從前額眉間上繞過枕骨突起再繞回前額眉間。

父母亦可從頭型看出寶寶是否有顱骨骨縫過早閉合的現象, 因為如果顱骨骨縫太早閉合, 除了容易造成畸形的頭型之外, 有時更是一些先天性疾病的警訊, 父母需詳加注意。

總之, “多看”、“多量”、“多摸”是觀察頭部是否正常的三大步驟, 父母們一方面要看寶寶的頭型是否正常?前囟門是否凹陷或一方面要量頭圍是否太大或太小;另一方面要摸新生兒的頭部, 察看是否有產瘤或頭血瘤?對稍大的幼兒則要摸摸看前囟門是否太大、太小?是否有關閉?顱骨骨縫閉合狀況如何……等。

Advertisiment

新生兒的落髮現象也是父母擔心的一個部份, 剛出生的寶寶頭髮為柔毛, 很少有髓質, 在出生後第一個月, 頭髮開始質化漸漸變粗, 大約至七個月後趨於穩定, 一般而言, 父母對新生兒頭髮的粗細、濃密、顏色深淺並不須特別在意, 因為這些外在的表徵都會隨寶寶的成長而變化, 多數的新生兒落髮情形也會在周歲之前恢復正常, 只有少數的先天性疾病, 如發現寶寶的頭皮上看不到毛孔、不會出汗, 則最好帶寶寶至醫院診斷。

眼睛問題

常發現新生娃娃容易有鬥雞眼的情形, 這是因為嬰兒的兩眼內側因鼻樑較平, 相對的中間的皮膚較寬, 容易讓父母誤以為寶寶有鬥雞眼, 此情形會在三、四歲左右得到改善。 但如果父母懷疑寶寶有內斜視時,最好請醫師診斷;此外,因為嬰幼兒的下眼皮較肥厚,容易使眼睫毛向內卷,如此很可能因常摩擦眼球而導致發炎,如果長期沒得到改善則需治療。

出生寶寶的眼皮上常會沾上很多黃色的分泌物,這是因為鼻淚管阻塞的因素,遇到此狀況,父母可以每天幫寶寶在鼻樑按摩幾次,讓阻塞的鼻淚管維持通暢,眼屎必會減少。

耳鼻喉問題

前述提及嬰兒的鼻樑較塌平,加上鼻孔較小,因此當鼻腔有分泌物時就容易阻塞。此外,要提醒父母的是,嬰兒對外在的冷空氣容易過敏,特別是在早上或睡醒時,鼻腔分泌物更易增多,鼻塞的現象更明顯。當然除了正常因素外,一些疾病(如感冒、過放性鼻炎……等)也會造成小兒鼻塞,此時可就要請醫師幫忙了哦!

也因為新生兒的多器官未臻成熟、本身支氣管管徑細小等生理面常因素,或感染其他的呼吸道疾病異常現象造成嬰兒常有痰音,所以幫寶寶處理痰幾乎是每位新手爸媽必經的過程。

該如何替寶寶處理痰呢?如果寶寶餵食正常、呼吸順暢、活動力強,則此痰音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通常會在4-6個月大時自動消失,但如果嚴重影響寶寶的日常作息,就必須請醫師診斷寶寶是不是感冒了,這時父母們就必須替寶寶拍痰。

但如果父母懷疑寶寶有內斜視時,最好請醫師診斷;此外,因為嬰幼兒的下眼皮較肥厚,容易使眼睫毛向內卷,如此很可能因常摩擦眼球而導致發炎,如果長期沒得到改善則需治療。

出生寶寶的眼皮上常會沾上很多黃色的分泌物,這是因為鼻淚管阻塞的因素,遇到此狀況,父母可以每天幫寶寶在鼻樑按摩幾次,讓阻塞的鼻淚管維持通暢,眼屎必會減少。

耳鼻喉問題

前述提及嬰兒的鼻樑較塌平,加上鼻孔較小,因此當鼻腔有分泌物時就容易阻塞。此外,要提醒父母的是,嬰兒對外在的冷空氣容易過敏,特別是在早上或睡醒時,鼻腔分泌物更易增多,鼻塞的現象更明顯。當然除了正常因素外,一些疾病(如感冒、過放性鼻炎……等)也會造成小兒鼻塞,此時可就要請醫師幫忙了哦!

也因為新生兒的多器官未臻成熟、本身支氣管管徑細小等生理面常因素,或感染其他的呼吸道疾病異常現象造成嬰兒常有痰音,所以幫寶寶處理痰幾乎是每位新手爸媽必經的過程。

該如何替寶寶處理痰呢?如果寶寶餵食正常、呼吸順暢、活動力強,則此痰音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通常會在4-6個月大時自動消失,但如果嚴重影響寶寶的日常作息,就必須請醫師診斷寶寶是不是感冒了,這時父母們就必須替寶寶拍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