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手父母須知:如何聽懂孩子的語言

有些孩子整天纏著父母不斷地講話, 或不時打斷父母跟其它人的談話, 讓人不勝其煩。 另外一些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則永遠不說話, 讓父母師長頭痛不已。 孩子為什麼想要跟父母講話?為什麼希望父母聽他們講?其實, 孩子跟父母講話, 主要目的不在傳遞資訊, 而在於鞏固親子的聯結。
孩子可以透過父母的傾聽而得到安全感、關注與認同, 免於恐懼、不安、孤單。 能夠正常跟父母對話的孩子, 讓父母從親子關係中得到很大的喜悅。 然而有些孩子, 整天講個不停、問個沒完, 父母就需要一些傾聽的技巧;因恐懼不安而退縮緘默的兒童,
Advertisiment
則可以透過遊戲或講故事, 得知孩子內心的感受。
與孩子互動的方法
蒙台梭利博士認為, 在能夠對話之前, 首先要能夠和孩子有效互動。 與孩子互動的主要原則是, 說話時要蹲下來, 讓孩子看到你的嘴。 說話時要看著孩子的眼睛清晰緩慢地說, 不要使用質詢或懷疑的口氣, 更不要趁機探尋孩子的隱私。 要讓孩子有機會表達, 無須急著指正孩子的錯誤。
聽者可以利用遊戲問答的方式, 引發孩子說話, 説明孩子語言結構的發展。 所使用的語言必須精簡明確, 邏輯嚴密、結構完整。 勿使用兒語跟孩子說話, 以免妨礙孩子正常的語言發展。 與孩子對話最重要的是內容要以事實為基礎, 讓孩子較容易適應所處的環境,
Advertisiment
幫助其社會化的發展。
傾聽的技巧
傾聽孩子的情緒時, 所使用的語言必須審慎斟酌。 避免涉入孩子的情緒使其擴大, 或阻止其情緒的發展。 使用描述性質的中性語言可安撫孩子情緒。 中性語言主要描述孩子的情緒狀態, 讓他覺知自己的情緒, 並使用適當的問題, 引導其被阻止的情緒。
例如:
孩子:老師今天讓許多小朋友到講臺上講故事, 都不讓我上臺。
會使孩子情緒擴大的語言:
媽媽:老師不乖, 小明很棒, 應該讓小明上去講。
會阻止孩子情緒發展的語言:
媽媽:你講話慢吞吞, 我如果是老師也不讓你上臺講。
比較中性的語言:
媽媽:不能上臺講故事, 你心裡感到很失望。 你要講的是什麼故事呢?
透過遊戲傾聽
對於選擇性緘默的孩子,
Advertisiment
透過遊戲得知孩子的反應是比較有效的方法。 蘭爵斯提到一個艾米的個案。 艾米非常害羞退縮、常常躲在媽媽身邊, 到學校好幾個月都沒講過一個字, 甚至跌倒流血也不會叫痛, 唯一接受的玩伴是新來的一個安靜的小女孩。 當她單獨跟治療者相處時, 會躲在畫架下十幾分鐘不出來。 遊戲加入表姐時, 艾米躲著觀察表姐玩了許多不同玩具之後也加入遊戲;後來遊戲又加入哥哥, 表姐和哥哥玩在一起忽略了艾米, 結果她又躲回畫架下。
從這個案可以看出, 同伴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不同的玩伴大大影響治療成果。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以他的沉默作為表達, 想要完全的控制所處的環境以獲得安全感。
Advertisiment
我們可以透過手足團體的遊戲活動, 利用同伴的力量聽取孩子的心聲, 協助孩子將這樣人際互動的經驗擴展到他的生活中。
透過講故事傾聽
對於孩子而言, 聽故事和講故事是最快樂的事情。 許多父母細心為孩子安排枕邊故事時間。 長期聽故事可以擴大孩子的字彙能力, 讓孩子講故事也有助於孩子的表達能力。 父母可以選擇圖多字少的優質童書, 按照書本內容, 讀故事給孩子聽。 最好是不斷重複孩子有興趣的書, 直到他失去興趣才換一本。 避免同時給孩子一整套書, 以免分散注意力, 最後完全失去興趣。
在跟孩子相處時, 可以請孩子講最近正在閱讀的故事, 説明其記憶詞彙與語言結構。
Advertisiment
講完故事可以問孩子, 若自己是書中的人物, 遇到這樣的情形將會如何應對, 協助發展其思考邏輯。 當孩子熟悉故事內容時, 可以找他的玩伴, 讓他們聽孩子講故事。 得到同伴的注意對孩子是最大的激勵, 可以讓他保持興趣, 放開心胸、樂於表達。
結論:重點在於如何引導孩子對事情做出反應
最後, 傾聽孩子的心聲, 重點在於如何引導孩子對事情做出反應, 父母可從其反應得知孩子內心的感受。 父母應該認同孩子不說話的權力, 不說話並不等於沒有反應, 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才是關鍵要素。
(責任編輯:lemon)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