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手爸媽最易陷進的5個育兒誤區

如今, 年輕的父母們對寶寶的早教都十分重視, 可謂不遺餘力地投入, 這是一件大好事。 但您可知道, 如果努力的方向有失偏頗, 那可是“費力不討好”啊!

下面的幾個育兒誤區是當下年輕爸媽們比較容易陷進去的, 值得注意。

蒙氏班、華德福、智力開發等諸多名詞令不少家長暈頭轉向;早教機、多功能教具、早教軟體等產品讓很多父母眼花繚亂。 於是, 年輕父母們也跟著這些早教“新生物”開始左右搖擺….

老子曰:多則惑。 理論的豐富、產品的多樣也讓父母產生了選擇的困惑。 其實, 每個教育理論都有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國家價值觀不同),

Advertisiment
自然也就有其局限性;每個產品的研發有其理論依據和側重點, 進而也有其主要功能和不足之處。 因此, 建議父母瞭解相關理論的優勢與不足, 根據自家孩子的發育階段、能力狀況進行選擇。 總之, 不選新的, 不選貴的, 只選對的。

有些家長會不自覺地把寶寶與同齡人進行比較, 稍有不如意就會引發極大焦慮。 一位母親焦急地說:“有一天, 看到和我家寶寶同歲的一個孩子拿著一本看圖識字, 問她什麼字在哪裡, 她基本上都能準確地翻到那一頁。 我一看就急了, 因為我家寶寶還什麼都不會呢, 我回家後馬上找出早教的書教他……”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即使同一方面,

Advertisiment
不同孩子的發育也有早有晚, 不必用一個標準去看待孩子。 正確的早教心態應該是“尊重差異, 因材施教”。

心理學有個著名的成熟論實驗一一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格塞爾以雙生子為物件, 研究發展與成熟的關係。 實驗中的一個雙生子從48周起每天做]O分鐘爬梯訓練, 到第52周, 他能熟練地爬上5級樓梯。 期間, 另一個雙生子不做爬梯訓練, 而是從53周才開始進行爬梯訓練。 兩周後, 第二個雙生子不用旁人幫助, 就可以爬到樓梯頂端。

格塞爾的這個實驗表明, 兒童的成長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機制制約的, 兒童在生理上未達到成熟時就無從產生學習, 學習只是對成熟起一種促進作用。 而一旦在生理上達到成熟時, 訓練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dvertisiment

很多父母認為讓孩子接受早期教育就是多學知識, 各方面發展都要走在別的孩子前列。 於是, 在很多機構的宣傳下, 在同齡寶寶的對比下, 爸媽們不顧自家的生活壓力, 早早把孩子送進早教機構。 為了孩子, 寧可節衣縮食。

如果家庭條件允許, 讓孩子上早教班也無可厚非, 而且那裡有很多同齡小朋友, 讓孩子有了學習和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同時, 早教班的老師也大多是專業教師, 懂得兒童心理特點, 能更好地啟發孩子, 讓孩子玩得快樂、學得開心。 對於父母很忙、由保姆或老人照顧孩子的家庭, 帶孩子去早教班是對家庭教育不足的一個補充。

但上早教班最忌諱就是盲目跟風, 或認為學費越昂貴教育品質就越好,

Advertisiment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從出生到兩歲左右, 主要是靠感覺和動作來認識周圍世界;到7歲左右, 開始憑藉語言或各種示意手段來認識事物。 即兒童的學習需要活動、形象性講述。 因此, 孩子能在玩中學、與同伴的相處中學就會頗有收穫, 而這並不需要昂貴的設備, 更不需要高深的課程。 該怎樣選擇, 您清楚了吧?

有些家長看待孩子的發展比較片面, 比如認為內向的人在當今社會競爭力不足, 於是極力把孩子培養成外向的人;聽說手能促進大腦發育, 就趕緊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

早教不是片面的, 而是對孩子全面素質的培養, 不僅需要感知、動作、語言、認知的訓練, 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

Advertisiment

包括爬、走、跑、跳、鑽、翻滾、攀登、踢等大肌肉動作, 用手抓握、穿珠、夾球等小肌肉動作以及動作仂、調性的訓練;

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摸覺, 這些感官能力是孩子一切學習的基礎;

這是孩子跨入人類社會的第一步;

包括認識不同的事物、不同事物的特性, 學習數概念和其他概念, 認識大小、多少、遠近等邏輯關係等;

如建立安全感, 與父母、家人形成親密關係, 學習獨立、守規則, 和別人相處, 學習自我控制, 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