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後果法”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教育方式, 所謂的“自然後果法”是指如果寶寶犯了錯, 造成不良後果, 就應該讓寶寶親身體驗並獨立承擔造成不良後果的責任, 從中接受教訓。 家長們可以借鑒這個教育方法, 效果不錯喲!
解讀“自然後果法”
成長是寶寶自己的事情, 不是父母可以代勞的。 自然後果法強調“自然”, 讓寶寶順應自然規律去成長——做得好有好結果, 做得不對則要承擔後果。 在寶寶還小的時候, 遇到的往往都是小小的困難, 這個時候讓寶寶摔幾跤, 是為了讓寶寶長大以後能更順利地應對生活。
Advertisiment
體驗帶來成長, 替代阻礙成熟
成長需要體驗, 體驗帶來經驗, 經驗帶領寶寶成長。 體驗傷痛和失敗, 是成長的階梯。 有的爸爸媽媽為了讓寶寶盡可能少受傷, 就處處替代寶寶, 為寶寶提前鏟平道路, 這樣只會讓寶寶心理上成長緩慢, 心理年齡遠遠低於生理年齡。
安全放養, 控制危險
自然後果法是安全的放養, 不是不計後果的放養。 最好在寶寶青春期之前運用, 尤其在學齡前使用是最安全的。 這段時期寶寶面對的大多是生活瑣事, 只要稍加控制, 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危險。
告知寶寶後果, 讓寶寶自己選擇
家長要做的, 不是拿各種條件和後果“脅迫”寶寶, 阻止寶寶做某些事情, 而是“告知”寶寶這麼做可能有哪些後果,
Advertisiment
重視寶寶的內心感受
自然後果法重視的是後果的發生給寶寶帶來的內心感受。 如果父母本著不讓後果發生的想法, 那就失去了自然後果法對寶寶的珍貴意義。
如何運用得法
大自然用其規律和法則, 孕育萬物生長, 也孕育著我們的寶寶成長。 如果春天不播種, 秋天就收穫不到果實。 在教育寶寶的路上, 家長要懂得順應已有的規律, 尊重規律去教育引導寶寶成長。
場景1:寶寶不吃飯, 大人圍著轉
寶寶不愛吃飯, 媽媽、姥姥總是耐心地又哄又勸, 企圖讓寶寶吃飯, 無意識地把寶寶吃飯的事情外化到了成人的身上,
Advertisiment
建議媽媽這樣做
寶寶到飯點不肯吃飯, 家長首先用平和的語氣告知寶寶:“寶貝, 現在你不吃飯, 等過了飯點, 你會覺得餓, 那個時候想吃就沒人給你做飯吃了。 ”還可以說:“不吃飯的寶寶是不能吃零食的。 ”然後詢問寶寶:“你聽懂了嗎?現在你要好好吃飯, 一會兒還有零食吃。 你選擇哪一個呢?”如果寶寶仍然不吃飯, 媽媽要把寶寶的飯碗收起來, 其他家庭成員吃得有滋有味, 不去理睬不吃飯的寶寶。 等寶寶餓了要吃零食, 媽媽說:“怎麼辦?沒有飯了,
Advertisiment
場景2:寶寶賴床, 大人更著急
寶寶賴床不早起, 媽媽一會兒催一次:“上幼稚園要遲到了!快起床!”寶寶會覺得媽媽一定會再叫我起床的, 直到最後一秒鐘, 媽媽還會進來幫我穿衣服和疊被子, 我再賴床一會兒也沒關係。
建議媽媽這樣做
讓寶寶自己睡過頭!等真的遲到了, 他會覺得遲到很沒面子, 埋怨媽媽不叫自己起床, 這時候媽媽要態度很無辜地說:“我叫你起床了, 可是你賴床不肯起來所以才又睡著了!不關我的事哦!”這樣寶寶就不會再指望著媽媽叫自己起床了。
Advertisiment
場景3:寶寶亂扔玩具, 大人忙收拾
寶寶亂扔玩具, 媽媽通常又生氣有無奈地一邊嘮叨一邊幫寶寶把玩具收好。 那麼下一次, 寶寶還會亂扔玩具, 因為沒什麼後果啊!媽媽只是嘮叨一下, 然後就會幫忙收起來了, 寶寶當然會覺得還是媽媽幫忙收起來更省事兒。
建議媽媽這樣做
當寶寶亂扔玩具的時候, 提醒他:“自己亂扔的玩具要自己整理好, 不然下一次可能找不到你要玩的那個玩具了!”如果寶寶沒有收好玩具, 媽媽可以把寶寶最喜愛的玩具偷偷藏到床底下, 讓寶寶承擔找不到玩具的後果。 如果寶寶著急地向媽媽求助, 媽媽可以一臉同情地說:“玩具找不到了?真糟糕啊!也許你把所有的玩具整理好就找到了呢?”媽媽不要幫忙, 讓寶寶自己去一點點收拾好玩具,然後再引導寶寶找到床底下的玩具。這麼大費周章地忙碌一番,讓寶寶切身體會收拾玩具是多麼辛苦,下一次玩的時候也會注意,並且主動收拾玩具。
相信著3個場景都是家庭中常見的場景,爸爸媽媽們可以參照以上方法對寶寶實行“自然後果法”。
讓寶寶自己去一點點收拾好玩具,然後再引導寶寶找到床底下的玩具。這麼大費周章地忙碌一番,讓寶寶切身體會收拾玩具是多麼辛苦,下一次玩的時候也會注意,並且主動收拾玩具。相信著3個場景都是家庭中常見的場景,爸爸媽媽們可以參照以上方法對寶寶實行“自然後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