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時代,父親角色需重新定位

雙職家庭的前提下, 家中模式不再是“男主外, 女主內”了, 因此, 現在家庭中, 父母的角色隨時存在互換的可能, 而這種角色轉換會導致家庭成員的結構的轉變。

傳統觀念中, 父親的角色, 既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 也是威嚴的象徵, 他很少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 卻在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 現在這種情況改變了, 現代新手爸爸也開始與媽媽一起分擔育兒責任, 參與孩子的成長。

現在流行著一句話:當爸爸以後, 才知道怎麼當爸爸……

媽媽一直是育兒的主要力量, 但爸爸的作用應該是怎麼樣的呢?

Advertisiment

這個問題意識包含著兩層意思:

·爸爸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到底可以分成哪些方面呢?
·孩子的發展過程中, 爸爸到底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以上都是為人父者需要深思的問題。 雖然許多爸爸已經慢慢瞭解到自己的責任歸屬, 也會挪出許多時間來跟孩子相處, 但是如何成為所謂的“新好男人”, 是現代父親不斷努力的目標。

滿腔父愛如何表達

阻礙父親表達父愛的原因主要在於兩個方面:

·受傳統父子模式影響

現在許多爸爸還只負責協助提供家庭物質, 而親子教育及家庭情感的提供大部分負擔仍然落在母親的肩上。 由於傳統父親多半表現出權威、剛毅, 甚至是冷漠的形象, 雖然現在年輕的新手爸爸已經意識到父子互動的重要,

Advertisiment
但是受限於他們從小與父親相處的模式, 讓新手爸爸不知道如何宣洩自己的滿腔父愛。

·爸爸成為懲罰的代名詞

甚至有的家庭的角色分工上, 媽媽會自動將爸爸當作管教時的威嚇物件, 最常聽到就是, “你再不乖, 爸爸回來會處罰你的喔!”長久下來, 孩子對爸爸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 不太敢親近爸爸, 把爸爸定位為處罰自己的人, 父子間無法形成太過親密的關係。

不要一味的承襲舊有的教導方式, 新時代的子女需要新時代的爸爸來教養, 可見, 父親的角色必須重新定位。

·主動參與親子教育

這是現代父親急需改變自己想法的第一步, 以往的父親是家中經濟提供者, 權威式的教育下, 孩子要觀察父親的情緒,

Advertisiment
小心翼翼地與父親產生互動。

·主動依照構想教育的藍圖

父親在參與親職角色時, 應該主動教育孩子, 而不是當一個權威性或指導者的角色。 社會的需求改變, 家庭結構跟以往也大不相同, 適時調整自己的態度跟行為是相當必要的。

依戀對象的迷思

在雙薪家庭的趨勢下, 誰來作為主要照顧者不在是關鍵因素, 照顧的品質才是最重要的。 投入照顧的父母要能在親職與外務上取捨、平衡, 以達到育兒照顧最佳狀態。

專家表示:部分負責留在家庭照顧的爸爸或媽媽, 對自己的角色存在許多抱怨與不平, 情緒波動影響照顧品質, 孩子也容易對父母當時所扮演

的角色產生混淆。

大家都以為寶寶交給媽媽負責, 細心的媽媽比較會照顧孩子。

Advertisiment
針對這一點, 專家指出, 一般而言, 母親的女性特質確實在回應和瞭解嬰幼兒的需求上, 本能地展現敏銳覺察和安撫技巧, 但並不代表爸爸無法與孩子進行親密的情感交流。

父子依戀關係的重要作用

·每位爸爸有各自擅長的育兒技巧, 也都能樂在其中, 並得到嬰幼兒滿足而動人的回饋;
·一般大眾對母職的刻板印象, 不只反映出性別優勢, 當然還有社會文化的育成和期待交織其中;
·如果爸爸也和幼兒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對孩子自信的建立及對外界的探索大有助益。

父母的角色對幼兒產生的其他影響

專家認為:父母任一方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 不能特別區分哪一個階段。

Advertisiment
但從大體來講, 孩子最會受到來自于父母的兩方面影響:

·父母對自我責任的認知程度;
·以及是否願意付出心力在孩子身上。

另外, 假如真要明確的區分父親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專家表示:除了幼兒在3歲之前, 父親可以投入照顧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之外, 3~5歲階段也是一個重要的階段。

觀察3~5歲的幼兒, 從生活中得到父親較多的投入與互動的小孩, 明顯展現出較好的社會認知與表達能力。 3~5歲的幼兒開始與外界接觸頻繁, 開始學習與外界的互動方式, 父親可以藉與孩子的親子遊戲教導行為模式, 幼兒表達自信與能力, 以及人際互動的強化, 會比其它孩子更寬廣開放。

最後, 如果父親能深入的、大量的參與親子教養生活, 也會讓媽媽有一種強大支持感和有一個最可靠的能夠商討教養方式的人。

也會讓媽媽有一種強大支持感和有一個最可靠的能夠商討教養方式的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