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父母必學的3種嬰兒手語

嬰兒手語好處多

好處1, 提升溝通便利性。 嬰兒手語可幫助父母和孩子更好地享受溝通樂趣, 減少因互動不良造成彼此的焦慮與挫折情緒。

好處2, 增強口語能力。 經研究證實, 凡是學過嬰兒手語的孩子, 所能說出的辭彙數量、語言理解力及詞彙組句能力都比同齡孩子要好一些。

好處3, 增強幼兒自信心。 當孩子通過手語表達心意時, 如果他人能夠正確滿足其需求, 將有助於幼兒建立自信心, 促使他今後更加樂意表達自身想法。

好處4, 快速正確表達。 從小讓孩子學習嬰兒手語, 有助日後語言的發展。 根據相關研究及實際教學發現,

Advertisiment
凡是學過嬰兒手語的孩子, 已經對語言結構和語法概念有了初步瞭解, 當進入語言學習階段時, 就能快速正確表達心中意念。

成功學習必備4元素

教導者要齊心協力

從實際的手語教學過程來看, 多半是媽媽學習得特別積極。 其實, 最好是所有照顧孩子的家中成員都參與, 比如爸爸、爺爺、奶奶、保姆等, 這樣孩子就有更多機會學習手語, 而且一旦孩子出現正確的手語回饋時, 也就是已經能瞭解手語含義並正確表達手勢時, 不會因為身邊的大人不懂而影響交流效果。

教授時要眼光接觸

無論是多麼簡單的手勢, 我們都必須確定孩子能夠看到才行。 因為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都比較短,

Advertisiment
父母常常感覺孩子對手語沒有什麼反應, 這裡面除了孩子尚未吸收、理解的原因之外, 最大的可能就是孩子根本沒看到父母的手語。 因此, 父母比畫手語時必須和孩子有直接的眼光接觸, 以確定孩子正在接收訊息。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易集中, 可用聲音或其他有趣物品來吸引他的目光。 否則的話, 即使父母耗費再多時間, 孩子學習手語的效率也不會高。

多製造表現機會

一旦開始學習嬰兒手語, 父母最期待的就是孩子能夠儘快用手語來表達。 可是, 最初2個月也許是最難熬的時期, 因為孩子正值吸收階段, 基本沒有任何回饋, 所以家長一定要有耐心。 當然, 如果確實想儘快看見成果的話, 父母也可以適當製造一些表現機會,

Advertisiment
比如孩子餓了, 無需直接滿足幼兒, 可引導孩子利用手語來把進食的需求表達出來。

注意搭配言語和實體

在教授手語時, 父母必須伴隨手勢說出動作的稱呼或拿出相應的實體物品來。 千萬不要以為手勢才是嬰兒手語的惟一重點, 其實“口語”更是主角。 通過口語的反復強化, 可幫助孩子瞭解手勢含義, 也有助於日後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而實體物品不但能夠説明孩子瞭解手語, 也是加深印象的絕佳方式。

TIPS:嬰兒手語學習4不要

1、不要過度期盼。 至少需要等待2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 才能看見成效。

2、不要失去信心。 只要持之以恆, 每個孩子都能比畫出具有意義的手勢。

3、不要進度太快。 一開始只教3個手勢, 每過兩個星期再增加1個手勢。

Advertisiment

4、不要強迫學習。 不需要過度強迫自己和孩子, 彈性教學和快樂學習才最有效果。

必學3種嬰兒手語

以下3種手語是幼兒最常使用的表意手勢, 能有效提升親子之間的溝通效率, 是初學手語父母的必備實典。 另外這3種手語也正是孩子最有興趣學的單字, 而且手語比畫的方法差異較大, 即便第一次接觸手語的幼兒也不會感到混淆, 學習起來的難度小得多。

“吃”的手語簡單易懂, 這個動作(把東西放入嘴巴)對孩子而言幾乎是與生俱來。 當寶寶對“吃”和食物間的關連性有所理解之後, 就會在肚子餓時用“吃”的手語來取代哭鬧。

比法:手做拿食物狀, 放入口中或是靠近嘴巴。

喝奶

在孩子要喝奶之前, 可先問孩子:“要喝奶嗎?”一邊說一邊比畫出手勢,

Advertisiment
重複幾遍後再開始餵食。

比法:雙手握拳, 做出反復擠捏的動作, 就像擠牛奶一樣。

小提醒:如果希望孩子儘快學會使用手語, 就必須讓其對需求和手勢之間的關係有更好的理解, 這樣才能更積極地比畫出手勢來。 不過, 千萬不要以為讓孩子肚子餓, 就可以一直誘導他做出手勢,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而言, 滿足生理需求更加重要。 如果一味讓他餓肚子, 只會讓他更加專注於饑餓感的表達――哭鬧, 反而不利於手語學習。

我還要

和前2個手語動作相比, “我還要”屬於比較抽象的概念, 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指導, 孩子才能夠學習得更有成效。 建議父母先營造學習氣氛, 例如明知道孩子還想要, 但是仍舊故意延遲一下,繼續詢問幼兒意見,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夠體會這個手勢的含義。

比法:雙手手指併攏,並反復觸碰。

小提醒: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小肌肉發展尚未完全,或許無法百分百相似地完成這個動作,有可能變成雙手擊掌或是拳頭打拳頭,此時無需過度要求幼兒,畢竟手勢只是溝通工具,只要親子之間能夠互相理解就可以啦。

但是仍舊故意延遲一下,繼續詢問幼兒意見,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夠體會這個手勢的含義。

比法:雙手手指併攏,並反復觸碰。

小提醒: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小肌肉發展尚未完全,或許無法百分百相似地完成這個動作,有可能變成雙手擊掌或是拳頭打拳頭,此時無需過度要求幼兒,畢竟手勢只是溝通工具,只要親子之間能夠互相理解就可以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