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爸新媽如何瞭解新生兒的行為狀態

面對嬌小、稚嫩的新生兒, 媽媽在餵養、洗澡、換尿布時常常有一種無序的感覺, 不知道新生兒應該是什麼狀態, 因而常常感到焦慮和擔心。 為此, 媽媽們應該瞭解新生兒每時每刻都處在什麼狀態, 並知道如何面對他們的各種情況。

幸運的是, 有兩位科學家(一位是美國心理學家Peterwolff, 一位是荷蘭醫生Heiny)對新生兒的各種狀態和他們的特殊行為作了細緻的觀察和科學的分析, 發現了其中的規律, 總結出了新生兒一天生活的6種意識狀態。

(1)安靜覺醒狀態

雙眼睜得很大, 明亮而有神, 專心地看著你, 聽你說話;安靜、少活動、機敏、關注;喜歡看東西,

Advertisiment
特別是鮮豔、有明暗對比度的圖片;喜歡看人臉, 目光和頭甚至會追隨移動的物體或人;還會仔細地聽聲音, 臉會轉向媽媽呼喚的方向;如果媽媽誇張地張大嘴, 伸出舌頭, 新生兒還會模仿;2~3周後出現微笑反應。 在這種安靜覺醒狀態下, 新生兒對外界有很好的感知能力, 是與新生兒交流、進行早期教育的最好時機。 但新生兒的這種安靜覺醒狀態時間很短, 出生後第一周內僅占全天時間的10%(2~3個小時)

(2)活動覺醒狀態

清醒, 活動增多, 一般在吃奶前煩躁, 或處於饑、渴、尿濕、冷、熱等不適狀態時出現。 常出現身體扭動、踢腿、伸臂、呼吸不規則、眼和臉部運動, 同時伴有發聲, 有時活動很有規律。 有些科學家認為,

Advertisiment
這種活動可能有一定的目的性, 是在向爸爸、媽媽傳遞資訊, 表明他們的需要。 聰明的媽媽會發現, 此時如果給新生兒合理的刺激和護理, 他會變得愜意, 否則就會活動增強, 甚至哭鬧不止。 這是一種新生兒與周圍環境建立聯繫的互動方式。 這種活動也受孩子生物鐘的支配, 媽媽要細心觀察。

(3)啼哭狀態

張開大口, 雙眼緊閉, 大聲哭叫, 伴隨著臉紅、‘踢腿、揮動手臂的動作。 哭是新生兒與人交流的一種方式, 是需求的信號。 引起哭叫的常見生物學因素是饑餓、渴、熱、冷、尿濕或身體不適, 如過敏引起的發癢、鼻塞等;此外, 還有心理學原因, 即新生兒需要父母的親吻、關愛、擁抱, 一般在他的需求得到滿足時, 哭聲就會減弱或停止。

Advertisiment
有趣的是, 大多數新生兒需求不同, 哭聲也不同, 如饑餓時大聲有力地哭;尿濕時扭動身體斷斷續續地哭;要人抱時細聲細氣地哭等等, 細心的父母與新生兒相處1~2周後, 就可以逐漸懂得並解讀他們不同的哭聲, 且能給予很好的回應, 從而增進新生兒與人交流的信心, 減少孤獨無助感。

(4)瞌睡狀態

在入睡前和剛覺醒時出現, 眼睛半睜半閉, 眼瞼交替張開閉合, 目光呆滯, 對周圍環境刺激反應遲鈍, 可伴有皺眉、撅嘴、微笑。 這是覺醒和睡眠之間的過渡狀態, 持續時間較短, 此時不要過多打擾寶寶。

(5)安靜睡眠狀態

安靜少動, 雙眼閉合, 呼吸均勻, 面部、四肢肌肉放鬆, 偶爾嘴動、微笑, 對中等強度的刺激如低語聲、輕柔的音樂聲無反應。

Advertisiment

(6)活動睡眠狀態

呼吸不規則, 雙眼閉合, 偶爾有睜眼動作, 眼瞼顫動, 眼球在眼瞼下快速運動, 四肢偶有短暫活動, 常有皺眉、抽動的表情和吸吮動作, 這是嬰兒睡眠週期中的快速活動睡眠期。 新生兒一個睡眠週期大約50分鐘, 包括非快速眼動睡眠(安靜睡眠NREM期)和快速眼動睡眠(活動睡眠, REM期), 新生兒REM期和NREM期的時間約各占50%.一般每天新生兒入睡7~10次, 每次1~2小時, 有18~20個睡眠週期。

瞭解了新生兒的各種狀態和特點, 父母可以更容易地瞭解新生兒、掌握規律, 既能及時回應和滿足他的各種需求, 又不會過多打擾新生兒, 從而更好地抓住與新生兒交流及早期教育的時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