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出生第四周

寶寶成長發育

體重:男 2.5-4.4千克 女 2.4-4.2千克

身長:男 46.1-53.7釐米 女 45.4-52.9釐米

頭圍:平均33-35釐米, 滿月前後增長兩三釐米

生理發展:俯臥時能將下巴抬起片刻, 頭會轉向一側。 趴著的時候能抬起頭來。

心智發展:會記得幾秒鐘內重複出現的東西。

感官與反射:手指被扳開時會抓取東西, 但很快會掉下。

社會發展:會緊抓抱著寶寶的人。

寶寶特殊護理

臀部護理:臀紅是新生兒易患疾病。 新生兒皮膚薄嫩, 每天尿、便次數多, 臀部幾乎處於潮濕狀態, 又帶著尿布或紙尿褲, 很容易淹臀。 防止寶寶臀紅媽媽要勤換尿布;大便後用清水沖洗臀部,

Advertisiment
用柔軟的棉布沾幹, 不要擦;選擇柔軟、棉質、吸水性強、透氣性好的尿布。

女嬰護理:女寶寶出生一周左右可能會陰☆禁☆道出血和白色分泌物, 這是正常生理現象。 , 暫時不要盆浴, 要用流動的水給寶寶清洗。 幾天後會自行消失, 如果長時間不見消失, 要去看醫生。 注意寶寶局部衛生, 防止陰☆禁☆唇粘連。 乳☆禁☆頭凹陷不要擠, 會損傷乳腺管, 引起乳腺炎。

寶寶餵養方法

母乳餵養:每一個寶寶都是天生會吸吮的, 但使用奶瓶和奶嘴更會導致嬰兒產生乳☆禁☆頭混淆。 因為吸吮母親的乳☆禁☆頭和吸吮奶瓶或奶嘴時, 嬰兒使用舌頭、口腔及顎骨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嬰兒於是變得無所適從。 一些產生“乳☆禁☆頭混淆”的嬰兒利用錯誤的方式吸吮母親的乳☆禁☆頭,

Advertisiment
就會花了很大的力氣也吃得不多, 更會導致母親的乳☆禁☆頭酸痛。 有些嬰兒甚至對母親的乳☆禁☆頭完全不感興趣。 由於有的寶寶只吃過一次奶瓶便足以產生“乳☆禁☆頭混淆”的現象, 所以如果你打算使用奶瓶或奶嘴的話, 最好還是讓寶寶滿月後才開始使用。

人工餵養:人工餵養的寶寶每次奶量為60-120毫升, 每天6-7次, 一般每隔3個半小時至4個小時一次。 配方奶營養豐富, 細菌很容易繁殖, 寶寶喝剩的奶粉一定不能留到下次喝, 每次都要重新沖泡。 沖泡前要先做好奶具和雙手的清潔工作。 沖奶粉一定要按照說明來, 奶粉過濃, 會使寶寶便秘、發胖, 沖得過稀, 會使寶寶營養不良。

寶寶營養:1.母乳餵養的寶寶, 因為母乳中脂肪、蛋白質、水和糖得比例堪稱完美,

Advertisiment
能夠滿足寶寶成長所需的各種營養, 並且容易消化和吸收, 所以在寶寶出生的最初幾個月裡, 不需要添加其它任何其它食物, 包括飲用水。 2.人工餵養的寶寶, 則需要在兩頓喂牛奶之間喂一次水。 一般情況下, 每次給寶寶飲水不應超過100毫升, 炎熱的季節或寶寶出汗較多是, 可適當增加。

寶寶日常護理

1.寶寶的小屁股天生就是那麼嬌嫩, 角質層薄, 防禦功能又比成人低, 因此護理寶寶臀部的時候一定要格外細心。 如果寶寶的小屁股護理得不好, 可能讓他們的屁股出現臀紅。 然而、男寶寶與女寶寶由於生理上的區別, 在對他們進行臀部護理時也應該有所側重。 寶寶臀部護理做不好, 寶寶便很容易受到臀部的三大殺手尿布疹 、嬰兒濕疹 跟腹瀉 襲擊。

Advertisiment

2.什麼時候開始給孩子加服魚肝油呢?一般認為, 給孩子添加魚肝油應從新生兒期開始, 即出生後3~4周起加服濃縮魚肝油, 開始每天一滴, 逐步增加, 但最多不超過5滴。

若是早產兒、雙胎兒以及患消化道疾病的新生兒, 則應從出生後第2周就開始添加魚肝油, 每天最多不超過5~7滴, 一個月後改為每天3~5滴。 同時可服適量鈣劑, 每天不超過0.5克。

在服用魚肝油的過程中, 要觀察孩子的大便, 若發現有消化不良現象時應適當減少魚肝油的用量, 待孩子適應、大便正常後再逐漸增加。

媽媽身體恢復

此時惡露消失, 變成白帶。 陰☆禁☆道內的傷口大體痊癒。 陰☆禁☆道及會陰部浮腫, 鬆馳基本好轉。 恥骨鬆馳好轉,

Advertisiment
性☆禁☆器官大體複元。 與前些日子相比, 可以做一些日常家務、照料新生兒, 但不要勞累。 也可以獨自去附近購物和辦事。

外出:乘車儘量控制在短時間內。 還要控制儘量不要出遠門。

多多休息:雖然這周結束就滿月了, 但是如疲勞就放下手中事情休息。

媽媽月子飲食

新媽媽的膳食要提供母嬰二人的營養, 因此新媽媽要比平時多攝取500~800千卡熱能。 平衡膳食, 五穀雜糧、蔬菜水果、肉蛋奶、油糖均衡搭配。 當新媽媽體質較差, 分娩時出血較多, 導致貧血而母乳不多時, 不妨多食富含營養的流質飲食, 如:撇去浮油的雞湯、魚湯、豬蹄湯等, 還可以在湯中加些花生、桂圓。

早教開發

媽媽可以一邊與孩子說話, 一邊撫摸孩子的小手、小腳、撫摸他的每個小指(趾)頭、手掌、手背、手腕等身體的每個器官。

目的:發展孩子的觸覺,讓孩子感受到觸覺,自己就會慢慢地去發育出覺器官。

目的:發展孩子的觸覺,讓孩子感受到觸覺,自己就會慢慢地去發育出覺器官。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