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吐奶塊是屬於一種稱為新生兒賁門鬆弛症的表現, 發生率約為2%。 賁門是食物經食管入胃的門戶, 若發生鬆弛就會引起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 形成刺激而引起吐奶塊。 這種病症多發生於新生兒出生後的一周內, 大多數症狀較輕, 吐出奶塊量少, 並非每次哺乳後都吐。 如果症狀重則吐出奶塊量多, 幾乎每次哺乳後都吐, 甚至呈現噴射狀。
剛出生幾天的新生兒若在餵奶後就吐奶, 並吐出凝結的奶塊, 就應考慮嬰兒賁門鬆弛症問題。 由於這種病症具有自限性, 可隨著孩子發育自然緩解, 因此,
Advertisiment
新生兒吐奶塊怎麼辦
新生兒吐奶塊是屬於一種稱為新生兒賁門鬆弛症的表現, 發生率約為2%。 賁門是食物經食管入胃的門戶, 若發生鬆弛就會引起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 形成刺激而引起吐奶塊。 這種病症多發生於新生兒出生後的一周內, 大多數症狀較輕, 吐出奶塊量少, 並非每次哺乳後都吐。 如果症狀重則吐出奶塊量多, 幾乎每次哺乳後都吐, 甚至呈現噴射狀。
剛出生幾天的新生兒若在餵奶後就吐奶, 並吐出凝結的奶塊, 就應考慮嬰兒賁門鬆弛症問題。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說, 寶寶剛吃完奶, 或者剛被放到床上, 奶就從寶寶嘴角溢出。 吐完奶後, 寶寶面部沒有任何異常或者痛苦的表情。 這種吐奶是正常現象, 也稱“溢乳”。
吐奶的主要原因, 是由於小寶寶的胃呈水準狀、容量小、入口的賁門括約肌彈性差, 易導致胃內食物返流。 寶寶如果吃奶較快, 會在吃奶的同時咽下大量空氣, 平躺後這些氣體會從胃中將食物一起頂出來。
因此, 寶寶吃奶後, 不要馬上把他放躺下。 而是應該豎抱寶寶, 讓他趴在自己肩頭, 同時輕輕用手拍打寶寶後背, 直到寶寶打嗝為止。 這樣寶寶胃裡的氣體就被排出來,
Advertisiment
新生兒吐奶塊處理方法:
1、 注意給寶寶保暖, 別著涼, 人工餵養的, 要避免奶粉過涼。
2、 母親的食物中別有什麼他無法消化的食物。 影響寶寶消化, 人工餵養的, 要給寶寶適量喂水, 避免寶寶上火。
3、 每天暖和有陽光的時候, 如果孩子醒著, 可以讓他運動運動, 揮舞一下小手小腳。 讓寶寶吸收一些陽光, 有助於寶寶的健康。
4、 家長幫孩子輕輕揉揉小肚子, 幫助孩子的消化。 可以減少寶寶吐奶塊的情況發生。
5、喝奶和吃輔食, 時間要有規律, 有間隔, 3到4小時一次, 晚上可以4到6小時, 是因為寶寶的腸胃嬌嫩, 發育不完全, 需要充分排空和休息, 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正常運作。 先少量吃輔食, 此時胃口較好, 容易接受輔食,
Advertisiment
餵奶後不要急於放下寶寶
媽媽不應立即把寶寶放回到床上。 而是應該把寶寶貼胸豎直抱起, 頭趴在大人的肩上, 輕輕地拍背, 讓那些隨吸奶而吞入的空氣排出, 即讓寶寶打嗝兒。 氣體在胃中停留, 佔據一定的空間是引起寶寶吐奶的重要因素, 寶寶打完嗝兒, 胃中氣體排空, 再把寶寶輕輕放下, 並且側臥。 這樣可以減少吐奶, 而且減少吐出的奶被吸入呼吸道的危險。
採用控量奶流的餵奶姿勢
有的新媽媽喜歡躺著餵奶, 採用這種面對面側臥哺乳的姿態式餵奶, 會增大寶寶吐奶的可能性。 抱著的話寶寶的身體是傾斜的, 當寶寶的身體處於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
Advertisiment
因此餵奶時可以把寶寶抱起來, 讓他頭向上斜著躺在你懷裡, 新媽媽可以一手托起寶寶的背部, 手呈剪刀狀, 一手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別放在乳☆禁☆房的上方和下方以托起整個乳☆禁☆房餵奶, 當奶流速快時可以用拇指和食指夾住乳☆禁☆房控制奶流速度。
寶寶一般4個月添加輔食後能有所緩解, 多數7個月到1歲就不會再吐了。 平時護理上注意餵奶時避免讓寶寶喝進很多空氣, 喂完奶後豎抱起來拍嗝, 抱寶寶時或寶寶躺在床上時可以採取頭高腳低位或右側臥位, 可以減少吐奶現象。
如果覺得寶寶吐得很頻繁, 可以加防溢奶奶粉。 如果寶寶有吐奶、嗆奶、呼吸急促、口周發青、口角吐沫等表現,要警惕新生兒肺炎,應去醫院檢查。如果吐奶是噴射性的吐,或吐的不單純是奶、奶瓣、水,精神、食欲不好,體重增長不良,那就建議去專業的兒童醫院檢查一下有無病理性的情況,比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門梗阻、胃食管返流、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過敏等。
如果寶寶有吐奶、嗆奶、呼吸急促、口周發青、口角吐沫等表現,要警惕新生兒肺炎,應去醫院檢查。如果吐奶是噴射性的吐,或吐的不單純是奶、奶瓣、水,精神、食欲不好,體重增長不良,那就建議去專業的兒童醫院檢查一下有無病理性的情況,比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門梗阻、胃食管返流、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過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