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大腦發育有先後

最新研究發現, 新生兒大腦的發育有先後之分, 最先發育的是大腦中控制視覺和運動的區域, 而負責抽象思維的區域卻遠遠落後。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人員在該大學醫院選擇了74個新生兒, 在其出生後的頭幾個月內進行高清晰度磁共振成像掃描。

掃描結果表明, 新生兒出生後幾個月內大腦後部控制視覺和其他感官資訊的區域處於“瘋狂發育期”, 而這一階段大腦中額葉前部負責抽象思維的區域則沒怎麼發育。 新生兒大腦中灰質的發育也比白質要快得多, 在頭幾個月內, 灰質會增加40%,

Advertisiment
而白質增加極少。 灰質和白質是大腦中重要的兩類組織, 灰質包含了大部分神經元, 而白質則包含不同大腦區域神經元之間的纖維連接。

掃描還發現, 平均來看, 新生男嬰比女嬰的大腦要大10%左右, 這一點與成年男女大腦相一致。 這表明, 大腦大小的性別差異發生在出生前的大腦發育過程中。 但大腦的不對稱性在新生兒中和成年人中卻恰恰相反, 成年人大腦的右側一般稍大於左側, 而新生兒大腦卻是左側平均比右側大4.3%。 這表明, 成年人大腦的不對稱性是在出生後的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 新生男嬰的腦容量比女嬰要大7.8%, 男嬰的灰質和白質分別比女嬰多10.2%和6.4%。

研究負責人約翰·吉爾摩說, 這是首次系統地研究新生兒大腦磁共振圖像,

Advertisiment
新生兒大腦的發育模式以前從未被人關注過。

新生兒大腦發育家庭檢測法

新生兒有一些本能的反射, 這些反射只在一定的時間記憶體在, 如果出生後這些反應不出現, 或者到它們應該消失的時候不消失, 都表明腦發育不正常。 可以通過以下六種反應簡單測試一下:

1、擁抱反射

讓新生兒仰臥在床或檢查台的一端, 托穩他的頭頸, 此時若突然放低他的頭位, 使頭向後傾下10~15度, 他即出現兩臂外展, 繼而屈曲內收到胸前, 呈擁抱狀。 或者在新生兒頭部附近以手用力拍擊其床墊, 也可以引出此反射。 對疑有顱內出血的新生兒, 用這種拍擊法為妥。 此反射約在生後3~4個月消失。

2、吸吮反射

Advertisiment

用乳☆禁☆頭或其他物體觸及新生兒的唇部或放入口中, 即可引起孩子口、唇、舌協調運動的吸吮動作。 此反射4個月消失。 但在睡眠中, 或某些場合下, 孩子自發的吸吮活動可以持續更長時間。

3、握持反射

用手指或筆桿等物觸及新生兒手心時, 會立即被他握住不放。 此種反射生後2~4個月消失。

4、覓食反射

當觸及新生兒一側面頰時, 孩子的頭會立即反射地轉向該側。 若輕觸其上唇, 則有吮唇動作, 作覓食狀。 在正常情況下, 這種反射在孩子出生後3、4個月消失。

5、巴賓斯基反射

這是一種以其發明者、法國著名神經醫生巴賓斯基命名的反射法。 用鈍尖的物體由新生兒的腳跟部向前劃足掌外側後, 可以引起的典型反射表現是拇趾背屈,

Advertisiment
其餘四趾既不彎屈, 也不呈扇形展開;或者拇趾及其他四趾皆呈背屈, 同時伴有其他四趾扇形展開。 此反射從出生至6~18個月間消失。

6、踏步反射

扶新生兒腋下使其呈立位, 並使其身軀向前傾, 足底著床, 出現踏步動作。 此反射出生6周後消失。

如果初生兒神經系統受了損傷, 顱內出血或有其他腦疾病, 這些反射可能受阻。 家長在給孩子做上述檢查後, 如果覺得孩子表現出的特徵不夠明顯, 難於做出判斷, 可以帶孩子就醫, 請兒科醫生檢查和診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