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敗血症的治療方案

(五)診斷標準

1。 確定診斷:具有臨床表現並符合下列任一條1)血培養或無菌體腔內培養出致病菌;(2)如果血培養標本培養出條件致病菌, 則必須與另次(份)血、或無菌體腔內、或導管頭培養出同種細菌。

2。 臨床診斷:具有臨床表現且具備以下任一條1)非特異性檢查≥2條。 (2)血標本病原菌抗原或DNA檢測陽性。

二、治療

(一)抗菌藥物應用

1、一般原則 1)臨床診斷敗血症, 在使用抗生素前收集各種標本, 不需等待細菌學檢查結果, 即應及時使用抗生素。 (2)根據病原菌可能來源初步判斷病原菌種, 病原菌未明確前可選擇既針對革蘭陽性(G+)菌又針對革蘭陰性(G-)菌的抗生素,

Advertisiment
可先用兩種抗生素, 但應掌握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有不同優勢致病菌及耐藥譜, 經驗性地選用抗生素。 (3)一旦有藥敏結果, 應作相應調整, 儘量選用一種針對性強的抗生素;如臨床療效好, 雖藥敏結果不敏感, 亦可暫不換藥。 (4)一般採用靜脈注射, 療程10~14d。 合併GBS及G-菌所致化膿性腦膜炎(簡稱化腦)者, 療程14~21d。

2、主要針對G+菌的抗生素 1)青黴素與青黴素類:如為鏈球菌屬(包括GBS、肺炎鏈球菌、D組鏈球菌如糞鏈球菌等)感染, 首選青黴素G。 對葡萄球菌屬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和CNS, 青黴素普遍耐藥, 宜用耐酶青黴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鄰氯青黴素)等。 (2)第一、二代頭孢菌素:頭孢唑啉為第一代頭孢中較好的品種,

Advertisiment
主要針對G+菌, 對G-菌有部分作用, 但不易進入腦脊液;頭孢拉定對G+和G-球菌作用好, 對G-桿菌作用較弱。 第二代中常用頭孢呋辛, 對G+菌比第一代稍弱, 但對G-及β 內醯胺酶穩定性強, 故對G-菌更有效。 (3)萬古黴素:作為二線抗G+菌抗生素, 主要針對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

3、主要針對G-菌的抗生素 1)第三代頭孢菌素:優點是對腸道桿菌最低抑菌濃度低, 極易進入腦脊液, 常用於G-菌引起的敗血症和化腦, 但不宜經驗性地單用該類抗生素, 因為對金葡菌、李斯特桿菌作用較弱, 對腸球菌完全耐藥。 常用:頭孢噻肟、頭孢呱酮(不易進入腦脊液)、頭孢他啶(常用於綠膿桿菌敗血症併發的化腦)、頭孢曲松(可作為化腦的首選抗生素, 但新生兒黃疸時慎用)。 (2)呱拉西林:對G-菌及GBS均敏感,

Advertisiment
易進入腦脊液。 (3)氨苄西林:雖為廣譜青黴素, 但因對大腸埃希菌耐藥率太高, 建議對該菌選用其他抗生素。 (4)氨基糖苷類:主要針對G-菌, 對葡萄球菌滅菌作用亦較好, 但進入腦脊液較差。 阿米卡星因對新生兒易造成耳毒性、腎毒性, 如有藥敏試驗的依據且有條件監測其血藥濃度的單位可以慎用, 不作為首選, 並注意臨床監護。 奈替米星的耳腎毒性較小。 (5)氨曲南:為單環β 內醯胺類抗生素, 對G-菌的作用強, β 內醯胺酶穩定, 不良反應少。

4、針對厭氧菌:用甲硝唑。

5、其他廣譜抗生素 1)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為新型β內醯胺類抗生素(碳青黴烯類), 對絕大多數G+及G-需氧和厭氧菌有強大殺菌作用, 對產超廣譜β 內醯胺酶的細菌有較強的抗菌活性,

Advertisiment
常作為第二、三線抗生素。 但不易通過血腦屏障, 且有引起驚厥的副作用, 故不推薦用於化膿性腦膜炎。 (2)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為另一種新型碳青黴烯類抗生素, 抗菌譜與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相同。 (3)環丙沙星:作為第三代喹諾酮藥物, 對G-桿菌作用超過第三代頭孢和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對MRS、支原體、厭氧菌均有抗菌活性, 是作為同類藥物的首選。 當其他藥物無效並有藥敏依據時可用該藥。 (4)頭孢吡肟:為第四代頭孢菌素, 抗菌譜廣, 對G+及G-均敏感, 對β 內醯胺酶穩定, 且不易發生耐藥基因突變, 但對MRS不敏感。

(二)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穩定如注意保暖、供氧、糾正酸堿平衡失調, 維持營養、電解質平衡及血循環穩定等。 (四)增加免疫功能及其他療法早產兒及嚴重感染者可用靜注免疫球蛋白(IVIG)200~600mg/kg,

Advertisiment
每日1次, 3~5天。 嚴重感染者尚可行換血療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