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濕疹分三型,治療方法有哪些

濕疹起病大多在生後1—3月, 6個月以後逐漸減輕, 1—2歲以後大多數患兒逐漸自愈。 一部分患兒延至幼兒或兒童期。 病情輕重不一。 皮疹多見於頭面部, 如額部、雙頰、頭頂部, 以後逐漸蔓延至頦、頸、肩、背、臀、四肢, 甚至可以泛發全身。

初起時為散發或群集的小紅丘疹或紅斑, 逐漸增多, 並可見小水皰, 黃白色鱗屑及痂皮, 可有滲出、糜爛及繼發感染。 患兒煩躁不安, 夜間哭鬧, 影響睡眠, 常到處瘙癢。 由於濕疹的病變在表皮, 愈後不留瘢痕。

可按皮膚損害分為三型:

1、脂溢型多見於1—3月的小嬰兒, 其前額、頰部、眉間皮膚潮紅,

Advertisiment
被覆黃色油膩性鱗屑, 頭頂部可有較厚的黃漿液痂。 以後, 頦下、後頸、腋及腹股溝可有擦爛、潮紅及滲出。 其母孕期常常有脂溢性皮炎或較嚴重的痤瘡。 患兒一般在6個月後改善飲食時可以自愈。

2、滲出型多見於3—6月肥胖的嬰兒。 先出現於頭面部。 除口鼻周圍不易發生外, 兩面頰可見對稱性小米粒大小紅色小丘疹, 間有小水皰及紅斑, 基底浮腫, 片狀糜爛滲出, 黃漿液性結痂較厚。 因抓癢常見出血, 有黃棕色軟痂皮。 剝去痂皮後露出鮮紅色濕爛面, 呈顆粒狀, 表面易出血。 如不及時治療, 可向軀幹, 四肢及全身蔓延, 並可以繼發感染。

3、乾燥型多見於6個月—1歲小兒, 或在急性亞急性期以後。 皮膚表現為丘疹、紅腫、硬性糠皮樣脫屑及鱗屑結痂,

Advertisiment
無滲出, 常見於面部、軀幹及四肢伸側面。 往往合併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

以上三種類型可以同時存在。 三期皮損也可發生於任何一種濕疹, 三期可以互相轉化和重疊。

由於病因複雜難以確定而反復發作。 劇烈地抓癢可繼發局部及淋巴結感染, 極個別病例可發生全身感染、敗血症、毒血症, 出現高熱、腹瀉、周圍血中性白細胞增高, 有時出現中毒顆粒。

濕疹俗稱“奶癬”, 多發于嬰幼兒, 常因瘙癢而使嬰兒哭鬧不休。 其實奶癬並不是癬, 它即可以是發生在嬰幼兒時期的濕疹, 也可以是異位性皮炎的早期表現。 是一種嬰幼兒時期常見的皮膚病。

新生兒濕疹的治療方法

許多媽媽都有過寶寶出濕疹的經歷, 尤其是初為人母的新媽媽,

Advertisiment
一見寶寶滿身的紅點, 急得不知所措。 那麼新生兒濕疹怎麼辦?其治療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飲食管理為先, 避免喂哺過量的食物以保持正常消化。 如疑牛奶過敏, 可較久煮沸, 使其蛋白變性, 可以減少致敏物, 或者選擇低敏配方奶粉。 如更嚴重就要服用特殊配方奶粉代替牛奶。 如疑蛋白過敏, 單給蛋黃, 或由少量蛋白開始, 逐漸加量。 餵奶的母親可暫停吃雞蛋。

2、抗組織胺類藥物撲爾敏、非那根、苯海拉明、異丙嗪等單一或輪流內服有較好的止癢和抗過敏效果, 並有不同程度的鎮靜作用。 非鎮靜作用的抗組織胺藥, 如息斯敏(片劑或口服液)、特非那丁。 具有鎮靜作用的抗組織胺類藥優於後者。

3、皮質類固醇激素無論口服還是靜脈注射,

Advertisiment
都能很快控制症狀, 有明顯的抗炎、止癢作用, 但停藥後易復發, 不能根治, 且長期應用後有依賴性和各種不良反應, 故應酌情慎用。 泛發急性濕疹其它療法效果不佳者, 可短期口服強的松, 病情好轉逐漸減量。

4、抗生素僅用於繼發局部或淋巴結等感染、白細胞增高和體溫增高的病兒。 一般採用青黴素肌注或紅黴素、複方新諾明口服。

5、目前最常用的外用芬母皮膚抗菌液, 在所需部位噴1—2次, 會自然乾爽, 無需用水沖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