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無胎糞排出之肛門閉鎖

嬰兒出生後仔細觀察會陰部即可發現在正常肛門位置沒有肛門, 特別是生後24小時不排胎便, 就應及時檢查, 這時可能患有先天性直腸肛門發育畸形。

一、肛門閉鎖病因肛門閉鎖屬於中位畸形, 臨床常見。 由於原始肛發育障礙, 未向內凹入形成肛管。 直腸發育基本正常, 其盲端在尿道球海綿肌邊緣, 或陰☆禁☆道下端附近, 恥骨直腸肌包繞直腸遠端。 會陰往往發育不良, 呈平坦狀, 肛區為完整皮膚覆蓋。 可合併尿道球部、陰☆禁☆道下段或前庭瘺管。 二、肛門閉鎖的檢查診斷1、出生後無胎糞排出, 肛區為皮膚覆蓋,
Advertisiment
哭鬧時肛區有衝擊感。 倒置位X線側位片上, 直腸末端正位於恥尾線或其稍下方, 超聲波、穿刺法測得直腸盲端距肛區皮膚1.5cm左右。 2、先天性肛門閉鎖症又稱鎖肛、無肛門症。 該病是常見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占新生兒1/1500~1/5000, 男多於女。 常合併其他畸形, 約占41.6%。 本病的病因不清, 嬰兒出生後即肛門、肛管、直腸下端閉鎖, 外觀看不見肛門在何位置。 臨床上主要是手術治療。 先天性肛門閉鎖的病因尚不清楚, 嬰兒出生後即肛門、肛管、直腸下端閉鎖, 外觀看不見肛門在何位置, 臨床上主要是手術治療。 其術後護理對於患者是及其重要的, 患者的 家長們應引起重視。 3、確診後應遲早行手術治療, 一般施行會陰肛門成形術, 也可採用骶會陰肛門成形術 。
Advertisiment
三、肛門閉鎖的治療護理1、切口:在會陰中央或可激發環形收縮區的中間, 做X形切口, 長約1.5cm。 切開皮膚, 翻開4個皮瓣, 其下方可見環形外括約肌纖維。 2、尋找游離直腸盲端:用蟻式血管鉗經括約肌中間向深層鈍性分離軟組織, 可找到呈藍色 的直腸盲端, 在盲端肌層穿2根粗絲線作牽引。 因直腸盲端正位於恥骨直腸肌環內, 因此應緊貼腸壁向上分離。 游離盲端約3cm, 使直腸能鬆弛地拉至肛門口。 遊直直腸一定要有足夠的長度, 如不充分游離而勉強拉下縫合, 術後極容易發生腸壁回縮, 造成瘢痕性狹窄。 分離時還應避免損傷尿道、陰☆禁☆道和直腸壁。 3、切開直腸:在直腸盲端作十字形切口切開, 用吸引器吸盡胎糞, 或讓其自然流出拭淨。
Advertisiment
注意保護創面, 儘量避免污染。 如發生污染, 應仔細用生理鹽水沖洗。 4、吻合固定:將直腸盲端與周圍軟組織固定數針, 用細絲線或腸線間斷縫合腸壁與肛周皮膚8~12針。 注意腸壁與皮膚瓣應交叉對合, 使癒合後瘢痕不在一個平面上。 術後10天左右開始擴肛, 防止肛門狹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