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用藥需要注意的問題

新生兒是指出生到生後28天內的嬰兒, 因此, 用藥要特別小心, 應在醫師指導下用藥, 並應密切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

1.喹諾酮類(沙星類):如目前常見的氟呱酸(諾氟沙星)等, 此類藥物可影響嬰幼兒的軟骨發育, 應禁用。

2.乙胺丁醇:是常用的抗結核藥物, 最重要的毒性反應是球後視神經炎, 表現為視力下降、視野縮小, 嬰幼兒正處於視力發育的關鍵時期, 應禁用乙胺丁醇。

3.滴鼻淨:又名鼻眼淨, 有強烈而持久的收縮血管作用。 嬰幼兒鼻黏膜嬌貴, 血管豐富, 對藥物吸收迅速而完全, 如果應用滴鼻淨, 進入血液迴圈後作用於心臟、全身血管等器官會引起中毒,

Advertisiment
搶救不及時還會危及生命。 因此, 3歲以下的嬰幼兒禁用滴鼻淨。

4.磺胺類藥物:有些嬰幼兒用後可致貧血, 應禁用。 幼兒使用應注意大量飲水防止引起結晶尿。

5.退熱藥:父母們為及時給寶寶退熱, 常常幾種退熱藥一齊上。 退熱藥吃得過多, 間隔的時間太近, 都會給寶寶帶來危害。 要記住, 吃退燒藥二次的間隔時間應有4~5個小時。 另外, 退燒藥也不能老吃, 吃了幾次, 孩子的燒仍反復, 就應去醫院檢查一下, 看是什麼原因, 以對症下藥。

6.止咳藥:複方甘草合劑、止咳露等含有樟腦酊的藥物, 對於嬰幼兒咳嗽有良好的止咳作用, 但由於樟腦酊內含有少量嗎啡類生物鹼成分, 對嬰幼兒有潛在的成癮性,

Advertisiment
故對此類藥物亦應慎用, 避免成癮。

7.鐵、鈣製劑:是糾正小兒缺鐵性貧血的有效藥物, 但鐵劑不是營養品, 不可以長期服用, 並且忌與鈣片、牛奶、茶葉等同時服用, 以免影響鐵的吸收。 補充鈣劑時忌食菠菜及菜湯等。 因菠菜中的草酸與鈣可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鈣沉澱, 導致鈣的吸收減少。

8.鋅製劑:過量給藥可中毒。 急性中毒可表現為腹痛、噁心、嘔吐及腹瀉, 嚴重時可引起驚厥、脫水和休克死亡;慢性鋅中毒可表現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血清鐵元素下降及頑固性貧血等病症。 因此, 嬰幼兒補鋅應掌握好劑量和療程, 忌長期、超劑量用藥, 避免出現中毒反應。

9.維生素A和維生素D:長期大劑量使用可引起維生素A過多症, 甚至發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Advertisiment
並且在嬰幼兒中發生率最高, 表現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脫髮、易激動等;維生素D大量久服, 可引起高血鈣、食欲不振、嘔吐、腹瀉, 甚至軟組織異位元骨化等症狀。 魚肝油類製劑含有維生素A和維生素D,嬰幼兒在為預防維生素D缺乏補充魚肝油類製劑時, 應掌握好劑量, 切忌大劑量長期用藥。

10.保健品:人參蜂王漿等一些滋補保健品中往往含有激素樣物質, 服用過量, 可出現兒童性☆禁☆早☆禁☆熟現象, 因此, 應儘量避免給嬰幼兒服用。

11.用藥途徑及次數:新生兒、未成熟兒、重危病兒不宜給丸、片劑型藥。 片劑均應研磨成粉或調配成液體, 用滴管慢慢喂服, 病情重者盡可能靜脈點滴給藥。 因為新生兒新陳代謝旺盛, 對藥物的吸收快,

Advertisiment
排泄亦快, 給藥時應根據病情, 按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出每日應給藥物的總量, 把總量分為三四次。 另外, 應注意藥物分配及副作用, 待病癒後, 再用藥一二天, 鞏固療效。

12.外用藥物應警惕中毒反應:皮炎激素軟膏、新黴素油膏等, 都可引起嚴重副反應。 治療皮膚病用的皮炎激素軟膏, 對新生兒大面積使用, 可引起全身性水腫。 這主要是由於新生兒皮膚薄嫩, 皮膚黏膜面積相對大, 有很強的呼吸作用, 當有炎症或破損時, 對藥物的吸收作用更強更快。

13.不能亂用成人藥:大多數的成人用藥, 都不能用於小兒, 有的家長認為小兒就是比成人的體重小, 成人吃的藥只要減量就行了, 這是不對的。 小兒對藥物的反應不同, 在成人身上的輕微副作用在小兒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應。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