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由痢疾桿菌所引起的腸道傳染病, 臨床主要以腹痛、裡急後重、瀉下膿血便, 便次頻為主要特徵。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但以夏秋季多見。 痢疾的傳染途徑是糞便、手、口, 即痢疾病人排出的大便中存在著大量的痢疾桿菌, 可以通過污染水源引起大流行, 也可以通過蒼蠅、蟑螂等污染食物, 還可以通過病人用過的餐具、玩具、工具等傳染給健康人。
兒童感染菌痢的機會更多, 發病率較高。 夏秋季發病率高。 水源若被痢疾桿菌污染多引起菌痢流行。 蒼蠅與菌痢傳播有密切關係。 細菌性痢疾的主要傳染源為已經感染發病的病人和不發病的帶菌者。
Advertisiment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痢疾桿菌所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 夏、秋季多見, 藉污染水和食物經口傳播。 主要表現為急性發熱、腹痛、腹瀉、裡急後重和排膿血樣便。 重症可發生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迴圈衰竭致死。 如人體抵抗力低, 神經調節失常及胃腸道原有病變或併發腸寄生蟲症等疾病, 則較易演變為慢性菌痢。
根據糞便檢查及細菌培養可作出診斷, 急性期患者應隔離和休息, 用抗生素治療, 重症者還需作抗休克治療, 糾正腦水腫, 防止呼吸衰竭。 慢性患者應進行長期的、全面的、系統的抗生素、痢疾菌苗、灌腸等綜合療法。
西醫治療
(1)急性痢疾普通型的治療
①常規療法:患兒要臥床休息、隔離和採用消毒措施。
Advertisiment
②抗生素療法:可選用氟呱酸、慶大黴素、黃連素和複方新諾明等聯合口服。 療程7-10天。
③吸附療法:其對細菌和毒素有強大的吸附作用, 並可抑制細菌生長, 還可與黏液蛋白結合並相互作用, 加強腸道黏膜屏障作用。
④微生態療法:可用含雙歧桿菌製劑。 它通過與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結合, 起占位性保護作用, 抑制細菌入侵, 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
⑥補液療法:根據脫水情況決定補液方法和補液量。
(2)慢性痢疾的治療
①抗生素療法 常用藥物和劑量同急性菌痢的治療, 但療程要長。 可採用間歇療法, 用藥7-10天, 休息4天, 再治療4天, 休息4天, 再重複4天,
Advertisiment
②飲食療法:慢性菌痢除抗菌治療外, 還應注意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
(3)中毒型痢疾的治療
①改善微循環:可利用阿托品類藥物解除血管痙攣, 防止休克。 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異丙腎等擴張血管。 用冬眠藥物氯丙嗪抑制血管壁上受體, 使微血管擴張, 改善微循環, 且有鎮靜、降低基礎代謝作用。 用糖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消炎、減輕腦水腫、減輕中毒症狀。
②擴容及糾酸:按輸液速度先快後慢、先鹽後糖、見尿補鉀的補液原則進行。
③呼吸衰竭: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