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媽們經歷過十月懷胎一早分娩的艱辛之後, 以為終於可以徹底解放了, 其實不然。 這個嬌弱的小生命還有這樣那樣的多種狀況, 等著媽媽們去應對並解決。 這不, 新生兒發燒就是其中一項, 那麼新生兒發燒的症狀有哪些?新生兒為什麼會發燒?媽媽們該如何正確護理呢?
新生兒的皮下脂肪較薄, 保暖性能差;身體的表面積又相對較大, 容易散熱, 再加上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 因此, 新生兒體溫容易偏低。 一般說來, 只要肛溫超過37℃便要懷疑有發熱可能, 超過37.5℃就應認為是發熱了。
新生兒發燒的原因是什麼?
Advertisiment
新生兒發燒的原因是什麼?
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對感染十分敏感, 且多嚴重, 常導致發熱、肺炎或敗血症。 這是由於新生兒的解剖生理特點和免疫特點所決定的。 這些疾病發生時都可能引起寶寶發熱。 那麼寶寶發熱到底有哪些具體原因呢?
1、新生兒防禦功能不足, 屏障功能不完善, 生後初期臍部尚未癒合, 皮膚粘膜嬌嫩, 易破壞損傷, 成為細菌入侵門戶, 且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 所以容易導致發燒。
2、新生兒多核白細胞的吞噬能力較差, 對細菌的殺菌作用亦低於成人。
3、新生兒全身性細菌感染的侵入途徑較多, 且感染的病因較複雜, 可以在宮內、產時、產後感染。
4、周圍環境太熱(室溫過高、暖箱過熱, 保暖過度等), 此時新生兒除發熱以外一切如常。
Advertisiment
5、由於水分攝入不足, 或牛奶濃度過高而引起(牛奶含蛋白質較多, 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明顯, 而且分解後要帶走較多的水分)。 這種發熱常在生後第4~5天出現, 體溫可突然升到38℃以上, 但除了稍有煩躁外, 孩子並無其他不良反應。
6、各種新生兒期的感染, 皆可引起發熱, 這時除了體溫增高外(有時反而體溫不升), 還常常伴有不吃、不哭、不動、黃疽加重等一系列異常表現。
嬰兒發燒的症狀有哪些?如何判斷新生兒發燒了?
媽媽們要知道, 體溫雖然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應新生兒身體健康狀況, 但體溫本身並不是觀察兒童疾病的真正的最關鍵的方法。 對成人來說, 體溫的高低通常反映出疾病的輕重程度。
Advertisiment
1、一直哭鬧不停, 不管誰來安慰都沒有用。
2、 手臂、大腿或身體的其它部位出現不能控制的抽動、痙攣。
3、 皮膚上出現紫色的斑點。
4、脖子僵硬, 不靈活。
5、很難被喚醒。
6、脈搏微弱卻快、急(不滿1歲的孩子每分鐘脈搏超過160跳;年滿1歲的孩子每分鐘超過120跳)。
7、呼吸時伴有雜音。
8、不能吞咽任何食物,
Advertisiment
9、如果有人想觸碰或者移動孩子, 他就哭鬧。
10、膚色灰白或呈暗藍色。
11、神志不清, 行動怪異(看見或聽見不存在的東西, 說些很奇怪的話或行動反常)。 12、腹瀉時大便中帶血。
13、排尿時有灼燒或疼痛感。
如何給發燒的新生兒退燒?
孩子發燒不超過38.5℃, 建議只用物理降溫, 但如超過38.5℃或孩子有驚厥史, 要及時用退燒藥。 父母最好選用對乙醯氨基酚(百服寧、泰諾林等)、布洛芬(美林等)這兩款兒科醫生使用最廣, 臨床安全性較高的藥物。
1、熱水泡腳泡腳可以促進血液迴圈, 緩解不適。 寶寶發燒時泡腳的另一妙處在於能幫助降溫。 泡腳可以用足盆或小桶, 倒入2/3盆水, 水溫要略高於平時, 溫度在40攝氏度左右, 以寶寶能適應為標準。 泡腳時媽媽撫搓寶寶的兩小腳丫,
Advertisiment
2、溫水洗澡洗澡能幫助散熱。 如果寶寶發燒時精神狀態較好, 可以多洗澡, 水溫調節在27~37攝氏度。 注意不要給寶寶洗熱水澡, 否則易引起全身血管擴張、增加耗氧, 容易導致缺血缺氧, 加重病情。
3、冰枕寶寶高燒時可以做個冰枕給寶寶枕著, 既舒服效果又好。 去醫院買個冰袋(不是熱水袋)。 把冰塊倒入盆裡, 敲成小塊, 用水沖去棱角, 裝入冰袋, 加入50~100毫升水, 不要裝滿, 2/3滿就可以, 排淨空氣, 夾緊袋口, 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寶寶頭頸下當枕頭。 待冰塊融化可重新更換, 很快寶寶的體溫會降下來。 藥物退燒對乙醯氨基酚(百服寧、泰諾林等)、布洛芬(美林等)這兩款兒科醫生使用最廣, 臨床安全性較高的藥物。這兩類退燒藥雖屬兩種不同類型,但作用都是解熱鎮痛。服用時,需注意兩者劑型的差別:對乙醯氨基酚類的百服寧、泰諾林等有滴劑、口服液、咀嚼片三種劑型;布洛芬類的美林,對兒童只有滴劑和口服液兩種劑型。1歲之前的嬰兒,最好用滴劑,因為滴劑藥物濃度小、刺激性小。在滴劑的用量上則要按體重選擇。一般6~11個月的嬰兒,對應體重為5.5~8公斤,用1滴管的退燒藥。12~23個月的嬰兒,體重在8.1~12公斤左右,吃1.5滴管。 2歲以上孩子,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燒藥。再大一點的孩子可用片劑,這種像餅乾一樣的水果味咀嚼片,孩子不會拒絕服用。此外,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退燒藥,對患兒刺激性和副反應較大,吲哚美辛(消炎痛)類藥,對胃部刺激較大,不建議使用。用藥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服用一類退燒藥的時間別太長,發燒超過兩天最好換用另一類藥。服用泰諾林和百服寧,一天不能超過4次,每次間隔最少4小時。
4、35%酒精擦浴酒精能擴張血管,蒸發時會帶走大量熱量,嬰幼兒發燒時可以以此幫助降溫。準備75%的酒精100毫升,加溫水等量,保持溫度在27~37攝氏度左右,不能過冷,否則會引起肌肉收縮,致使熱度又回升。酒精擦浴時,用小毛巾從寶寶頸部開始擦拭,從上往下擦,以拍擦方式進行,腋窩、腹股溝處體表大動脈和血管豐富的地方要擦至皮膚微微發紅,有利於降溫。注意寶寶胸口、腹部、腳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5、冰袋冷敷可以去商店購買化學冰袋,使用時放冰箱冷凍,由凝膠狀態變成固體後取出,包上毛巾敷在寶寶頭頂、前額、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可以反復使用。也可以家庭自製冰袋:用一次性醫用矽膠手套裝水打結放冷凍櫃,凍成固體後取用。如果覺得冰塊太冰的話,可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狀態就取出,包上毛巾給寶寶冷敷。
臨床安全性較高的藥物。這兩類退燒藥雖屬兩種不同類型,但作用都是解熱鎮痛。服用時,需注意兩者劑型的差別:對乙醯氨基酚類的百服寧、泰諾林等有滴劑、口服液、咀嚼片三種劑型;布洛芬類的美林,對兒童只有滴劑和口服液兩種劑型。1歲之前的嬰兒,最好用滴劑,因為滴劑藥物濃度小、刺激性小。在滴劑的用量上則要按體重選擇。一般6~11個月的嬰兒,對應體重為5.5~8公斤,用1滴管的退燒藥。12~23個月的嬰兒,體重在8.1~12公斤左右,吃1.5滴管。 2歲以上孩子,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燒藥。再大一點的孩子可用片劑,這種像餅乾一樣的水果味咀嚼片,孩子不會拒絕服用。此外,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退燒藥,對患兒刺激性和副反應較大,吲哚美辛(消炎痛)類藥,對胃部刺激較大,不建議使用。用藥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服用一類退燒藥的時間別太長,發燒超過兩天最好換用另一類藥。服用泰諾林和百服寧,一天不能超過4次,每次間隔最少4小時。4、35%酒精擦浴酒精能擴張血管,蒸發時會帶走大量熱量,嬰幼兒發燒時可以以此幫助降溫。準備75%的酒精100毫升,加溫水等量,保持溫度在27~37攝氏度左右,不能過冷,否則會引起肌肉收縮,致使熱度又回升。酒精擦浴時,用小毛巾從寶寶頸部開始擦拭,從上往下擦,以拍擦方式進行,腋窩、腹股溝處體表大動脈和血管豐富的地方要擦至皮膚微微發紅,有利於降溫。注意寶寶胸口、腹部、腳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5、冰袋冷敷可以去商店購買化學冰袋,使用時放冰箱冷凍,由凝膠狀態變成固體後取出,包上毛巾敷在寶寶頭頂、前額、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可以反復使用。也可以家庭自製冰袋:用一次性醫用矽膠手套裝水打結放冷凍櫃,凍成固體後取用。如果覺得冰塊太冰的話,可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狀態就取出,包上毛巾給寶寶冷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