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的神經系統與感覺器官

新生兒的腦相對地較大, 其重量占體重的10~12%(成人僅占2%)。 腦溝和腦回未完全形成, 而腦幹及脊髓的發育較完善, 所以新生兒有不自主和不協調的動作。 大腦皮層興奮性低, 易疲勞, 覺醒時間一晝夜僅2~3小時, 除吃奶、大小便外, 都處於睡眠狀況。 新生兒有特殊的神經反射, 如覓食、吸吮、擁抱、握持等反射。 新生兒期這些反射的消失, 常提示嚴重疾病或顱內病變(如顱腦損傷、出血、水腫等)。 此外, 新生兒巴彬斯基(Babinski)氏征、克尼格(Kernnig)氏征、踝陣攣、面神經反射為陽性, 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在生後頭幾個月不穩定。

新生兒神經反射的檢查方法:

Advertisiment

新生兒覓食反射(rooting reflex) 觸及新生兒的一側面頰, 其頭即反射地轉向該側, 若輕觸其上唇, 則出現覓食狀噘嘴動作。

新生兒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將手指伸入口中2~3cm或用物輕觸嬰兒唇部, 即可引起口部有節奏的吸吮動作。

新生兒擁抱反射(Moro’s reflex) 嬰兒仰臥于檢查臺上, 重擊其頭端任何一側的檯面, 或讓嬰兒頭頸伸在台外, 由檢查者雙手托穩, 然後突然放低兒頭10~15度, 嬰兒的兩臂突然外展、伸直, 繼而屈曲、內收呈擁抱狀。

新生兒握持反射(grasping reflex) 用手指或木棍由尺側觸及嬰兒手心時, 引起手指屈曲抓握動作, 握住不放。

新生兒交叉伸腿反射(crossed extension reflex) 新生兒仰臥位, 檢查者按住嬰兒一個膝關節, 使該下肢伸直, 此時如刺激該側足底, 則對側下肢屈曲,

Advertisiment
然後伸直, 內收。

正常情況下, 以上反射約在生後3~4個月隨著神經系統發育逐漸成熟而消失。

新生兒的感覺器官和行為表現在五個方面:

視覺 出生後不久, 當運動的物體(如人臉或紅球)在新生兒眼前20cm左右處移動時, 即能引起眼球和(或)頭部的轉動, 目光追隨物體時, 眼有共軛功能。

聽覺 出生後不久的新生兒, 對不同頻率的聲音有不同的反應, 而且對聲音有定向能力。

嗅覺、味覺和觸覺 均較敏感, 生後幾天就能區別出自己母親與其他乳母奶墊的氣味;對奶、糖水、清水有不同的吸吮力或不同的表情;哭鬧的新生兒, 如果你握住他的雙手, 或將他抱起, 即可使他平靜。

習慣形成 當新生兒接受一系列間隔幾秒鐘的刺激時, 他對刺激的反應逐漸減弱以至消失,

Advertisiment
這也是他對環境過多刺激的防禦反應。

和成人相互作用 新生兒哭是引起成人反應的主要方式, 大多數母親能在2~3周後理解哭的原因, 並給以適當的處理。

這些說明圍產新生兒並不是只會吃和睡, 在清醒期間他對周圍環境刺激, 特別是母親給予的注視、撫愛和哺乳等很敏感, 除能看、會聽外, 並有一定的選擇能力的心理活動。 了解圍產兒神經、行為的發育, 對於早期開發智力, 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 及早發現輕微腦損傷所致的神經行為異常, 早期干預和防治, 對小兒智慧的發育均會起重要促進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