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皮膚防禦能力及對炎症的反應均差, 淋巴結屏障功能也不完善, 極易受細菌感染而發生皮下壞疽。 新生兒長期仰臥位, 被服的磨擦、大小便浸漬或哭鬧躁動等都可誘發局部皮膚損傷,
Advertisiment
臨床表現
病兒首先表現為發熱、哭鬧和拒食, 甚至有昏睡。 開始, 局部皮膚發紅, 稍有腫脹, 界限不清;捫按病變部位, 可以感到質地較堅, 發紅, 皮膚受壓後顏色變白。 在數小時內, 病變即可迅速擴展, 皮膚變軟, 中央部位顏色轉為暗紅。 由於皮下組織液化而形成的膿液不多, 觸診有皮膚下空虛、皮膚漂浮的感覺。 但膿液積聚較多時, 也可出現“波動”。 最後, 因皮膚和皮下的血管內血栓形成, 皮膚出現壞死。 在一部分病兒, 局部皮膚出現多個水泡, 並逐漸融合, 內容物轉為血性液體;中央部皮膚變黑, 出現逐漸增大的壞死區。
Advertisiment
檢查
1.體格檢查
進行仔細全面的身體檢查, 尤其是腰、骶、臀、背等受壓部位。 發現局部皮膚有邊界不清的紅腫時, 應立即就醫。
2.病史
詢問是否有身體局部長時間受壓或尿糞浸泡史、與不潔物品接觸史或與呼吸道感染者接觸史等。
3.局部特徵性表現
身體受壓或尿、糞浸濕部位皮膚有界限不清的紅、腫、硬, 伴有發熱及行為異常。 或出現皮膚暗紅, 觸及皮膚有漂浮感, 或皮膚下空虛感。
鑒別診斷
注意與尿布疹和硬皮病作鑒別。 尿布疹的皮膚紅不腫, 硬皮病的皮膚腫而不紅, 兩者都無感染的全身症狀。
治療
診斷一旦明確, 即作多處切口引流, 常可控制病變的進一步發展。 每個切口長約1cm。 如有壞死出現, 應隨時將壞死皮膚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