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硬腫症又稱,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症,
多發於冬春季。
新生兒皮膚和皮下脂肪變硬,
常伴有水腫和低體溫。
重症可出現多器官功能損害。
Advertisiment
病因
(一)寒冷損傷:本症多發生在冬春季節, 寒冷損傷是本症的主要原因。 胎兒娩出後體溫隨外界溫度而變化, 生後數日內如保溫不當, 產熱不能抵償散熱時, 新生兒即不能維持正常體溫, 隨即出現寒冷損傷。
(二)感染:感染可誘發硬腫症。
(三)其它:如新生兒紅細胞多。
症狀
(一)體溫不升:體溫過低是主要表現, 全身或肢端涼、體溫常在攝氏35度以下, 嚴重者可在30度以下。
(二)皮膚硬腫:包括皮脂硬化和水腫兩種情況。
(三)器官功能損害:輕者, 器官功能低下。 表現為不吃、不哭、反應低下、心率慢或心電圖及血生化異常;重者多器官功能衰竭, 可發生休克、心力衰竭、DIC、腎功衰竭及肺出血等。
Advertisiment
檢查
全身或肢端涼、體溫常在攝氏35度以下, 皮膚變硬, 皮膚緊貼皮下組織不能提起。 嚴重時肢體僵硬, 不能活動, 觸之如硬橡皮樣。 皮膚呈暗紅色或蒼黃色, 可伴水腫, 指壓呈凹陷性。 累及部位依次為下肢、臀、面頰、上肢、背、腹、胸等。
治療
(一)複溫:
1.複溫方法:
⑴輕-中度患兒, 體溫>30℃產熱良好。
⑵重症患兒, 體溫34℃), 於12-24小時內恢復正常體溫。
2.複溫時的監護:包括血壓、心率、呼吸等, 定時檢測肛溫、腋溫、腹壁皮膚溫度 及環境溫度(室溫和暖箱溫度)。
(二)熱量及液體供給:
補足熱量及液體才能保證複溫成功並維持正常體溫。 熱量開始每日210KJ/kg (50KJ/kg), 並迅速增至418-502KJ/kg(100-120KCcl/kg)。 早產兒或伴產熱衰竭患者可再適當增加, 在低溫時因糖耐量低下, 代謝抑制,
Advertisiment
(三)器官功能紊亂的治療。
1.糾正休克, 改善微循環。
2.DIC治療。
3.爭性腎功能衰竭的治療。
4.肺出血的治療。
(四)控制感染:根據感染細菌的情況, 給予青黴素、氨苄青黴素、先鋒黴素等, 對腎臟有毒副作用的藥物應慎用。
(五)腎上腺皮質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