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如何預防

缺血缺氧性腦病是指由於缺氧或腦供血不足而導致的腦組織及其功能的損害。 成人可能因為中風、腦栓塞等原因而致病, 新生兒卻多在圍產期因缺氧缺血致病。 這種病足月兒常見, 但也可發生在早產兒身上, 是導致兒童神經系統傷殘的常見原因之一。

病症表現的3 種不同程度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根據症狀表現分為輕、中、重三度。

1.輕度

寶寶常常有淡漠和發怒的情緒交替出現, 容易興奮, 下巴和肢體會顫動, 前囟門無緊張感, 一般在出生24 小時內症狀最明顯, 之後逐漸減輕, 很少留有後遺症。

Advertisiment

2.中度

嗜睡, 反應遲鈍, 部分寶寶還出現驚厥, 前囟門無緊張感, 大多於1 ~ 2 周後症狀消失, 個別留有後遺症。

3.重度

昏迷, 呼吸不規律, 持續驚厥, 前囟門飽滿緊張, 在出生72小時症狀最明顯, 死亡率高。 存活下來的寶寶症狀將持續數周, 多數留有後遺症。

所有引起新生兒窒息的原因都可導致本病。 本病主要是圍生期窒息、缺氧所致。 少數其他原因引起的腦損害也可導致本病。

圍生期窒息發病原因

懷孕滿 28周(胎兒體重達到或超過 1160克)至產後一周被稱為圍生期。 圍生期窒息是指胎兒在宮內缺血、缺氧, 出生後伴有呼吸迴圈障礙的臨床表現。 圍生期窒息包括宮內窒息和新生兒窒息。

以下原因都有可能導致圍產期窒息:

● 孕婦患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嚴重貧血、心臟病、急性傳染病、妊娠中毒症、糖尿病等疾病。

Advertisiment

● 多胎、羊水過多以及胎盤功能異常。

● 臍帶繞頸、脫垂或打結。

● 難產、急產或產時處理不當。

● 新生兒先天畸形或吸入羊水胎糞等造成呼吸功能障礙。

預防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兩個重點

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防治重在預防, 做好預防措施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寶寶遭到不幸。

重點之一:做好圍生期保健

因為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主要致病因素在圍生期, 所以應特別注重這段時期的保健, 包括孕婦和胎兒兩方面的保健。

1.孕婦的保健應重視產前檢查。

經過產前檢查被診斷為“高危妊娠”的孕婦, 必須加強監護, 積極預防及治療妊娠併發症, 嚴密監控胎兒情況。

Advertisiment

對策:准媽媽要重視產前檢查, 按約複診, 如果被確診為“高危妊娠”, 不必過於緊張, 應放鬆心情重視病情, 並配合醫生積極治療。 及早處理能避免早產和手術產。

2.胎兒的保健應做好監測。

准媽媽應該留意胎兒的情況, 因為發生宮內窘迫時胎動也會異常, 所以要每天數好胎動次數, 發現異常應及時就診。

對策:每天早、中、晚各抽取一個小時數胎動, 胎兒動一次就算一次, 連續動幾次也只算一次, 隔5 分鐘後再動就算另一次;將3 個小時的胎動數字相加再乘以4, 得到12 個小時的胎動數。 正常標準為每12 小時大於10 次。

你知道嗎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輕、中度患兒只要及時治療, 一般都不會留有後遺症。 將來恢復到什麼程度與病情嚴重度、搶救是否正確及時關係密切。

Advertisiment

重點之二:做好新生兒保健

寶寶出生後應做好新生兒護理。 特別是在出生一周之內, 護理得當與否關係到新生兒的存活和健康狀況。

對策:

1. 合理餵養。

● 中、重度患兒需延緩餵奶時間, 重症還需禁食3 天, 靜脈給養。

● 母乳餵養, 少量多餐。

2. 加強消毒。

● 護理缺血缺氧性腦病的寶寶時, 一定要嚴格消毒, 以防感染。

● 每天開窗通氣,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保持寶寶皮膚清潔。

堅持治療減少後遺症

缺血缺氧性腦病會對腦神經造成損害, 會不會留下後遺症, 要看寶寶腦受損的情況而定, 通常缺氧缺血越嚴重, 越容易發生後遺症。 常見後遺症為發育遲緩、智力低下、語言障礙。

為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必須堅持恢復期治療及早期干預康復治療。

Advertisiment
除了定期到醫院進行恢復治療外, 你還必須重視對寶寶大腦的康復鍛煉, 平常在生活中多和寶寶交流, 教寶寶多動手動腦, 做任何事都要用語言描述, 多做開發智力的遊戲, 堅持下去對修復腦神經功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溫馨提示:應該重視對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治療

1. 神經細胞損傷後恢復較慢, 即使新生兒期臨床症狀消失也不能作為治癒的標準。 新生兒期後的治療與隨訪從2 ~ 3 個月開始, 必要時持續至6 個月。 至1 周歲時發育正常, 又無任何神經症狀, 才可認為治癒。

2. 持續的低Apgar 評分是預後不良的敏感指標, 如生後5 分鐘Apgar 評分為0 ~ 3 分, 10 分鐘評分少於5 分則意味著預後不良。

3. 父母應當瞭解有關疾病知識, 理解醫生採取的治療方案,積極配合治療。一定要堅持後期康復訓練,只有醫生、病患雙方都盡到責任才能保證新生兒的健康成長。

理解醫生採取的治療方案,積極配合治療。一定要堅持後期康復訓練,只有醫生、病患雙方都盡到責任才能保證新生兒的健康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