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第一個行為是哭。 但這哭聲既不是因為憤怒, 也不像是快樂的呼喊, 而是在一個鼻音之后長長的尖細的á-á音, 音質如同蘇格蘭風笛一般, 他并沒有流淚, 這聲音完全是因為不舒適而自動發出來的。 隨著這單調而無趣的哭聲, 我們看到的初生嬰兒的皮膚是紅色的, 熱乎乎皺巴巴的(因為通常嬰兒出世幾天里體重會減輕), 長著對眼, 罐子肚, 羅圈腿, 難怪在母性被完全喚醒之前, 有一段雖然很短暫但有時對孩子來說卻相當危險的時間, 除非母親聽從福祿貝爾的告誡, 學會在孩子出生之前就愛上他。
Advertisiment
”
不可否認, 這樣不討好的描述一點兒也不夸張, 而且, 我們的寶寶也并不比其他的寶寶漂亮。 寶寶的小叔叔是個小男孩, 聽說他的侄女長得很像他, 就興高采烈地來看, 卻被她的模樣嚇壞了, 倍感羞辱。 但她還是不乏贊美者。 我不曾想到, 女人們(甚至那些還沒有做母親的女性)可以在這個熱乎乎軟綿綿的小家伙身上找到那么多的可愛之處, 來抵消霍爾女士在上面提到的這些不甚美觀的小缺陷。
發現新生兒的迷人之處的不僅僅是女人們, 至少在德國是這樣的。 施米錫(semmig)的《一位父親的日記》被認為是嬰兒記錄的最早嘗試。 他甚至為那單調無趣的哭聲感到喜悅。 “如天籟一般的第一聲啼哭!”他歡呼道:“圣潔的生命之音,
Advertisiment
我們的寶寶至少從醫生的角度來看是個漂亮的寶寶:壯實、健康而且發育良好。 這一點在以后所有的記錄中將被當作一個決定性的因素來考慮。
開始, 我以為她的腿可能有點不同尋常, 因為那兩條胖乎乎的小腿短得出奇。
Advertisiment
我們說一個嬰兒是一個成人的小復制品, 但事實上, 如果真的把他的尺寸和力量放大到成年人的地步, 乍一看, 我們會認為他是個長著巨大的腦袋和肚子,
Advertisiment
嬰兒身長的中點在肚臍以上一點點的位置, 小肚子加上腿的長度大約為身長的一半多, 而成年人光是腿的長度就占了身高的一半多。 依照與體重的比例, 嬰兒頭部的重量相當于成年人的七倍, 肌肉則是成年人的一半多一點。
“這兩者(嬰兒與成人)的呼吸方式不一樣, 脈搏不一樣, 身體的構成也不一樣。 ”剛出生的嬰兒的身體含747%的水, 而我們成年人則含585%。
Advertisiment
二者體內的器官位置甚至構造也是不同的。 嬰兒的骨骼到處都是柔軟且尚未發育完全的, 頭骨的板塊之間的接合也是不完美的。 不過這樣很好,因為如果整個顱骨是緊密封閉的,里面的大腦就永遠沒有機會成長了。最近,外科醫生甚至還人為地在一個過早發育完全的顱骨上做了一些開口,免得孩子長大以后變成白癡。嬰兒的骨質中,耳腔也是未發育完全的,以至于一方面鼻粘膜發炎更容易從鼻腔和咽喉蔓延到耳朵,另一方面,耳炎也更容易從耳朵擴散到大腦。嬰兒的脊椎像猩猩的脊椎一樣是筆直的,而成年人的脊椎有兩個似乎是在學會直立時由肌肉的牽扯造成的彎曲。
有關這些細節的說明,引自奧本海姆的著作以及伯克醫生(burk)所提供的菲羅特(vierordt)和羅伯茲(roberts)的測量結果——《兒童身高和體重的增長》。有些數據則來自其他一些作者的著作。有關此類細節,我可以列出很多。嬰兒有別于成人的一些特點會一直延續到完全成年,另一些特點在出生幾個星期以后就會消失。這些特點在較低級的動物身上一再出現,增強了解剖學家們對“復演論”(認為個體的發展復演了種系的發展——譯者注)的信心,這比幾個孤立的例證更有說服力。
新生兒身上顯示的最奇怪的一個猿猴特性是路易斯·羅賓遜醫生(louis robinson)在一次調查研究中發現的,這一點在小說《咆哮營的幸運兒》中也有所暗示。這個問題是在一次關于瘸腿而且無脊椎的嬰兒是否能扳動大人的手指的談話中被提出來的。這個嬰兒的脖子甚至無力支撐他的腦袋,但是,在場的比較有見識的人堅持認為他可以做到這一點,事實上這個小寶寶雙手的握力驚人。羅賓遜醫生忽然想到,如果這是真的,那可算得上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個美妙證據。因為,如果我們的祖先曾經像猴子一樣生活在樹上,攀爬擺蕩就自然是他們雙手的一個專長。在母親手腳和尾巴并用,在最佳時機在樹叢中逃跑時,依附在母親身上最牢或者在食物缺乏的時候夠得著更多難以接近的水果和鳥蛋的寶寶,就會把這種特點遺傳給他的后代,現在,我們住在房子里的搖籃里的寶寶所保持的這種附著的本領是我們人類野生叢林時代留下來的遺留。
羅賓遜醫生有幸能在60個寶寶出生后的第一時間在他們身上測試他的理論,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讓寶寶們的小手握緊一只細長的木棒,他們便能像運動員一樣輕松地擺蕩上半分鐘的時間,看起來絲毫也不吃力。這是許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人類的手和手臂的這種了不起的力量多年來一直閑置無用,嬰兒在出生幾周內也逐漸喪失了這種能力,不過,在他的發育過程中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手的發育要先于腿的發育。
這不僅僅是手臂力量的問題,而且是在許多肌肉的緊密配合下熟練完成動作的能力,這就是用手抓物體的動作。這是寶寶們與生俱來的動作之一,在此之前,他們根本就沒機會學習也沒想過這樣的動作有什么用處。新生兒第一天就能打噴嚏、吞咽、啼哭;見到強光或感覺到觸碰就會閉眼,而且聽到聲響或感覺到震動都會受驚。普萊爾在第一周內觀察到嬰兒會打嗝、哽塞、咳嗽,以及腳板被撓癢癢時腳趾會展開。達爾文在第一周觀察到打哈欠、伸展等動作,盡管我不知道有誰在嬰兒出生的第一天看到過這些。
這類動作統稱為反射動作,就像槍響是由人扣動板機引起的一樣,它們都是由于感官受到外界刺激所引起的身體的機械性動作。因此,當一個瘙癢的感覺影響到黏膜時,一個打噴嚏的動作就自動執行了,而無需我們意志的參與。當我們的眼睛察覺到一支發射物快速地飛來時,頸部的肌肉就會自動把頭飛快地拉向一邊。
然而,我們成年人卻有強大的力量控制我們的反射動作——用術語來說,是“禁止”它們發生,而嬰兒卻沒有。在過于強烈的反射活動中,他們就容易因自身過度的肌肉動作而遇到危險。我們看到的痙攣現象就是一個反射動作過激的例子。但是,我前面提到的動作,除了那些被稱為周期性動作——諸如呼吸、心跳、動脈收縮以及有機生命的其他常規肌肉動作——以外,都是在新生兒身上發現的反射動作。
周期性反射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運動系統,隨時都會被空氣和食物觸發,之后靠身體機制與外力的互動來維持,這表明,這是一種固有的遺傳行為而不是突發的反射行為。但是,這樣的動作也并非一開始就這么順順利利的。例如,呼吸這個動作固定下來的過程就是相當不規則,相當困難的。甚至嬰兒的突發反射動作都比成年人緩慢而生疏。
另外還有一類動作常常跟反射動作相混淆,那就是本能動作。真正的抓握(區別于反射性抓握)、咬、站立、行走就屬于這一類型。它們是整個種族的動作,是動物所屬物種的習性,是這個物種中的每一個成員最終都會掌握的動作,然而,它們在身體機能中不像反射動作那樣固定。促使它們產生的因素似乎更多地來自人體內部而非外界,但又并非來自理智和意志,而是來自某種盲目的沖動。這樣的沖動通常是不完善的,兒童必須通過自己的方式掌握這些動作。然而,盡管一些反射行為以一種比任何人類本能更為高度發達的狀態被繼承下來,但即使最底層的本能也總是遺傳性的,而反射行為則不然——任何人都可以教會自己的肌肉新的反射動作,這些新的反射動作是他的祖先們所不知道的。每次音樂家練習演奏新的樂曲直到即使心有旁騖之時他的手也能熟練地演奏,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而本能則是無法這樣獲得的。
低級動物不可思議的本能,盡管不完美而且處于斷裂的狀態但控制力卻根深蒂固的人類本能,二者運作當中繼承下來的必然行為與個體自選行為的交融方式,它們的產生所經歷的神秘的生理方式(對反射行為的理解從一定程度上而言已相當令人滿意),以及它們給生物學家對遺傳現象最深層次問題的理解和對哲學家有關自由意志和個性的思考帶來的啟示,所有這一切,使得本能成為了當前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盡管這個領域對于了解嬰兒有著重要的意義,我還是不敢貿然進入。
我必須得說,除了在最低級的動物身上沒有出現本能外(它們的所有行為都屬于反射類型),本能曾經是生命進化史上一個升級的標志,它在昆蟲身上達到頂峰,接近人類時,本能的斷裂成為了往更高級生命形式發展的一個標志。小雞一出世就能滿地亂跑,甚至小猴子出生幾個月后就能自己照顧自己。沒有什么比人類的嬰兒更無助了,但我們人類的輝煌也就在于這種無助之中,因為它意味著這個種族的行為數量已經太大、太過復雜、太頻繁地重復,已經不能在出生之前就在神經系統中固定了,因此,嬰兒需要出生以后到成年的很長一段時間來繼承它們。一個有機體是如此的不成熟、具有如此的可塑性,它要學習、要改變、要進入更高層次的發展,這是生物學上的一個高☆禁☆潮(也是普通觀察中常出現的經驗)。因此,正是我們的幼年確立了我們整個人類作為高級動物的地位。
人類嬰兒與生俱來的還有一種半反射性的動作——吮吸。嬰兒的嘴唇碰到某個物體,也許是鉛筆、手指或者乳☆禁☆頭就能激發這個動作,這和反射動作是一樣的,但之后卻不一樣了。這個動作之后的繼續和停止不再受這種外界刺激的控制,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常常都不再需要這種刺激就能發生或者即使有這種刺激也未必發生。如果說起初這還是一個反射動作的話,那么這種特性慢慢地消退,最后就成了一種純粹的本能。
這兩種自發的動作(不論以后本能會因為意志的介入而變得多么復雜,但在生命早期它只是自發的動作)雖然不是有意的,但都是“有目標”的,也就是說,它們是由祖先智慧或者自然選擇而來直接適應某種目的的動作。但是,在我們的寶寶身上還有一類比這兩種更加引人注目的動作,而且顯然不具有目的性。從她出生的第一天起,她就能做一些小小的但卻是持續的動作,她的腿開始挺直、眼睛和頭都可以稍微轉動。有的時候,這些特點會因為模糊而無意義的表情而走樣。大多數觀察者都在報告中提及了這種動作,一些新手說嬰兒“用手在他的臉上摸索”,或者“試圖把手放到頭上”。任何一位母親都會認為寶寶這么做是無意識的,因而只是旁觀,直到寶寶數周后真的開始這么嘗試著去轉動頭部、把手放到嘴里、踢腳。這些動作方式上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
一位英國心理學家對這樣的行為作出了一個離奇的解釋。他認為它們與那些兩棲類動物的動作非常相似,在所有的兩棲類動物身上都可以看到這些動作的原型。簡而言之,它們是早于類猿階段、哺乳動物階段很久的一個時期殘留下來的,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還沒有完全放棄水里的生活。
現在,盡管生物學家相信,只要我們的世系追溯到足夠久遠的時候,一定能追溯到水生生命中去,但人類的嬰兒在出生之前早已經過了兩棲階段,他們最為頻繁的動作居然是那么古老的時代的遺留,這是不太可能的。普萊爾的解釋也許是正確的:即,這些動作只是由于神經中樞的快速發育造成的——神經中樞的快速發育致使多余的神經力量擴散到肌肉,導致其偶然地收縮。由于神經沖動傾向于沿著之前已經過的路徑而不是新路徑傳輸,所以肌肉就被牽引著往它們在嬰兒出生之前的位置拉伸,因此,這些偶然的動作也有一定的規律性。這樣,嬰兒的手就常常傾向于抱住頭部,這個事實后來被證明對發育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
普萊爾把這些無目的的動作稱為“沖動性”動作,而我則按照白恩和摩爾女士的叫法稱之為“自發性的”動作。
除了這三類動作以外再無其他類型,因此,所有的動作都不曾顯示意志的存在。母親們通常認為哭是一種愿望、意志或者某種理解的表達。但是,普萊爾告訴我們,那些無腦兒生下來也是這樣哭的。
母親們不喜歡新生的寶寶起初是一個機器人的說法,如果這么說意味著寶寶只是一臺機器而已,那么她們的反對是完全有道理的。新生的寶寶幾乎沒有思想、愿望或意志,就這一點而言,他們的確是機器人,但他是一個活生生有意識的機器人,這就使整個事情完全不同了。如果一位心理學家說在嬰兒們的無助狀態中隱藏有任何思想和意志的萌芽,他一定是夠大膽的了。當然,他們是具有發展的能力的。與養育傳統中所認為的一個聰明、能思考、有意志的嬰兒相比,一個具備這樣一種能力的機器人是一個更加奇妙的生物。
如果母親們能思考一下寶寶們經過了十二個月的進步到一歲時大腦的發育情況,她們就會發現,她們對于智力發育的起點估計得過高了。而且,她們錯過了靈魂從一個無形的萌芽開始的快速而可愛的演變過程,這是一場動人心魄的精彩大戲。
不過這樣很好,因為如果整個顱骨是緊密封閉的,里面的大腦就永遠沒有機會成長了。最近,外科醫生甚至還人為地在一個過早發育完全的顱骨上做了一些開口,免得孩子長大以后變成白癡。嬰兒的骨質中,耳腔也是未發育完全的,以至于一方面鼻粘膜發炎更容易從鼻腔和咽喉蔓延到耳朵,另一方面,耳炎也更容易從耳朵擴散到大腦。嬰兒的脊椎像猩猩的脊椎一樣是筆直的,而成年人的脊椎有兩個似乎是在學會直立時由肌肉的牽扯造成的彎曲。有關這些細節的說明,引自奧本海姆的著作以及伯克醫生(burk)所提供的菲羅特(vierordt)和羅伯茲(roberts)的測量結果——《兒童身高和體重的增長》。有些數據則來自其他一些作者的著作。有關此類細節,我可以列出很多。嬰兒有別于成人的一些特點會一直延續到完全成年,另一些特點在出生幾個星期以后就會消失。這些特點在較低級的動物身上一再出現,增強了解剖學家們對“復演論”(認為個體的發展復演了種系的發展——譯者注)的信心,這比幾個孤立的例證更有說服力。
新生兒身上顯示的最奇怪的一個猿猴特性是路易斯·羅賓遜醫生(louis robinson)在一次調查研究中發現的,這一點在小說《咆哮營的幸運兒》中也有所暗示。這個問題是在一次關于瘸腿而且無脊椎的嬰兒是否能扳動大人的手指的談話中被提出來的。這個嬰兒的脖子甚至無力支撐他的腦袋,但是,在場的比較有見識的人堅持認為他可以做到這一點,事實上這個小寶寶雙手的握力驚人。羅賓遜醫生忽然想到,如果這是真的,那可算得上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個美妙證據。因為,如果我們的祖先曾經像猴子一樣生活在樹上,攀爬擺蕩就自然是他們雙手的一個專長。在母親手腳和尾巴并用,在最佳時機在樹叢中逃跑時,依附在母親身上最牢或者在食物缺乏的時候夠得著更多難以接近的水果和鳥蛋的寶寶,就會把這種特點遺傳給他的后代,現在,我們住在房子里的搖籃里的寶寶所保持的這種附著的本領是我們人類野生叢林時代留下來的遺留。
羅賓遜醫生有幸能在60個寶寶出生后的第一時間在他們身上測試他的理論,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讓寶寶們的小手握緊一只細長的木棒,他們便能像運動員一樣輕松地擺蕩上半分鐘的時間,看起來絲毫也不吃力。這是許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人類的手和手臂的這種了不起的力量多年來一直閑置無用,嬰兒在出生幾周內也逐漸喪失了這種能力,不過,在他的發育過程中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手的發育要先于腿的發育。
這不僅僅是手臂力量的問題,而且是在許多肌肉的緊密配合下熟練完成動作的能力,這就是用手抓物體的動作。這是寶寶們與生俱來的動作之一,在此之前,他們根本就沒機會學習也沒想過這樣的動作有什么用處。新生兒第一天就能打噴嚏、吞咽、啼哭;見到強光或感覺到觸碰就會閉眼,而且聽到聲響或感覺到震動都會受驚。普萊爾在第一周內觀察到嬰兒會打嗝、哽塞、咳嗽,以及腳板被撓癢癢時腳趾會展開。達爾文在第一周觀察到打哈欠、伸展等動作,盡管我不知道有誰在嬰兒出生的第一天看到過這些。
這類動作統稱為反射動作,就像槍響是由人扣動板機引起的一樣,它們都是由于感官受到外界刺激所引起的身體的機械性動作。因此,當一個瘙癢的感覺影響到黏膜時,一個打噴嚏的動作就自動執行了,而無需我們意志的參與。當我們的眼睛察覺到一支發射物快速地飛來時,頸部的肌肉就會自動把頭飛快地拉向一邊。
然而,我們成年人卻有強大的力量控制我們的反射動作——用術語來說,是“禁止”它們發生,而嬰兒卻沒有。在過于強烈的反射活動中,他們就容易因自身過度的肌肉動作而遇到危險。我們看到的痙攣現象就是一個反射動作過激的例子。但是,我前面提到的動作,除了那些被稱為周期性動作——諸如呼吸、心跳、動脈收縮以及有機生命的其他常規肌肉動作——以外,都是在新生兒身上發現的反射動作。
周期性反射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運動系統,隨時都會被空氣和食物觸發,之后靠身體機制與外力的互動來維持,這表明,這是一種固有的遺傳行為而不是突發的反射行為。但是,這樣的動作也并非一開始就這么順順利利的。例如,呼吸這個動作固定下來的過程就是相當不規則,相當困難的。甚至嬰兒的突發反射動作都比成年人緩慢而生疏。
另外還有一類動作常常跟反射動作相混淆,那就是本能動作。真正的抓握(區別于反射性抓握)、咬、站立、行走就屬于這一類型。它們是整個種族的動作,是動物所屬物種的習性,是這個物種中的每一個成員最終都會掌握的動作,然而,它們在身體機能中不像反射動作那樣固定。促使它們產生的因素似乎更多地來自人體內部而非外界,但又并非來自理智和意志,而是來自某種盲目的沖動。這樣的沖動通常是不完善的,兒童必須通過自己的方式掌握這些動作。然而,盡管一些反射行為以一種比任何人類本能更為高度發達的狀態被繼承下來,但即使最底層的本能也總是遺傳性的,而反射行為則不然——任何人都可以教會自己的肌肉新的反射動作,這些新的反射動作是他的祖先們所不知道的。每次音樂家練習演奏新的樂曲直到即使心有旁騖之時他的手也能熟練地演奏,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而本能則是無法這樣獲得的。
低級動物不可思議的本能,盡管不完美而且處于斷裂的狀態但控制力卻根深蒂固的人類本能,二者運作當中繼承下來的必然行為與個體自選行為的交融方式,它們的產生所經歷的神秘的生理方式(對反射行為的理解從一定程度上而言已相當令人滿意),以及它們給生物學家對遺傳現象最深層次問題的理解和對哲學家有關自由意志和個性的思考帶來的啟示,所有這一切,使得本能成為了當前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盡管這個領域對于了解嬰兒有著重要的意義,我還是不敢貿然進入。
我必須得說,除了在最低級的動物身上沒有出現本能外(它們的所有行為都屬于反射類型),本能曾經是生命進化史上一個升級的標志,它在昆蟲身上達到頂峰,接近人類時,本能的斷裂成為了往更高級生命形式發展的一個標志。小雞一出世就能滿地亂跑,甚至小猴子出生幾個月后就能自己照顧自己。沒有什么比人類的嬰兒更無助了,但我們人類的輝煌也就在于這種無助之中,因為它意味著這個種族的行為數量已經太大、太過復雜、太頻繁地重復,已經不能在出生之前就在神經系統中固定了,因此,嬰兒需要出生以后到成年的很長一段時間來繼承它們。一個有機體是如此的不成熟、具有如此的可塑性,它要學習、要改變、要進入更高層次的發展,這是生物學上的一個高☆禁☆潮(也是普通觀察中常出現的經驗)。因此,正是我們的幼年確立了我們整個人類作為高級動物的地位。
人類嬰兒與生俱來的還有一種半反射性的動作——吮吸。嬰兒的嘴唇碰到某個物體,也許是鉛筆、手指或者乳☆禁☆頭就能激發這個動作,這和反射動作是一樣的,但之后卻不一樣了。這個動作之后的繼續和停止不再受這種外界刺激的控制,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常常都不再需要這種刺激就能發生或者即使有這種刺激也未必發生。如果說起初這還是一個反射動作的話,那么這種特性慢慢地消退,最后就成了一種純粹的本能。
這兩種自發的動作(不論以后本能會因為意志的介入而變得多么復雜,但在生命早期它只是自發的動作)雖然不是有意的,但都是“有目標”的,也就是說,它們是由祖先智慧或者自然選擇而來直接適應某種目的的動作。但是,在我們的寶寶身上還有一類比這兩種更加引人注目的動作,而且顯然不具有目的性。從她出生的第一天起,她就能做一些小小的但卻是持續的動作,她的腿開始挺直、眼睛和頭都可以稍微轉動。有的時候,這些特點會因為模糊而無意義的表情而走樣。大多數觀察者都在報告中提及了這種動作,一些新手說嬰兒“用手在他的臉上摸索”,或者“試圖把手放到頭上”。任何一位母親都會認為寶寶這么做是無意識的,因而只是旁觀,直到寶寶數周后真的開始這么嘗試著去轉動頭部、把手放到嘴里、踢腳。這些動作方式上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
一位英國心理學家對這樣的行為作出了一個離奇的解釋。他認為它們與那些兩棲類動物的動作非常相似,在所有的兩棲類動物身上都可以看到這些動作的原型。簡而言之,它們是早于類猿階段、哺乳動物階段很久的一個時期殘留下來的,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還沒有完全放棄水里的生活。
現在,盡管生物學家相信,只要我們的世系追溯到足夠久遠的時候,一定能追溯到水生生命中去,但人類的嬰兒在出生之前早已經過了兩棲階段,他們最為頻繁的動作居然是那么古老的時代的遺留,這是不太可能的。普萊爾的解釋也許是正確的:即,這些動作只是由于神經中樞的快速發育造成的——神經中樞的快速發育致使多余的神經力量擴散到肌肉,導致其偶然地收縮。由于神經沖動傾向于沿著之前已經過的路徑而不是新路徑傳輸,所以肌肉就被牽引著往它們在嬰兒出生之前的位置拉伸,因此,這些偶然的動作也有一定的規律性。這樣,嬰兒的手就常常傾向于抱住頭部,這個事實后來被證明對發育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
普萊爾把這些無目的的動作稱為“沖動性”動作,而我則按照白恩和摩爾女士的叫法稱之為“自發性的”動作。
除了這三類動作以外再無其他類型,因此,所有的動作都不曾顯示意志的存在。母親們通常認為哭是一種愿望、意志或者某種理解的表達。但是,普萊爾告訴我們,那些無腦兒生下來也是這樣哭的。
母親們不喜歡新生的寶寶起初是一個機器人的說法,如果這么說意味著寶寶只是一臺機器而已,那么她們的反對是完全有道理的。新生的寶寶幾乎沒有思想、愿望或意志,就這一點而言,他們的確是機器人,但他是一個活生生有意識的機器人,這就使整個事情完全不同了。如果一位心理學家說在嬰兒們的無助狀態中隱藏有任何思想和意志的萌芽,他一定是夠大膽的了。當然,他們是具有發展的能力的。與養育傳統中所認為的一個聰明、能思考、有意志的嬰兒相比,一個具備這樣一種能力的機器人是一個更加奇妙的生物。
如果母親們能思考一下寶寶們經過了十二個月的進步到一歲時大腦的發育情況,她們就會發現,她們對于智力發育的起點估計得過高了。而且,她們錯過了靈魂從一個無形的萌芽開始的快速而可愛的演變過程,這是一場動人心魄的精彩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