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護理有什麼注意事項

養生之道網導讀:

新生兒護理有什麼注意事項?“新生兒期”主要是指胎兒從母親子宮內挽出到外界生活的適應期, 新生兒護理有什麼注意事項?我們一起來學習!

新生兒由於剛剛出生, 照顧新生兒的時候, 家長就要顯得格外小心了, 而對於護理新生兒應掌握的方法, 也是家長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需要掌握的事情哦, 那麼, 新生兒如何護理呢?新生兒的護理需要注意什麼呢?一起來看看新生兒護理知識吧!

一、新生兒五官如何護理

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新生兒的一些護理方法, 避免造成身體受到感染,

Advertisiment
要注意孩子的耳朵護理, 鼻子護理, 這樣對調節身體才有效, 同時, 也要注意用潔淨的毛巾給孩子擦臉, 以免造成細菌感染, 那麼, 新生兒五官如何進行護理?

1、新生兒眼睛的護理

新生兒出生後, 醫生會向他的眼睛滴入特殊的眼藥水, 以免發生感染。 有時這種眼藥水會有輕微的刺激, 但是在3天之內就會自行消失。 有時新生兒的眼瞼會因為分娩時作用在面部的壓力而有一些浮腫。

在家為新生兒洗澡時一定要注意保持新生兒眼睛的清潔。 用一塊乾淨的面巾從靠近鼻子的內眼角向外眼角擦拭。 如果新生兒的眼睛持續流淚, 那麼有可能是因為他的淚腺被堵住了。 這種狀況很普遍, 並且在新生兒12個月時會不治而愈。

Advertisiment
有時新生兒的眼睛會有大量的黃色分泌物, 但只要新生兒的眼球結膜還是白色的就不用擔心。

如果見到這種分泌物, 記住要用蘸了溫水的乾淨面巾紙從靠近鼻子的內眼角向外眼角擦拭, 每天3次。 在為新生兒清潔眼睛的前後, 父母要將手洗乾淨, 防止新生兒的眼睛受到細菌感染。 如果新生兒的眼球結膜發紅或者有大量的分泌物, 懷疑有感染的時候, 父母應儘快和醫生取得聯繫。

2、新生兒耳朵的護理

使用質地柔軟的小毛巾對耳廓的外側及內面進行擦拭。 如果新生兒因漾奶致使耳部被污染時, 父母要及時用棉球蘸適量溫開水將其擦乾淨。 千萬不要輕易對新生兒的耳垢進行清理, 以免傷到新生兒, 而耳垢大多會自然排出耳外。

Advertisiment

3、新生兒鼻子的護理

新生兒只能使用鼻子進行呼吸, 如果鼻子被堵住就會阻礙呼吸, 嚴重的可能造成呼吸困難。 所以, 父母要經常注意觀察新生兒的鼻孔, 及時為他清理鼻垢和鼻涕, 清理時要用手將孩子的頭部固定好, 用棉簽在鼻腔裡輕輕轉動以清除汙物, 但是不要伸入過深。 遇到固結的鼻垢和鼻涕, 不可硬撥、硬扯, 而應設法軟化後取出, 在操作過程中切不可碰傷孩子的鼻腔黏膜。

二、新生兒冬季護理關鍵要點

1、冬天是呼吸道感染等各種疾病的多發時期, 母乳中含有的抗體能幫助嬰兒減少生病的可能。 有條件的媽媽, 一定要堅持給寶寶哺喂母乳。

2、溫度室內溫度應該保持在25℃左右為宜。 如果溫度過高,

Advertisiment
可能導致新生兒體溫升高, 出現發燒現象, 此時應及時給嬰兒補充水分。

3、洗澡洗澡時, 適當升高室內溫度, 動作要快, 時間要短, 水要準備多些, 水溫在40℃上下, 爭取10分鐘以內洗完, 為寶寶迅速擦乾、迅速穿衣。

4、皮膚新生兒皮膚嬌嫩, 尤其皺褶部位容易出現糜爛、炎症, 所以不能馬虎。 就算不能洗澡, 也應該給嬰兒分上半身、下半身地擦身;特別是用尿不濕的嬰兒, 要及時洗屁股。

5、如果室溫達不到20℃, 可能會使新生兒出現鼻子發堵現象。 室溫過低對新生兒的健康是不利的, 此時應該設法使室內溫度升高, 並把暖水袋放在寶寶的棉被(或睡袋)外面, 不要緊挨著寶寶, 讓小環境暖和起來就可以了。

希望大家有所認識, 平時要注意孩子的變化,

Advertisiment
到了冬季以後, 要注意通風換氣, 孩子的皮膚比較嬌嫩, 若是不注意皮膚的護理, 容易造成細菌感染, 平時應該注意孩子的穿著, 要注意避免造成皮膚乾燥, 影響生活健康。

三、新生兒發燒如何護理

1、寶寶發燒為何會反復

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遭遇, 白天剛帶寶寶去過醫院,把溫度降了下來,可一到晚上寶寶再次發燒,一家人又手忙腳亂地把寶寶送到醫院。明明吃了退燒藥,體溫為何仍會反彈?寶寶發燒是因為體內感染了細菌、病毒,出現了炎症。就算寶寶吃了抗生素或抗病毒的藥物,但炎症並不可能立即消失,退燒藥也只是暫時將溫度降下來,當藥效一過體溫會再次上升。其實這種上升並非壞事,在此提醒家長,不要把“發燒”當成敵人,發燒並不是病,只是一種症狀。發燒時寶寶體內白細胞殺傷力會提高,而細菌和病毒的活力則相應下降,有利於寶寶的康復。

2、寶寶燒到多少攝氏度才需要吃退燒藥

在一些媽媽論壇上,經常能看到有媽媽很抓狂地問,“我家寶寶發燒了,37.8攝氏度,吃什麼退燒藥好?”其實不是一發燒就需要立即吃退燒藥的。如果寶寶只是普通的感冒發燒,如果體溫沒有超過38.5攝氏度,首先考慮物理降溫。比如可以給寶寶洗個溫水澡,或用酒精擦拭腋窩、手心、腳心、大腿根處,都可以幫助寶寶降溫。貼個退熱貼,雖然不能幫助寶寶降溫,但可以使寶寶感到更舒服。多給寶寶喝水,讓他或她多出汗和排尿,也可以起到降溫的作用。當體溫超過38.5攝氏度時,再考慮使用退燒藥。

3、退燒要退到36.5℃才最好嗎

許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經歷,給寶寶吃了退燒藥後,一個小時後再量寶寶的體溫,仍在37攝氏度甚至38攝氏度以上。有些媽媽會產生疑問,沒有降到正常體溫,是否說明退燒不徹底,仍需再採取措施。專家解釋,寶寶退燒,不一定要退至正常體溫,退至38攝氏度其實是最理想的。因為在38攝氏度時,機體的抗病能力最強,可以調動自己的免疫力殺死入侵體內的細菌、病毒,而且這個溫度又不會太高,讓孩子感覺難受。

4、有時吃了退燒藥為何降溫效果不好

有的媽媽看到寶寶發燒,給寶寶吃了退燒藥,可是體溫並沒有很明顯的變化。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多種。比如有時退燒藥打開的時間過久,雖然沒有到保質期,但藥效已經受到影響。另外,幾乎所有的退燒藥都是通過讓寶寶出汗來達到降溫的效果。所以說,在給寶寶吃退燒藥的時候,也要讓他多喝水,退燒效果才好。如果寶寶不想喝白開水,喝湯、喝飲料均可,都可以達到補充水分的效果。

5、打針退燒是否效果更好

在兒科門診中,經常也可遇到有家長要求醫生開退燒針,他們會認為打上一針會好得更快,其實這並非是明智的選擇。據瞭解,目前國內臨床中仍在使用的退燒針。不過這些藥在部分發達國家已經禁止使用了,原因在於它們的退燒效果並不好過口服藥,但副作用較大。據專家透露,醫院兒科目前已較少在臨床上使用這類藥物,除非病人症狀緊急或家長要求。

6、哪種情況再帶寶寶去醫院

對於大多數家庭,當寶寶人生第一次發燒時,都要被家長帶著跑三次醫院,即使是醫生家庭也不能倖免。寶寶發燒會反復是正常的,體溫再次上升並不是再跑到醫院的指征。和體溫相比,家長更需要關注的是寶寶的精神狀態,具體來說就是吃、睡、玩。如果寶寶不能進食、不能喝水,可以到醫院進行補液;如果寶寶睡覺時煩躁不安,或總是昏昏沉沉,很疲倦的樣子,需要及時就醫;小孩子是不會裝病的,他平時非常愛玩的 遊戲 或玩具突然不感興趣、無動於衷了,也提示寶寶的精神狀態不佳,需要請醫生再次診斷。此外,小孩的出疹性疾病較多,如果發現有新出現的皮疹也要及時就醫。

7、體溫越高抽搐的概率越大嗎

當寶寶的體溫超過40攝氏度,很多家長會擔心寶寶會出現抽搐,留下嚴重的後遺症。醫生解釋,5歲以下小兒高熱時,抽搐的發生率有5%,就是說100個孩子中可能有5個孩子會出現抽搐。但並不是體溫越高,抽搐的概率越大。是否抽搐更多的是與寶寶本身的體質有關,如果家族中有癲癇病人,或者寶寶的爸爸媽媽幼時容易高熱抽搐,那寶寶發生抽搐的概率就會比別人大。家長在護理時要格外關注。

四、新生兒肚臍如何護理

資料顯示,超過30%以上的新生嬰兒,在臍帶癒合的過程中出現過炎症,可見,出生後第一次“小傷口”的癒合也成為了新手爸媽的棘手事呢!

1、清理肚臍

每天在寶寶洗澡的同時也要清理寶寶的肚臍,有些媽媽擔心寶寶的肚臍傷口沒有長好,不敢清洗,這是不對的。

清洗後,以棉花棒沾95%的酒精於肚臍處擦拭,由臍帶根部(或凹處)開始向外擦至皮膚後停止;並可于每次更換尿布時,檢查臍部是否乾燥,若臍部潮濕,則重覆以上的動作(以95%的酒精再次擦拭)。

2、防止尿液污染肚臍

第一,尿布不宜過長,避免尿濕後污染傷口。第二,最好選擇可以留出臍部空間的尿不濕,為了防止尿液污染臍部,做好隔離措施。第三,及時觀察寶寶的排便情況,尿布勤更換。

3、保持乾燥

臍帶周圍的乾燥清潔是幫助痊癒的重中之重,一旦臍部潮濕,很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甚至引發臍炎。因此,在護理過程中,保持乾燥是護理的首要原則。

4、讓肚臍通風

在保持乾燥的同時,還要注意肚臍的通風,不要蓋得過厚,防止產生水氣;一旦發現肚臍有潮濕狀況,應立即用棉布輕輕吸幹。還應選擇質地柔軟、透氣的衣褲減少局部摩擦。

5、擦爽身粉

千萬不要把爽身粉撒在肚臍周圍,不利於臍部的正常呼吸,不利於肚臍乾燥,而且有感染的危險。

6、塗抹護膚品

絕對不能用面霜、乳液及油類塗抹臍帶根部,以免臍帶不易乾燥甚至導致感染。

7、用紫藥水

千萬不要用紫藥水,有的新生兒肚臍很長時間不脫落,或脫落後壞膿的,有些爺爺奶奶為了乾燥臍帶就要給寶寶用紫藥水擦拭,這個方法以前的時候經常使用,但現在醫學上不提倡這個方法,因為紫藥水的乾燥效果僅限於表面,而酒精的乾燥效果是從裡到外的乾燥。

五、關於臍帶常見的問題如下

1、新生兒的臍帶一般過了多久才脫落

一般情況下,嬰兒出生後臍帶在24—48小時裡就自然乾癟,3—4天就掉了,並且會在10天到半個月裡癒合。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不同的新生兒有差異,臍帶殘留也有長、短、粗、細之分,只要寶寶的臍部保持乾燥,粑粑麻麻就不要著急,可耐心等待寶寶的臍帶自行脫落。

2、如何可以讓新生兒臍帶加速脫落呢

假如新生兒的臍帶2周後仍未脫落,要仔細觀察臍帶的情況,只要沒有感染跡象,如沒有紅腫或化膿,沒有大量液體從臍窩中滲出,就不用擔心。另外,可以用酒精給寶寶擦臍窩護理,使臍帶殘端保持乾燥,加速臍帶殘端脫落和肚臍癒合。

3、新生兒肚臍異常,周圍發紅怎麼辦

一般情況下,在臍帶殘端脫落護理的過程中,肚臍周圍常常會出現輕微的發紅,這是臍帶殘端脫落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用擔心。如果肚臍和周圍皮膚變得很紅,而且用手摸起來感覺皮膚發熱,那很可能是肚臍出現了感染,就得立即去醫院了。

4、新生兒的臍帶流出淡黃色液體正常嗎

一般情況下,癒合中的臍帶殘端經常會滲出清亮的或淡黃色黏稠的液體,這是癒合中的臍帶殘端滲出的液體,屬於正常現象,用75%的酒精輕輕擦乾淨,保持臍帶部位乾燥即可。如果流出的液體呈膿液或者有惡臭氣味,說明臍帶可能受感染,應立即到醫院治療。此外,當給新生男寶包尿布時,應將陰☆禁☆莖朝下,以防解尿時臍帶碰到尿液,造成臍帶發炎。

5、每次消毒臍帶的時候寶寶都大哭,要怎麼辦

一般寶寶會在消毒的時候哭鬧,因為藥水是冷的,爸爸媽媽不要因為心疼寶寶而給消毒打折扣。一旦消毒不好,臍帶出現化膿等情況,可能要住院什麼的,到時候寶寶會吃更多的苦。可以在住院期間多觀察護士如何給寶寶消毒臍帶。

六、新生兒打嗝如何護理

1、新生兒拍嗝的正確方法

媽媽五根手指頭併攏靠緊,手心彎曲成接水狀,拍在寶寶背上時不要漏氣;另外,拍的力量也應該能引起振動,但又不讓寶寶感覺到疼痛的程度為主。

每一餐可分2~3次來拍打嗝,不要等寶寶全部喝完才拍。遇到容易脹氣、溢奶、吐奶或寶寶很餓的時候,在開始餵食之後不久就要先幫他拍打嗝,這樣可有效避免脹氣或吐奶。

2、側睡少吐奶,保護小耳朵

專家表示:“不建議整天抱著寶寶睡。”寶寶睡著後,往小床上放的時候動作要緩慢一點,最好是採用側睡的方法,這樣可以減少吐奶的機會。一般來說,寶寶可以保持這樣的側睡姿勢2~3個小時。如果家長擔心寶寶的頭型和壓迫內臟的問題,可以在1小時後,給寶寶換個睡姿。

另外,還應該備一塊小毛巾,疊成三角形,從孩子一側耳邊搭到另一側,這樣就算寶寶溢奶,也不會弄髒枕頭或流到耳朵。保持寶寶耳朵的清潔很重要,因為寶寶耳蝸淺,比成人更容易患中耳炎。

3、每天一次游泳,消化功能好

對於運動功能不發達的嬰兒來說,能夠堅持游泳是很有益處。

嬰兒在水中可進行全身運動,水對於寶寶的身體還有溫柔的按摩和撫觸作用;此外,游泳對寶寶的消化能力發展也很有幫助,可減少溢奶情況的發生。所以專家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各位媽媽應多給寶寶游游泳。

七、新生兒痤瘡如何護理

新生兒痤瘡的發生主要是寶寶在出生前從母體獲得了過多的雄性激素,出生後會促使皮脂腺分泌旺盛。寶寶的面部皮脂腺發達,分泌過多的皮脂會淤積在毛囊內,致使皮膚形成粉刺樣毛囊性丘疹,表現出來就像“青春痘”一樣,那麼,新生兒痤瘡為什麼會出現呢?

1、新生兒痤瘡出現的原因

嬰兒痤瘡的發病原因還是很模糊的,不能徹底的被發現,可能是因為寶寶在出生之時,雄激素過多導致的,也可能跟遺傳有一定的關係,這種疾病,會發生在3個月~2周歲的孩子身體上,而且男孩的發病率明顯的高於女孩,在最初期為黑頭粉刺,但也有少數的孩子會出現膿包現象。

嬰兒出現此病的部位一般是在兩頰,有的會出現在額頭上,若是粉刺消失的會快些,一般也就是幾周,但是丘疹和膿包卻需要半年以上會痊癒,很多的孩子會留下瘢痕,至少要持續一年才會消退,而且到了青春期,疾病又會出現。

因為孩子的皮膚很嫩,要是護理不到位,會導致孩子出現瘢痕現象,有很多的新生兒是不需要治療的,在症狀較輕時,家長不要隨便給孩子塗抹藥物,這樣只會導致感染,避免造成臉上出現小坑,導致孩子的形象受到影響,需要在醫生的建議下治療。

2、新生兒痤瘡的診斷方法

發生在3個月以內者,幾乎均為男嬰。發生在3個月~2周歲,男嬰略多於女嬰。皮損開始為散在性黑頭粉刺,少數可發生丘疹和膿皰,偶有結節或囊腫。多發生於兩頰,亦可累及額部及頦部。粉刺可在數周內消退,丘疹和膿皰可於6個月內痊癒,愈後可留凹陷性瘢痕。少數可持續1年以上消退,並在青春期容易發病。

八、護理新生兒痤瘡,家長要注意以下事項

1、用溫水給寶寶洗臉,洗臉毛巾要柔軟,不要過度用力,輕輕搓洗後沖淨,用潔淨柔軟幹毛巾吸幹臉上的水,以免造成寶寶皮膚損傷。

2、爸媽發現孩子面部長有青春痘時千萬不可用手去擠捏。可外用硫磺製劑,以促使皮脂分泌暢通。出現炎性膿瘡時,點搽氯潔黴素痤瘡水液,可減少脂酸形成,消除炎症。如果感染嚴重,應在皮膚科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抗生素類藥物治療。

3、給寶寶多喝白開水,不喂糖水或其他飲料,注意孩子大便通暢,防止便秘。

4、少吃糖果及甜食,不吃高脂肪及辛辣食物,多吃些新鮮蔬菜及水果,這樣有利於乳汁的潔淨,孩子吃了這樣的乳汁,有利康復。

九、你知道怎樣護理新生兒嗎

你知道怎麼護理新生兒嗎? 迎接新生命,除了要為即將到來的寶寶準備衣、食、住、行等用品外,父母雙方也要在寶寶來臨前學會照護寶寶的種種方法,以免寶寶出生後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哺喂母奶或配方奶小叮嚀新生兒在餵食完後,拍打嗝的動作相當重要,可以有效地降低新生寶寶吐奶與溢奶的發生率。“吸吮”是寶寶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通過吸吮,寶寶即可獲取成長所需的營養。

無論是哺喂母乳或是配方奶的新手父母,都應該有基本的哺喂觀念,才能讓你的寶貝吃得順利又健康。

1、以舒適的姿勢坐在床上,或找一個有椅背及扶手的椅子靠著椅背坐下。

2、以舒適的姿勢斜倚床上,腿部及背部墊枕頭,使寶寶的頭部躺在手臂上。

3、此姿勢適用于雙胞胎、嬰兒含乳有問題、乳腺管阻塞或是剖宮產的媽媽。媽媽的手臂環繞在寶寶身體的下方,用手掌及腕部拖住寶寶身體的下方,用另一隻手掌及腕部拖住嬰兒頭部,以整雙手臂支撐嬰兒的身體。

4、媽媽側臥,與寶寶面對面,媽媽的腹部接觸寶寶的腹部,寶寶頭部靠近媽媽的乳☆禁☆房。

十、沖泡配方奶在餵食寶寶配方奶時,建議新手父母遵循以下5步驟

1、準備器具消毒器及有蓋的大鍋、奶瓶、奶嘴、奶蓋,宜準備6~8支奶瓶、洗奶瓶用毛刷(1支)、鑷子(夾奶瓶、奶嘴用)。

2、消毒方法先用肥皂清洗雙手,用乾淨的消毒鍋加8分滿的水,準備加熱。耐熱的玻璃奶瓶、鑷子等器具于冷水時放入鍋內煮10分鐘,再將較不耐熱的器具包括奶嘴、奶蓋、奶圈等用紗布包著一起放入煮5~10分鐘。再將消毒好的奶瓶放置於乾淨的地方晾乾,以備使用。

3、溫開水沖泡奶粉在奶瓶裡倒入需要的溫開水(煮沸過的熱開水冷卻至40 左右)。不要用滾燙開水沖泡奶粉,易結成凝塊,引起寶寶消化不良。

4、溶入奶粉用湯匙舀起奶粉,舀起的奶粉需松松的,不可緊壓,再用“D形罐口”刮平,對準奶瓶口倒入。

5、套上奶嘴並檢查溫度及流速手不要碰到奶嘴,把它裝上去並試試牛奶滴出的情形。在手內側滴一滴,確定適當的溫度。

十一、新生兒睡覺事件

睡覺1個月大以內的新生兒,平均每天有15~20小時的睡眠時間,是成年人的2倍多。寶寶的睡眠週期迴圈相當頻繁,約每2個小時會有短暫的清醒,一個晚上約有7、8個週期,淺睡和深睡交替進行。

1、肚子餓新生兒的胃部容量較小,進食變得較為頻繁,有些新生兒在半夜還需要再喂一次奶,當爸媽忘了餵食自然會哭鬧不止。

2、尿布濕了新生兒每天大概需要換掉10片尿片,半夜寶寶哭鬧不安,可能就是尿布濕了。尿液跟糞便中含有尿素和尿酸等刺激性物質,容易使寶寶的小屁屁不舒服,換尿片不僅可以預防尿布疹,也可以減少寶寶半夜哭鬧。

3、脹氣奶嘴孔的大小不同、母親餵奶的技巧不好、拍氣的方式不對等都會令寶寶出現一陣哭鬧一陣停止哭泣的脹氣症狀。這時,父母親可以用手掌按摩小寶寶的腹部,來舒解寶寶因脹氣帶來的不適,若情況仍無法改善,則需要到醫院請醫生開藥消除脹氣。

4、皮膚癢、痛注意寶寶是否有被刺傷、被蚊蟲叮咬等未被注意到的傷口,甚至連嚴重紅腫的尿布疹及異位元性皮膚炎,都會使寶寶突然造成身體上的不適而影響睡眠,這時,爸媽們最好詳細檢查寶寶的身體狀況,瞭解使寶寶不適的原因。

5、白天睡太飽很多寶寶白天睡得十分香甜,半夜無法入眠。所以白天儘量不要讓寶寶睡太久,以免晚上哭鬧不休。

6、需要安全感寶寶太冷或太熱、奶嘴掉了、心愛的玩具沒在手邊或心理上感覺需要爸媽的關愛時,都會以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寶寶的睡眠環境溫度要適當,不要蓋過量的被子,爸媽們適時地給予寶寶擁抱與安撫,讓寶寶更有安全感,自然會減少哭鬧。

7、維持睡眠環境安寧父母的脾氣與生活習慣、家庭氣氛、居家環境都會影響寶寶的睡眠,儘量維持一個安靜、祥和的氛圍,讓寶寶帶著好心情入睡。

新生兒護理知識

1、居室環境

新生兒對外界溫差的變化有些不適應,適宜的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5℃~28℃,盛夏要適當降溫,而冬天則需要保暖,但均應注意通風時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

而室內的光線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長認為新生兒感光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歡掛上厚重的窗簾,其實這是不宜的,應讓寶寶在自然的室內光線裡學會適應,而避免陽光直射眼部。

2、衣服和尿布

新生兒的內衣(包括尿布)應以柔軟且易於吸水的棉織品為主,最好不要用化纖或印染織品;衣服的顏色宜淺淡,便於發現汙物,並防止染料對新生兒皮膚的刺激;衣服儘量寬鬆,不妨礙肢體活動且易穿易脫;由於新生兒頭部散熱較大,氣候寒冷或室溫較低時應該戴小帽子,同樣要柔軟舒適。

尿布用柔軟吸水性好的棉織品,做到勤洗勤換,通常白天要換4次以上,晚上應換2次以上,每次更換時均應清洗小屁股,並外塗適量護膚油劑;尿不濕則選擇品質較好且透氣性能好的,在家裡時儘量用尿片,出門或睡覺時則用“尿不濕;注意尿片或尿不濕包裹不宜太緊,以便四肢自由伸展。

3、皮膚護理

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在臍帶未脫落前,儘量不用盆浴,而採用乾洗法為新生兒擦身。臍帶脫落後,則可給予盆浴,宜用無刺激性的嬰兒專用香皂,浴後要用幹軟的毛巾將身上的水吸於,並可在皮膚皺褶處塗少許香粉。每次換尿布後一定要用溫熱毛巾將臀部擦乾淨,有時因尿液刺激使臀部皮膚發紅,這時可塗少許無菌植物油。寒冷季節臀紅明顯時,還可用電吹風在紅臀局部吹烤,每日3~4次,每次5~10分鐘(電吹風不可離皮膚太近,以防燙傷)。

4、哺乳和餵養

新生兒餵養是門很大的學問。專家的觀點是出生後母乳餵養越早越好,一般為出生後半小時左右。如果媽媽暫時沒有分泌乳汁,也要儘量讓新生兒吮吸乳☆禁☆頭,以促進乳汁分泌,並增進母嬰的感情利於母體因分娩造成的產後傷口的癒合。

母乳餵養時應採取”豎抱位“即頭部略抬起,這是最理想、最符合自然規律的餵奶方式。在這種姿勢下新生兒和父母親相對而視,還可增加相互間的親密感;母乳餵奶前應先洗手並將乳☆禁☆頭清洗乾淨,母親如有呼吸道疾病餵養時應戴口罩,如乳☆禁☆房上皮膚有破裂或炎症,應諮詢醫生後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繼續哺乳。

哺乳的時候最好是一邊乳☆禁☆房吸空喂飽後下一次再換另一邊乳☆禁☆房,以防殘奶淤積在乳☆禁☆房內,如一邊乳☆禁☆房一次喂飽後仍有多餘的乳汁,則最好將其擠掉,以促進乳☆禁☆房的正常泌乳並避免乳汁淤積或繼發感染。

人工餵養儘量不要直接喂服新鮮奶,因為其中所含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不適合新生兒;混合餵養(母乳餵養和代乳品餵養相結合)時,應先以母乳餵養為主。

人工餵養時奶嘴洞大小應適中並注意溫度,奶嘴餵奶時儘量不要讓寶寶吸進空氣,以免吐奶,而喂完之後可輕拍寶寶背部,以免積氣。此外要對奶瓶、奶嘴嚴格煮沸消毒。

餵養不需太講究定時,一般情況下3小時左右喂一次,每次以吃飽吃好為原則:即寶寶吃奶後不哭不吵,且體重正常增長。

5、預防感染

護理新生兒時,要注意衛生,在每次護理前均應洗手,以防手上沾汙的細菌帶到新生兒細嫩的皮膚上面發生感染,如護理人員患有傳染性疾病或帶菌者則不能接觸新生兒,以防新生兒受染。如新生兒發生傳染病時,必須嚴格隔離治療,接觸者隔離觀察。產母休息室在哺乳時間應禁止探視,以減少新生兒受感染的機會。

白天剛帶寶寶去過醫院,把溫度降了下來,可一到晚上寶寶再次發燒,一家人又手忙腳亂地把寶寶送到醫院。明明吃了退燒藥,體溫為何仍會反彈?寶寶發燒是因為體內感染了細菌、病毒,出現了炎症。就算寶寶吃了抗生素或抗病毒的藥物,但炎症並不可能立即消失,退燒藥也只是暫時將溫度降下來,當藥效一過體溫會再次上升。其實這種上升並非壞事,在此提醒家長,不要把“發燒”當成敵人,發燒並不是病,只是一種症狀。發燒時寶寶體內白細胞殺傷力會提高,而細菌和病毒的活力則相應下降,有利於寶寶的康復。

2、寶寶燒到多少攝氏度才需要吃退燒藥

在一些媽媽論壇上,經常能看到有媽媽很抓狂地問,“我家寶寶發燒了,37.8攝氏度,吃什麼退燒藥好?”其實不是一發燒就需要立即吃退燒藥的。如果寶寶只是普通的感冒發燒,如果體溫沒有超過38.5攝氏度,首先考慮物理降溫。比如可以給寶寶洗個溫水澡,或用酒精擦拭腋窩、手心、腳心、大腿根處,都可以幫助寶寶降溫。貼個退熱貼,雖然不能幫助寶寶降溫,但可以使寶寶感到更舒服。多給寶寶喝水,讓他或她多出汗和排尿,也可以起到降溫的作用。當體溫超過38.5攝氏度時,再考慮使用退燒藥。

3、退燒要退到36.5℃才最好嗎

許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經歷,給寶寶吃了退燒藥後,一個小時後再量寶寶的體溫,仍在37攝氏度甚至38攝氏度以上。有些媽媽會產生疑問,沒有降到正常體溫,是否說明退燒不徹底,仍需再採取措施。專家解釋,寶寶退燒,不一定要退至正常體溫,退至38攝氏度其實是最理想的。因為在38攝氏度時,機體的抗病能力最強,可以調動自己的免疫力殺死入侵體內的細菌、病毒,而且這個溫度又不會太高,讓孩子感覺難受。

4、有時吃了退燒藥為何降溫效果不好

有的媽媽看到寶寶發燒,給寶寶吃了退燒藥,可是體溫並沒有很明顯的變化。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多種。比如有時退燒藥打開的時間過久,雖然沒有到保質期,但藥效已經受到影響。另外,幾乎所有的退燒藥都是通過讓寶寶出汗來達到降溫的效果。所以說,在給寶寶吃退燒藥的時候,也要讓他多喝水,退燒效果才好。如果寶寶不想喝白開水,喝湯、喝飲料均可,都可以達到補充水分的效果。

5、打針退燒是否效果更好

在兒科門診中,經常也可遇到有家長要求醫生開退燒針,他們會認為打上一針會好得更快,其實這並非是明智的選擇。據瞭解,目前國內臨床中仍在使用的退燒針。不過這些藥在部分發達國家已經禁止使用了,原因在於它們的退燒效果並不好過口服藥,但副作用較大。據專家透露,醫院兒科目前已較少在臨床上使用這類藥物,除非病人症狀緊急或家長要求。

6、哪種情況再帶寶寶去醫院

對於大多數家庭,當寶寶人生第一次發燒時,都要被家長帶著跑三次醫院,即使是醫生家庭也不能倖免。寶寶發燒會反復是正常的,體溫再次上升並不是再跑到醫院的指征。和體溫相比,家長更需要關注的是寶寶的精神狀態,具體來說就是吃、睡、玩。如果寶寶不能進食、不能喝水,可以到醫院進行補液;如果寶寶睡覺時煩躁不安,或總是昏昏沉沉,很疲倦的樣子,需要及時就醫;小孩子是不會裝病的,他平時非常愛玩的 遊戲 或玩具突然不感興趣、無動於衷了,也提示寶寶的精神狀態不佳,需要請醫生再次診斷。此外,小孩的出疹性疾病較多,如果發現有新出現的皮疹也要及時就醫。

7、體溫越高抽搐的概率越大嗎

當寶寶的體溫超過40攝氏度,很多家長會擔心寶寶會出現抽搐,留下嚴重的後遺症。醫生解釋,5歲以下小兒高熱時,抽搐的發生率有5%,就是說100個孩子中可能有5個孩子會出現抽搐。但並不是體溫越高,抽搐的概率越大。是否抽搐更多的是與寶寶本身的體質有關,如果家族中有癲癇病人,或者寶寶的爸爸媽媽幼時容易高熱抽搐,那寶寶發生抽搐的概率就會比別人大。家長在護理時要格外關注。

四、新生兒肚臍如何護理

資料顯示,超過30%以上的新生嬰兒,在臍帶癒合的過程中出現過炎症,可見,出生後第一次“小傷口”的癒合也成為了新手爸媽的棘手事呢!

1、清理肚臍

每天在寶寶洗澡的同時也要清理寶寶的肚臍,有些媽媽擔心寶寶的肚臍傷口沒有長好,不敢清洗,這是不對的。

清洗後,以棉花棒沾95%的酒精於肚臍處擦拭,由臍帶根部(或凹處)開始向外擦至皮膚後停止;並可于每次更換尿布時,檢查臍部是否乾燥,若臍部潮濕,則重覆以上的動作(以95%的酒精再次擦拭)。

2、防止尿液污染肚臍

第一,尿布不宜過長,避免尿濕後污染傷口。第二,最好選擇可以留出臍部空間的尿不濕,為了防止尿液污染臍部,做好隔離措施。第三,及時觀察寶寶的排便情況,尿布勤更換。

3、保持乾燥

臍帶周圍的乾燥清潔是幫助痊癒的重中之重,一旦臍部潮濕,很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甚至引發臍炎。因此,在護理過程中,保持乾燥是護理的首要原則。

4、讓肚臍通風

在保持乾燥的同時,還要注意肚臍的通風,不要蓋得過厚,防止產生水氣;一旦發現肚臍有潮濕狀況,應立即用棉布輕輕吸幹。還應選擇質地柔軟、透氣的衣褲減少局部摩擦。

5、擦爽身粉

千萬不要把爽身粉撒在肚臍周圍,不利於臍部的正常呼吸,不利於肚臍乾燥,而且有感染的危險。

6、塗抹護膚品

絕對不能用面霜、乳液及油類塗抹臍帶根部,以免臍帶不易乾燥甚至導致感染。

7、用紫藥水

千萬不要用紫藥水,有的新生兒肚臍很長時間不脫落,或脫落後壞膿的,有些爺爺奶奶為了乾燥臍帶就要給寶寶用紫藥水擦拭,這個方法以前的時候經常使用,但現在醫學上不提倡這個方法,因為紫藥水的乾燥效果僅限於表面,而酒精的乾燥效果是從裡到外的乾燥。

五、關於臍帶常見的問題如下

1、新生兒的臍帶一般過了多久才脫落

一般情況下,嬰兒出生後臍帶在24—48小時裡就自然乾癟,3—4天就掉了,並且會在10天到半個月裡癒合。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不同的新生兒有差異,臍帶殘留也有長、短、粗、細之分,只要寶寶的臍部保持乾燥,粑粑麻麻就不要著急,可耐心等待寶寶的臍帶自行脫落。

2、如何可以讓新生兒臍帶加速脫落呢

假如新生兒的臍帶2周後仍未脫落,要仔細觀察臍帶的情況,只要沒有感染跡象,如沒有紅腫或化膿,沒有大量液體從臍窩中滲出,就不用擔心。另外,可以用酒精給寶寶擦臍窩護理,使臍帶殘端保持乾燥,加速臍帶殘端脫落和肚臍癒合。

3、新生兒肚臍異常,周圍發紅怎麼辦

一般情況下,在臍帶殘端脫落護理的過程中,肚臍周圍常常會出現輕微的發紅,這是臍帶殘端脫落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用擔心。如果肚臍和周圍皮膚變得很紅,而且用手摸起來感覺皮膚發熱,那很可能是肚臍出現了感染,就得立即去醫院了。

4、新生兒的臍帶流出淡黃色液體正常嗎

一般情況下,癒合中的臍帶殘端經常會滲出清亮的或淡黃色黏稠的液體,這是癒合中的臍帶殘端滲出的液體,屬於正常現象,用75%的酒精輕輕擦乾淨,保持臍帶部位乾燥即可。如果流出的液體呈膿液或者有惡臭氣味,說明臍帶可能受感染,應立即到醫院治療。此外,當給新生男寶包尿布時,應將陰☆禁☆莖朝下,以防解尿時臍帶碰到尿液,造成臍帶發炎。

5、每次消毒臍帶的時候寶寶都大哭,要怎麼辦

一般寶寶會在消毒的時候哭鬧,因為藥水是冷的,爸爸媽媽不要因為心疼寶寶而給消毒打折扣。一旦消毒不好,臍帶出現化膿等情況,可能要住院什麼的,到時候寶寶會吃更多的苦。可以在住院期間多觀察護士如何給寶寶消毒臍帶。

六、新生兒打嗝如何護理

1、新生兒拍嗝的正確方法

媽媽五根手指頭併攏靠緊,手心彎曲成接水狀,拍在寶寶背上時不要漏氣;另外,拍的力量也應該能引起振動,但又不讓寶寶感覺到疼痛的程度為主。

每一餐可分2~3次來拍打嗝,不要等寶寶全部喝完才拍。遇到容易脹氣、溢奶、吐奶或寶寶很餓的時候,在開始餵食之後不久就要先幫他拍打嗝,這樣可有效避免脹氣或吐奶。

2、側睡少吐奶,保護小耳朵

專家表示:“不建議整天抱著寶寶睡。”寶寶睡著後,往小床上放的時候動作要緩慢一點,最好是採用側睡的方法,這樣可以減少吐奶的機會。一般來說,寶寶可以保持這樣的側睡姿勢2~3個小時。如果家長擔心寶寶的頭型和壓迫內臟的問題,可以在1小時後,給寶寶換個睡姿。

另外,還應該備一塊小毛巾,疊成三角形,從孩子一側耳邊搭到另一側,這樣就算寶寶溢奶,也不會弄髒枕頭或流到耳朵。保持寶寶耳朵的清潔很重要,因為寶寶耳蝸淺,比成人更容易患中耳炎。

3、每天一次游泳,消化功能好

對於運動功能不發達的嬰兒來說,能夠堅持游泳是很有益處。

嬰兒在水中可進行全身運動,水對於寶寶的身體還有溫柔的按摩和撫觸作用;此外,游泳對寶寶的消化能力發展也很有幫助,可減少溢奶情況的發生。所以專家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各位媽媽應多給寶寶游游泳。

七、新生兒痤瘡如何護理

新生兒痤瘡的發生主要是寶寶在出生前從母體獲得了過多的雄性激素,出生後會促使皮脂腺分泌旺盛。寶寶的面部皮脂腺發達,分泌過多的皮脂會淤積在毛囊內,致使皮膚形成粉刺樣毛囊性丘疹,表現出來就像“青春痘”一樣,那麼,新生兒痤瘡為什麼會出現呢?

1、新生兒痤瘡出現的原因

嬰兒痤瘡的發病原因還是很模糊的,不能徹底的被發現,可能是因為寶寶在出生之時,雄激素過多導致的,也可能跟遺傳有一定的關係,這種疾病,會發生在3個月~2周歲的孩子身體上,而且男孩的發病率明顯的高於女孩,在最初期為黑頭粉刺,但也有少數的孩子會出現膿包現象。

嬰兒出現此病的部位一般是在兩頰,有的會出現在額頭上,若是粉刺消失的會快些,一般也就是幾周,但是丘疹和膿包卻需要半年以上會痊癒,很多的孩子會留下瘢痕,至少要持續一年才會消退,而且到了青春期,疾病又會出現。

因為孩子的皮膚很嫩,要是護理不到位,會導致孩子出現瘢痕現象,有很多的新生兒是不需要治療的,在症狀較輕時,家長不要隨便給孩子塗抹藥物,這樣只會導致感染,避免造成臉上出現小坑,導致孩子的形象受到影響,需要在醫生的建議下治療。

2、新生兒痤瘡的診斷方法

發生在3個月以內者,幾乎均為男嬰。發生在3個月~2周歲,男嬰略多於女嬰。皮損開始為散在性黑頭粉刺,少數可發生丘疹和膿皰,偶有結節或囊腫。多發生於兩頰,亦可累及額部及頦部。粉刺可在數周內消退,丘疹和膿皰可於6個月內痊癒,愈後可留凹陷性瘢痕。少數可持續1年以上消退,並在青春期容易發病。

八、護理新生兒痤瘡,家長要注意以下事項

1、用溫水給寶寶洗臉,洗臉毛巾要柔軟,不要過度用力,輕輕搓洗後沖淨,用潔淨柔軟幹毛巾吸幹臉上的水,以免造成寶寶皮膚損傷。

2、爸媽發現孩子面部長有青春痘時千萬不可用手去擠捏。可外用硫磺製劑,以促使皮脂分泌暢通。出現炎性膿瘡時,點搽氯潔黴素痤瘡水液,可減少脂酸形成,消除炎症。如果感染嚴重,應在皮膚科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抗生素類藥物治療。

3、給寶寶多喝白開水,不喂糖水或其他飲料,注意孩子大便通暢,防止便秘。

4、少吃糖果及甜食,不吃高脂肪及辛辣食物,多吃些新鮮蔬菜及水果,這樣有利於乳汁的潔淨,孩子吃了這樣的乳汁,有利康復。

九、你知道怎樣護理新生兒嗎

你知道怎麼護理新生兒嗎? 迎接新生命,除了要為即將到來的寶寶準備衣、食、住、行等用品外,父母雙方也要在寶寶來臨前學會照護寶寶的種種方法,以免寶寶出生後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哺喂母奶或配方奶小叮嚀新生兒在餵食完後,拍打嗝的動作相當重要,可以有效地降低新生寶寶吐奶與溢奶的發生率。“吸吮”是寶寶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通過吸吮,寶寶即可獲取成長所需的營養。

無論是哺喂母乳或是配方奶的新手父母,都應該有基本的哺喂觀念,才能讓你的寶貝吃得順利又健康。

1、以舒適的姿勢坐在床上,或找一個有椅背及扶手的椅子靠著椅背坐下。

2、以舒適的姿勢斜倚床上,腿部及背部墊枕頭,使寶寶的頭部躺在手臂上。

3、此姿勢適用于雙胞胎、嬰兒含乳有問題、乳腺管阻塞或是剖宮產的媽媽。媽媽的手臂環繞在寶寶身體的下方,用手掌及腕部拖住寶寶身體的下方,用另一隻手掌及腕部拖住嬰兒頭部,以整雙手臂支撐嬰兒的身體。

4、媽媽側臥,與寶寶面對面,媽媽的腹部接觸寶寶的腹部,寶寶頭部靠近媽媽的乳☆禁☆房。

十、沖泡配方奶在餵食寶寶配方奶時,建議新手父母遵循以下5步驟

1、準備器具消毒器及有蓋的大鍋、奶瓶、奶嘴、奶蓋,宜準備6~8支奶瓶、洗奶瓶用毛刷(1支)、鑷子(夾奶瓶、奶嘴用)。

2、消毒方法先用肥皂清洗雙手,用乾淨的消毒鍋加8分滿的水,準備加熱。耐熱的玻璃奶瓶、鑷子等器具于冷水時放入鍋內煮10分鐘,再將較不耐熱的器具包括奶嘴、奶蓋、奶圈等用紗布包著一起放入煮5~10分鐘。再將消毒好的奶瓶放置於乾淨的地方晾乾,以備使用。

3、溫開水沖泡奶粉在奶瓶裡倒入需要的溫開水(煮沸過的熱開水冷卻至40 左右)。不要用滾燙開水沖泡奶粉,易結成凝塊,引起寶寶消化不良。

4、溶入奶粉用湯匙舀起奶粉,舀起的奶粉需松松的,不可緊壓,再用“D形罐口”刮平,對準奶瓶口倒入。

5、套上奶嘴並檢查溫度及流速手不要碰到奶嘴,把它裝上去並試試牛奶滴出的情形。在手內側滴一滴,確定適當的溫度。

十一、新生兒睡覺事件

睡覺1個月大以內的新生兒,平均每天有15~20小時的睡眠時間,是成年人的2倍多。寶寶的睡眠週期迴圈相當頻繁,約每2個小時會有短暫的清醒,一個晚上約有7、8個週期,淺睡和深睡交替進行。

1、肚子餓新生兒的胃部容量較小,進食變得較為頻繁,有些新生兒在半夜還需要再喂一次奶,當爸媽忘了餵食自然會哭鬧不止。

2、尿布濕了新生兒每天大概需要換掉10片尿片,半夜寶寶哭鬧不安,可能就是尿布濕了。尿液跟糞便中含有尿素和尿酸等刺激性物質,容易使寶寶的小屁屁不舒服,換尿片不僅可以預防尿布疹,也可以減少寶寶半夜哭鬧。

3、脹氣奶嘴孔的大小不同、母親餵奶的技巧不好、拍氣的方式不對等都會令寶寶出現一陣哭鬧一陣停止哭泣的脹氣症狀。這時,父母親可以用手掌按摩小寶寶的腹部,來舒解寶寶因脹氣帶來的不適,若情況仍無法改善,則需要到醫院請醫生開藥消除脹氣。

4、皮膚癢、痛注意寶寶是否有被刺傷、被蚊蟲叮咬等未被注意到的傷口,甚至連嚴重紅腫的尿布疹及異位元性皮膚炎,都會使寶寶突然造成身體上的不適而影響睡眠,這時,爸媽們最好詳細檢查寶寶的身體狀況,瞭解使寶寶不適的原因。

5、白天睡太飽很多寶寶白天睡得十分香甜,半夜無法入眠。所以白天儘量不要讓寶寶睡太久,以免晚上哭鬧不休。

6、需要安全感寶寶太冷或太熱、奶嘴掉了、心愛的玩具沒在手邊或心理上感覺需要爸媽的關愛時,都會以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寶寶的睡眠環境溫度要適當,不要蓋過量的被子,爸媽們適時地給予寶寶擁抱與安撫,讓寶寶更有安全感,自然會減少哭鬧。

7、維持睡眠環境安寧父母的脾氣與生活習慣、家庭氣氛、居家環境都會影響寶寶的睡眠,儘量維持一個安靜、祥和的氛圍,讓寶寶帶著好心情入睡。

新生兒護理知識

1、居室環境

新生兒對外界溫差的變化有些不適應,適宜的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5℃~28℃,盛夏要適當降溫,而冬天則需要保暖,但均應注意通風時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

而室內的光線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長認為新生兒感光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歡掛上厚重的窗簾,其實這是不宜的,應讓寶寶在自然的室內光線裡學會適應,而避免陽光直射眼部。

2、衣服和尿布

新生兒的內衣(包括尿布)應以柔軟且易於吸水的棉織品為主,最好不要用化纖或印染織品;衣服的顏色宜淺淡,便於發現汙物,並防止染料對新生兒皮膚的刺激;衣服儘量寬鬆,不妨礙肢體活動且易穿易脫;由於新生兒頭部散熱較大,氣候寒冷或室溫較低時應該戴小帽子,同樣要柔軟舒適。

尿布用柔軟吸水性好的棉織品,做到勤洗勤換,通常白天要換4次以上,晚上應換2次以上,每次更換時均應清洗小屁股,並外塗適量護膚油劑;尿不濕則選擇品質較好且透氣性能好的,在家裡時儘量用尿片,出門或睡覺時則用“尿不濕;注意尿片或尿不濕包裹不宜太緊,以便四肢自由伸展。

3、皮膚護理

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在臍帶未脫落前,儘量不用盆浴,而採用乾洗法為新生兒擦身。臍帶脫落後,則可給予盆浴,宜用無刺激性的嬰兒專用香皂,浴後要用幹軟的毛巾將身上的水吸於,並可在皮膚皺褶處塗少許香粉。每次換尿布後一定要用溫熱毛巾將臀部擦乾淨,有時因尿液刺激使臀部皮膚發紅,這時可塗少許無菌植物油。寒冷季節臀紅明顯時,還可用電吹風在紅臀局部吹烤,每日3~4次,每次5~10分鐘(電吹風不可離皮膚太近,以防燙傷)。

4、哺乳和餵養

新生兒餵養是門很大的學問。專家的觀點是出生後母乳餵養越早越好,一般為出生後半小時左右。如果媽媽暫時沒有分泌乳汁,也要儘量讓新生兒吮吸乳☆禁☆頭,以促進乳汁分泌,並增進母嬰的感情利於母體因分娩造成的產後傷口的癒合。

母乳餵養時應採取”豎抱位“即頭部略抬起,這是最理想、最符合自然規律的餵奶方式。在這種姿勢下新生兒和父母親相對而視,還可增加相互間的親密感;母乳餵奶前應先洗手並將乳☆禁☆頭清洗乾淨,母親如有呼吸道疾病餵養時應戴口罩,如乳☆禁☆房上皮膚有破裂或炎症,應諮詢醫生後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繼續哺乳。

哺乳的時候最好是一邊乳☆禁☆房吸空喂飽後下一次再換另一邊乳☆禁☆房,以防殘奶淤積在乳☆禁☆房內,如一邊乳☆禁☆房一次喂飽後仍有多餘的乳汁,則最好將其擠掉,以促進乳☆禁☆房的正常泌乳並避免乳汁淤積或繼發感染。

人工餵養儘量不要直接喂服新鮮奶,因為其中所含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不適合新生兒;混合餵養(母乳餵養和代乳品餵養相結合)時,應先以母乳餵養為主。

人工餵養時奶嘴洞大小應適中並注意溫度,奶嘴餵奶時儘量不要讓寶寶吸進空氣,以免吐奶,而喂完之後可輕拍寶寶背部,以免積氣。此外要對奶瓶、奶嘴嚴格煮沸消毒。

餵養不需太講究定時,一般情況下3小時左右喂一次,每次以吃飽吃好為原則:即寶寶吃奶後不哭不吵,且體重正常增長。

5、預防感染

護理新生兒時,要注意衛生,在每次護理前均應洗手,以防手上沾汙的細菌帶到新生兒細嫩的皮膚上面發生感染,如護理人員患有傳染性疾病或帶菌者則不能接觸新生兒,以防新生兒受染。如新生兒發生傳染病時,必須嚴格隔離治療,接觸者隔離觀察。產母休息室在哺乳時間應禁止探視,以減少新生兒受感染的機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