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 中醫又叫“雪口病”, 是一種叫白色念珠菌的黴菌感染, 新生寶寶很容易感染的一種口腔疾病。 其特點是在口腔頰粘膜、牙齦、舌面、上顎甚至咽部出現白色點狀的白膜, 看上去很象奶塊, 用紗布不易擦掉。 寶寶在吃奶時會感到疼痛, 並出現哭鬧不止。
病因
媽媽找原因
1.准媽媽產道有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通常寄生在人體的皮膚、腸道, 以及女性的陰☆禁☆道中, 如果准媽媽孕前有白色念珠菌陰☆禁☆道炎, 那麼就要及時治療。 有統計表明, 正常新生兒的鵝口瘡有99%是出生經過產道時, 接觸到媽媽陰☆禁☆道附近的念珠菌而造成的感染。
Advertisiment
2.新媽媽壓力過大。 當了新媽媽後, 總要擔心寶寶的照料、餵養等問題, 心理、生理上的壓力明顯增大, 再加上自己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好, 即使沒有出現生病的狀況, 過大的壓力同樣會導致新媽媽抵抗力下降, 念珠菌增多或感染幾率加大。
3.口服抗生素, 接受化學治療而導致的免疫力下降。
寶寶找原因
1.身體抵抗力還不夠強大。 新生寶寶的口腔黏膜嬌嫩, 抵抗力弱, 稍有擦損, 都會使病菌有機可乘, 侵入寶寶的傷口繼發感染。
2.盲目用藥。 現代醫學證實, 嬰幼兒患鵝口瘡還與長期、盲目使用廣譜抗生素、類固醇藥物有關, 造成嬰幼兒體內正常菌群的紊亂。
衛生習慣找原因
1.乳☆禁☆頭不潔或餵養者的手指伸入寶寶口腔內導致感染。
Advertisiment
2.帶菌的醫護人員或衛生條件不達標的育嬰室, 都有可能造成寶寶感染致病菌。
3.忽略用品的清潔消毒。 玩具、毛巾、奶瓶、奶嘴、尿布……這些和寶寶時刻親密接觸的物品, 如果沒有做到及時的清潔和消毒, 就有可能成為病菌的傳播源。
4.忽略寶寶的口腔清潔。 寶寶喝完奶後, 須做口腔清潔的工作。 否則存留在寶寶口腔內的奶汁也會因長時間變質導致病菌滋生。
家庭護理治療
一旦寶寶得了鵝口瘡也不用驚慌, 一般在家中就可做好護理治療。
局部用藥
局部使用制黴菌素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Advertisiment
可使用2%~4%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 在哺乳前後洗滌患兒的口腔, 使口腔成為鹼性環境, 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長和繁殖。 一般情況下, 連續使用2~3天病變即可消失, 但仍需繼續用藥數日, 以防復發。 同時母親也應用小蘇打液清洗乳☆禁☆頭, 以免重複感染。
停用抗生素
如果病兒有長期服用抗生素的歷史, 應儘快停用抗生素, 這樣可以扶植正常的口腔菌群, 以抑制黴菌生長。
注意飲食
鼓勵寶寶多飲水, 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如:牛奶、蛋羹、麥片、面片等;寶寶因為疼痛不願吃東西、不肯吸吮,
Advertisiment
就醫指征
寶寶有鵝口瘡後, 應密切注意觀察病情變化, 出現以下情況要及時到醫院就醫:
寶寶不願意進食。 有輕度發熱, 煩躁不安, 應去醫院;
若發現口腔粘膜上的乳凝塊樣物向咽部以下蔓延, 應送醫院治療, 以防止發生呼吸困難等嚴重併發症;
治療5~7天后仍未改善, 或鵝口瘡情況越來越嚴重。
鵝口瘡的預防
得了鵝口瘡, 寶寶受罪媽媽心疼, 所以做好預防很重要。
產婦有陰☆禁☆道黴菌病的要積極治療, 切斷傳染途徑;
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乾淨後再蒸10~15分鐘。
哺乳期的母親在餵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
Advertisiment
對於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儘量和家長的分開, 並定期消毒;
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 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在幼稚園過集體生活的嬰幼兒, 用具一定要分開, 不可混用;
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