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新生兒黃疸如何處理?新生兒黃疸是常見疾病, 大部分新生兒後2-3天會出現黃疸症狀到第7天是黃疸高峰期。 那麼, 新生兒黃疸如何處理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新生兒黃疸如何處理
首先要看看寶寶到底黃疸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 如果是生理性黃疸, 不用擔心, 會逐漸退下來, 對寶寶健康沒有什麼影響。
如果這孩子沒有吃母乳, 可能不是母乳性黃疸, 沒有退完的問題有兩種, 一個是這個孩子如果是早產兒, 兩到四周退完也是正常的, 如果這個孩子是足月兒到18天沒有退完,
Advertisiment
新生兒黃疸怎麼處理
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的一周內可以出現皮膚黃染。 這主要是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決定的。 如果黃疸的程度較輕, 屬於生理性黃疸。 家長不必過分緊張。 生理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 出生後4—6天是最黃的時候, 7—10天以後逐漸消退。
家長在家如何判斷新生兒黃疸程度
我們可以在自然光線下, 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 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染;軀幹部用手指將皮膚按壓後抬起,
Advertisiment
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可以自行消退的, 但是病理性黃疸是由許多原因組成的一組疾病, 必須儘早發現, 儘早治療。 常見的幾種黃疸原因是:溶血性黃疸、感染性黃疸、阻塞性黃疸、母乳性黃疸等, 有嚴重黃疸的新生兒應警惕核黃疸的發生, 特別是未成熟兒, 月齡越小發病率越高, 一般可於重黃疸發生後12—48小時之內出現精神萎靡、嗜睡、吮奶無力、肌張力減低、嘔吐、不吃奶等症狀, 此時如及時治療, 可以完全恢復。
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儘早排出胎便能減輕黃疸病情
讓孩子的黃疸病情減輕, 我們要提醒家長的是:在早期時我們要儘早給新生兒餵養, 讓胎便儘早的排出, 因為胎便裡含有很多膽黃素, 因為如果胎便不排出乾淨膽黃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的特殊的肝腸迴圈重新到吸收到血液裡使黃疸增多。
怎樣看胎便是否排乾淨呢?主要是看胎便從黑色胎便轉變為黃色胎便就是排乾淨了。 另外一點就是要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 判斷新生兒液體射入是否充足的辦法是看新生兒的小便, 一般正常的新生兒一天6—8次小便, 如果次數不足, 有可能他的液體射入不夠,
Advertisiment
黃疸不退當心新生兒敗血症
【病例】
黃疸不退伴發熱 當心敗血症
麗麗在醫院一切情況正常, 入院四天就出院回家。 但在孩子出生後一個星期, 就因為臉上黃疸一直不褪。 家長帶其就診。 入院時檢測的指標就表明了孩子的體內有感染, 首先是黃疸偏高, 白血球指標偏高, 中性指標偏高, 伴有輕微的發熱症狀。 入院後開始進行血培養, 三天后出來結果發現血液中確實存在細菌。 她被診斷為新生兒敗血症。 在進行了一系列抗生素的治療後, 麗麗病情逐漸穩定, 能夠出院。
【醫生解析】
一、新生兒敗血症怎麼形成的?
新生兒敗血症的發生主要就是一個細菌感染的過程,這個細菌感染可以是嬰兒在母體內就形成,也可以是在出生後的自發感染。當孕婦本身有細菌感染史的時候,就要預防新生兒有細菌感染的可能。另外,在生產的時候,也容易感染細菌,比如產程延長、難產、胎膜早破時,細菌可由產道上行進入羊膜腔,胎兒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腸炎、中耳炎等,從而進一步發展成為敗血症。因此,孕婦在懷孕期間儘量不要到人口密集的場所,以免造成細菌感染,有了婦科炎症也要及時治療,以免引發宮腔內的感染,危及到孩子的健康。
另外,新生兒出生以後的感染主要是來自臍部感染,因為新生兒臍帶在兩周內脫落。臍窩創面沒有皮膚覆蓋,血管尚未閉合,有時還會有滲血,加之臍凹易積水,且不易乾燥,是細菌繁殖的好地方,容易引起臍炎,若細菌由此入血,也可發生敗血症。所以,對此的預防措施就是要每天檢查孩子的臍部,保持臍部清潔乾燥,不要受尿便污染,可以用75%酒精進行消毒,避免使用痱子粉,以防感染。很多人都說孩子臍帶脫落的時候本來就會黃疸升高,但作為父母也要時刻注意孩子的情況,發現症狀不對,就應該及時就醫。
二、新生兒敗血症預防措施要做好?
預防新生兒敗血症要注意圍產期保健,積極防治孕婦感染,以防胎兒在宮內感染;在分娩過程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對產房環境、搶救設備、復蘇器械等要嚴格消毒;對早期破水、產程太長、宮內窒息的新生兒,出生後應進行預防性治療;做新生兒護理工作,應特別注意保護好皮膚、粘膜、臍部免受感染或損傷,並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此外,還要注意觀察新生兒面色、吮奶、精神狀況及體溫變化,保持口腔、臍部皮膚黏膜的清潔,如有感染性病灶,應及時處理。
以上是對“新生兒黃疸如何處理”的介紹。相信大家都有所瞭解了。如果您還有其他內容想要知道的,可以流覽相關的文章。
一、新生兒敗血症怎麼形成的?
新生兒敗血症的發生主要就是一個細菌感染的過程,這個細菌感染可以是嬰兒在母體內就形成,也可以是在出生後的自發感染。當孕婦本身有細菌感染史的時候,就要預防新生兒有細菌感染的可能。另外,在生產的時候,也容易感染細菌,比如產程延長、難產、胎膜早破時,細菌可由產道上行進入羊膜腔,胎兒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腸炎、中耳炎等,從而進一步發展成為敗血症。因此,孕婦在懷孕期間儘量不要到人口密集的場所,以免造成細菌感染,有了婦科炎症也要及時治療,以免引發宮腔內的感染,危及到孩子的健康。
另外,新生兒出生以後的感染主要是來自臍部感染,因為新生兒臍帶在兩周內脫落。臍窩創面沒有皮膚覆蓋,血管尚未閉合,有時還會有滲血,加之臍凹易積水,且不易乾燥,是細菌繁殖的好地方,容易引起臍炎,若細菌由此入血,也可發生敗血症。所以,對此的預防措施就是要每天檢查孩子的臍部,保持臍部清潔乾燥,不要受尿便污染,可以用75%酒精進行消毒,避免使用痱子粉,以防感染。很多人都說孩子臍帶脫落的時候本來就會黃疸升高,但作為父母也要時刻注意孩子的情況,發現症狀不對,就應該及時就醫。
二、新生兒敗血症預防措施要做好?
預防新生兒敗血症要注意圍產期保健,積極防治孕婦感染,以防胎兒在宮內感染;在分娩過程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對產房環境、搶救設備、復蘇器械等要嚴格消毒;對早期破水、產程太長、宮內窒息的新生兒,出生後應進行預防性治療;做新生兒護理工作,應特別注意保護好皮膚、粘膜、臍部免受感染或損傷,並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此外,還要注意觀察新生兒面色、吮奶、精神狀況及體溫變化,保持口腔、臍部皮膚黏膜的清潔,如有感染性病灶,應及時處理。
以上是對“新生兒黃疸如何處理”的介紹。相信大家都有所瞭解了。如果您還有其他內容想要知道的,可以流覽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