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是什麼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新生兒的黃疸, 稱之為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 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 引起血中膽紅素水準升高, 而出現於皮膚、黏膜及鞏膜黃疸為特徵的病症,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引起黃疸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紅細胞的生命期平均為120天, 不斷有衰老的紅細胞受到破壞, 健康人每日約有1%的衰老紅細胞被分解, 釋放出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在體內先形成“間接膽紅素”, 還有一些膽紅素是由其他血紅蛋白, 如骨髓中未成熟的紅細胞的血紅蛋白形成。
Advertisiment
這些膽紅素被運送到肝細胞, 經肝細胞處理後, 轉變為能溶于水的“直接膽紅素”, “直接膽紅素”經由肝細胞分泌到毛細膽管, 成為膽汁的重要成分。
膽汁經膽管到腸道, 腸道中的細菌將直接膽紅素還原為“尿膽原”。 大部分尿膽原氧化成糞膽原從糞便中直接排出, 一小部分尿膽原重新由腸道吸收入血, 回到肝, 隨血液迴圈由腎臟排出。
![](/images/lazyload.gif)
Advertisiment
健康人體中膽紅素量是恒定的, 膽紅素進入和離開血液迴圈處於動態平衡之中。 當肝出現疾病時, 如肝炎, 肝功能減退, 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下降, 再加上肝細胞腫脹、膽栓形成, 使膽汁排出受阻, 膽紅素不能通過正常管道運行, 大量反流回血液中, 血清膽紅素就會升高, 稱肝細胞性黃疸。
此外還有梗阻性黃疸和溶血性黃疸。 一般血清膽紅素不超過17.1μmol/L, 當濃度超過34μmol/L, 皮膚和鞏膜就會發黃, 而形成黃疸。 血清膽紅素濃度在17.1~34μmol/L之間時, 臨床上並不出現黃疸, 稱為隱性黃疸, 黃疸最常見於肝膽感染性疾病, 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Advertisiment
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2~3天出現, 4~6天達到高峰, 7~10天消退, 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 除有輕微食欲不振外, 無其他臨床症狀。
若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疸, 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mg/dl或每小時>0.5mg/dl;持續時間長, 足月兒>2周, 早產兒>4周仍不退, 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後重複出現或生後一周至數周內才開始出現黃疸, 均為病理性黃疸。
![](/images/lazyload.gif)
Advertisiment
新生兒黃疸原因
1.膽紅素生成過多
因過多的紅細胞的破壞及腸肝迴圈增加, 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升高。 常見的病因有:紅細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腸肝迴圈增加、紅細胞酶缺陷、紅細胞形態異常、血紅蛋白病。
2.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
由於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的功能低下, 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升高。 常見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綜合征、Gilbert綜合征、Lucey-Driscoll綜合征、藥物(如磺胺、水楊酸鹽、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
Advertisiment
3.膽汁排泄障礙
肝細胞排泄結合膽紅素障礙或膽管受阻, 可致高結合膽紅素血症, 但如同時伴肝細胞功能受損, 也可有未結合膽紅素的升高。 常見的病因有:新生兒肝炎、先天性代謝性缺陷病、膽管阻塞。
![](/images/lazyload.gif)
新生兒黃疸症狀
1、發熱
新生兒黃疸的時候常常會有急性膽管炎的症狀出現, 寶寶同時還會有畏寒的症狀出現。
2、腹痛
黃疸伴上腹部劇烈絞痛或疼痛者,多見於膽道結石、膽道蛔蟲症或肝膿腫、原發性肝癌等。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現為右上腹持續性脹痛與鈍痛;肝膿腫或肝癌也可表現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隱痛或脹痛。
3、皮膚瘙癢
黃疸伴皮膚瘙癢者多見於肝內、外膽管梗阻膽汁鬱積性黃疸,如膽總管結石、癌腫或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妊娠復發性黃疸等。部分肝細胞性黃疸者也可伴有皮膚瘙癢,而溶血性黃疸常無皮膚瘙癢。
4、尿、糞便的顏色
梗阻性黃疸時尿色深如濃茶,而糞便顏色可變淡,膽道完全阻塞時糞便似陶土色。溶血性黃疸者尿如醬油色,糞便顏色也加深;而肝細胞性黃疸時,尿色輕度加深,糞便色澤呈淺黃色。
![](/images/lazyload.gif)
5、食欲減退、上腹飽脹、噁心與嘔吐
寶寶如果還有病毒性肝炎的話,在黃疸出現的時候還會伴有噁心嘔吐的症狀。
長期厭油膩食物或者進食油膩食物後誘發右上腹疼痛或絞痛發作者,多為慢性膽囊病變;老年黃疸患者伴食欲減退等消化不良症狀時應考慮系癌腫所致,且常伴有體重呈進行性減輕,甚至發生高度營養不良的表現。
6、消化道出血
黃疸伴有消化道出血時,多見於肝硬化、肝癌、膽總管癌、壺腹癌或重症肝炎等。
7、鞏膜及皮膚黃疸的色澤
根據黃疸的色澤可初步判斷黃疸的病因或種類。鞏膜皮膚黃疸呈檸檬色多提示為溶血性黃疸;呈淺黃色或金黃色時多提示為肝細胞性黃疸;呈暗黃色或黃綠色時多提示為梗阻性黃疸梗阻時間愈長,黃疸呈黃綠色愈明顯。
8、皮膚其他異常
如面部及暴露部位皮膚有色素沉著,同時有肝掌、蜘蛛痣或頸胸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腹壁靜脈顯露曲張等表現時,多提示為活動性肝炎、肝硬化或原發性肝癌。如皮膚有瘙癢抓痕、色素沉著及眼瞼黃瘤等表現時,多提示為梗阻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患者一般皮膚色澤較蒼白。
![](/images/lazyload.gif)
9、肝臟腫大
病毒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時,肝臟呈輕度或中等腫大,質地軟,表面光滑,常有壓痛;肝臟輕度腫大、質地較硬、邊緣不整齊或表面有小結節感多見於早期肝硬化晚期肝硬化者其肝臟多呈變硬縮小表現;肝臟明顯腫大或呈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結節感時,多提示為原發性肝癌。
10、脾臟腫大
黃疸伴脾臟腫大時,多見於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硬化、肝癌、溶血性貧血以及敗血症、鉤端螺旋體等疾病。
新生兒黃疸檢查
1.膽紅素檢測
是新生兒黃疸診斷的重要指標,可採取靜脈血或微量血方法測定血清膽紅素濃度(TSB)。
經皮測膽紅素儀為無創的檢測方法,操作便捷,經皮膽紅素值(TcB)與微量血膽紅素值相關性良好,由於此法受測定部位皮膚厚薄與膚色的影響,可能會誤導黃疸情況,可作為篩查用,一旦達到一定的界限值,需檢測血清血膽紅素。
![](/images/lazyload.gif)
2.其他輔助檢查
(1)血常規檢查
紅細胞、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有核紅細胞在新生兒黃疸時必須常規檢查,有助於新生兒溶血病的篩查。有溶血病時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減低,網織紅細胞增多。
(2)新生兒溶血病
血型包括父、母及新生兒的血型(ABO和Rh系統),特別是可疑新生兒溶血病時,非常重要。必要時進一步作血清特異型抗體檢查以助確診。
(3)紅細胞脆性試驗
紅細胞脆性試驗懷疑黃疸由於溶血引起,但又排除血型不合溶血病,可做本試驗。若脆性增高,考慮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症等。若脆性降低,可見於地中海貧血等血紅蛋白病。
(4)高鐵血紅蛋白
高鐵血紅蛋白還原率正常>75%,G-6PD缺陷者此值減低,須進一步查G-6PD活性測定,以明確診斷。
寶寶同時還會有畏寒的症狀出現。2、腹痛
黃疸伴上腹部劇烈絞痛或疼痛者,多見於膽道結石、膽道蛔蟲症或肝膿腫、原發性肝癌等。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現為右上腹持續性脹痛與鈍痛;肝膿腫或肝癌也可表現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隱痛或脹痛。
3、皮膚瘙癢
黃疸伴皮膚瘙癢者多見於肝內、外膽管梗阻膽汁鬱積性黃疸,如膽總管結石、癌腫或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妊娠復發性黃疸等。部分肝細胞性黃疸者也可伴有皮膚瘙癢,而溶血性黃疸常無皮膚瘙癢。
4、尿、糞便的顏色
梗阻性黃疸時尿色深如濃茶,而糞便顏色可變淡,膽道完全阻塞時糞便似陶土色。溶血性黃疸者尿如醬油色,糞便顏色也加深;而肝細胞性黃疸時,尿色輕度加深,糞便色澤呈淺黃色。
![](/images/lazyload.gif)
5、食欲減退、上腹飽脹、噁心與嘔吐
寶寶如果還有病毒性肝炎的話,在黃疸出現的時候還會伴有噁心嘔吐的症狀。
長期厭油膩食物或者進食油膩食物後誘發右上腹疼痛或絞痛發作者,多為慢性膽囊病變;老年黃疸患者伴食欲減退等消化不良症狀時應考慮系癌腫所致,且常伴有體重呈進行性減輕,甚至發生高度營養不良的表現。
6、消化道出血
黃疸伴有消化道出血時,多見於肝硬化、肝癌、膽總管癌、壺腹癌或重症肝炎等。
7、鞏膜及皮膚黃疸的色澤
根據黃疸的色澤可初步判斷黃疸的病因或種類。鞏膜皮膚黃疸呈檸檬色多提示為溶血性黃疸;呈淺黃色或金黃色時多提示為肝細胞性黃疸;呈暗黃色或黃綠色時多提示為梗阻性黃疸梗阻時間愈長,黃疸呈黃綠色愈明顯。
8、皮膚其他異常
如面部及暴露部位皮膚有色素沉著,同時有肝掌、蜘蛛痣或頸胸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腹壁靜脈顯露曲張等表現時,多提示為活動性肝炎、肝硬化或原發性肝癌。如皮膚有瘙癢抓痕、色素沉著及眼瞼黃瘤等表現時,多提示為梗阻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患者一般皮膚色澤較蒼白。
![](/images/lazyload.gif)
9、肝臟腫大
病毒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時,肝臟呈輕度或中等腫大,質地軟,表面光滑,常有壓痛;肝臟輕度腫大、質地較硬、邊緣不整齊或表面有小結節感多見於早期肝硬化晚期肝硬化者其肝臟多呈變硬縮小表現;肝臟明顯腫大或呈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結節感時,多提示為原發性肝癌。
10、脾臟腫大
黃疸伴脾臟腫大時,多見於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硬化、肝癌、溶血性貧血以及敗血症、鉤端螺旋體等疾病。
新生兒黃疸檢查
1.膽紅素檢測
是新生兒黃疸診斷的重要指標,可採取靜脈血或微量血方法測定血清膽紅素濃度(TSB)。
經皮測膽紅素儀為無創的檢測方法,操作便捷,經皮膽紅素值(TcB)與微量血膽紅素值相關性良好,由於此法受測定部位皮膚厚薄與膚色的影響,可能會誤導黃疸情況,可作為篩查用,一旦達到一定的界限值,需檢測血清血膽紅素。
![](/images/lazyload.gif)
2.其他輔助檢查
(1)血常規檢查
紅細胞、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有核紅細胞在新生兒黃疸時必須常規檢查,有助於新生兒溶血病的篩查。有溶血病時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減低,網織紅細胞增多。
(2)新生兒溶血病
血型包括父、母及新生兒的血型(ABO和Rh系統),特別是可疑新生兒溶血病時,非常重要。必要時進一步作血清特異型抗體檢查以助確診。
(3)紅細胞脆性試驗
紅細胞脆性試驗懷疑黃疸由於溶血引起,但又排除血型不合溶血病,可做本試驗。若脆性增高,考慮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症等。若脆性降低,可見於地中海貧血等血紅蛋白病。
(4)高鐵血紅蛋白
高鐵血紅蛋白還原率正常>75%,G-6PD缺陷者此值減低,須進一步查G-6PD活性測定,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