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紅血球老化代謝會產生膽紅素, 經肝臟處理後, 排出體外。 由於寶寶的肝臟處理膽紅素代謝的酵素還不夠成熟, 加上新生兒血液中的紅血球數量較成人多、壽命也比成人短, 使得老舊紅血球被破壞代謝後產生的膽紅素也較多, 且膽紅素經腸肝迴圈回到血流的比例也較高, 所以, 容易造成黃疸, 這就是常見新生兒黃疸的原因。
紅血球老化代謝會產生膽紅素, 經肝臟處理後, 排出體外。 由於寶寶的肝臟處理膽紅素代謝的酵素還不夠成熟, 加上新生兒血液中的紅血球數量較成人多、壽命也比成人短,
Advertisiment
一、生理性黃疸
足月兒:出生後兩、三天內達到高峰, 約一星期後肉眼就看不見。
早產兒:出生後五、六天內達到高峰,
Advertisiment
二、看護注意
透過觀察膚色變化(在光線充足處), 可瞭解新生兒黃疸的程度。 「因黃疸發生時, 會先從眼白開始, 再來才是皮膚, 出現順序是頭、軀幹、大腿、小腿(黃疸退去的程度則是從腳到頭)」, 如果連小腿都黃黃的話, 表示黃疸指數愈高, 約在15mg/dl以上, 她提醒, 這時需要返院檢查, 接受抽血以檢驗血液中膽紅素濃度, 以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處置, 如照光處理或是交換輸血。
以照光處理為例, 有的媽媽以為自己在家照日光即可, 不需要住院, 其實照光是以特定波長的藍光照射, 使未接合型膽紅素轉化成無毒性的異構物, 並進一步由尿液及膽汁排出, 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多數寶寶是屬於生理性黃疸,
Advertisiment
三、喂母乳與黃疸的關係
不少人認為寶寶黃疸指數高是因為喝母乳的關係, 其實是要視發生時間而定:
早髮型:喂母乳的嬰兒在出生一個禮拜之內, 膽紅素值常會徧高(可能比非母乳哺育者還高), 可能與餵食方式有關, 因寶寶剛出生時喝的母乳量不足, 寶寶喝不夠,
Advertisiment
改善方式:增加哺喂的次數, 最好以親餵方式, 讓寶寶的吸吮刺激媽咪的泌乳機制。
遲髮型:有的寶寶一個月大仍有黃疸, 可能因母乳中某些成分會影響膽紅素的代謝, 使得黃疸持續時間較久, 但指數不高, 且造成核黃疸的機會也不大。 這時, 確定寶寶的健康狀況良好, 且排除病理性原因(尤其是肝膽疾病), 只要持續追蹤黃疸指數在安全範圍內, 即不需過度擔心。
改善方式:一般不需要特別處理, 但若黃疸指數過高, 可考慮停餵母乳一至兩天, 即可使黃疸迅速降低, 之後再重新餵食母乳。
Advertisiment
四、注意大便顏色‧即早發現膽道閉鎖
是指因膽道病變, 造成外膽管管腔封閉, 無法讓膽汁順利排出體外, 如果不及早在60天內診治(接受葛西氏手術), 膽汁鬱積在肝臟, 嚴重者可能在一、兩個月內造成肝硬化, 使得寶寶必須要換肝。
主要症狀有黃疸持續兩周以上、便便顏色呈灰白色(如嬰兒大便卡上1~6號)或從黃色變得越來越白、右上腹腫大(因肝臟腫大)等, 若寶寶有這些症狀需儘快送醫進行抽血等檢查。 張思玟醫師提醒, 膽道閉鎖雖然是嚴重且可能致命的疾病, 卻可因為及早發現而及早治療。 在60天之內進行葛西氏手術, 成功率(即膽汁順利排出)將近九成;若拖到三個月以後, 約只有36%的成功率。
因此, 把握嬰兒出生60天內的發現黃金期非常重要。 請父母平日在寶寶排便時,不忘拿出大便卡在日光或充足的光線下比對以清楚辨識;滿月時,如期帶寶寶接受健康檢查,如果不確定寶寶便便是否正常,不要忘記將包有便便的尿布一併帶至醫院或用數碼相機拍下,交由兒科醫師再做確認,並把結果登錄在新生兒大便卡篩檢結果通報系統,才算完成整個篩檢。
請父母平日在寶寶排便時,不忘拿出大便卡在日光或充足的光線下比對以清楚辨識;滿月時,如期帶寶寶接受健康檢查,如果不確定寶寶便便是否正常,不要忘記將包有便便的尿布一併帶至醫院或用數碼相機拍下,交由兒科醫師再做確認,並把結果登錄在新生兒大便卡篩檢結果通報系統,才算完成整個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