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入園時的家長焦慮情緒

新小班幼兒入園, 孩子們在生活習慣、活動方式和同伴交往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 因此一些孩子在入園之初會出現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適應困難, 其突出的表現形式就是哭鬧, 此外還會出現憋大便、喝水少、吃飯難、拒絕玩幼稚園玩具、不參與教師組織活動等種種不適應行為。 如何儘快幫助孩子們度過這一適應期, 成為家長們最為關注的問題。 我們選擇了家長最關心的幾個比較集中的問題, 請崇文區回民幼稚園的教師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 儘量給家長回答得具體細緻一些, 希望能幫助家長解除焦慮情緒。

Advertisiment

 問題一:孩子在幼稚園都吃什麼?怎麼吃?

在幼稚園吃飯、喝水對幼兒來說將是他們要面對的“第一關”。 首先, 幼稚園會在保障營養均衡的前提下, 從飲食的製作上儘量縮小家園差異, 同時從色、香、味、形上吸引幼兒, 激發幼兒食欲。 比如, 多為幼兒製作有動物形象的小點心、小包子、小餃子;各種不同配料的三鮮蛋羹、肉末蛋羹、蔬菜蛋羹等;鬆軟可口的各種蛋餅和太陽米飯、果料米飯……進餐時, 教師會用生動的語言引導幼兒主動進餐, 鼓勵他們吃得飽飽的。 在飲水上, 幼稚園以白開水為主, 還會為幼兒增加酸梅湯、秋梨膏水、冰糖菊花水、什錦水果湯等等, 旨在去火、潤肺、止咳、防病。

 問題二:我的孩子準備整托,

Advertisiment
在家都是用盆大便, 在幼稚園zenmeban?

在幼兒入園初期, 家長最關心的就是幼兒在園大便的問題。 有的幼兒因環境的變化會有憋大便的情況, 對此, 我們會採取以下幾個步驟説明幼兒解決大便問題。

●通過幼兒來園前的家訪, 瞭解幼兒在家的大便時間, 以便教師在幼兒入園後可以在相應的時間提醒幼兒大便。

●幼兒在家大便一般是坐盆, 或有家長把著大便, 而幼稚園一般都是蹲坑。 幼兒不習慣就會拒絕在幼稚園大便。 因此, 我們會在班中準備便盆, 讓幼兒先坐盆, 再慢慢過渡到由老師扶著蹲坑大便。

●每個幼兒在家大便都會有不同的習慣, 如有的幼兒會抱玩具或看電視, 有的幼兒會要人陪等。 我們會讓幼兒先保留一些習慣,

Advertisiment
同時教師會陪在他們身邊, 減輕他的焦慮。

●我們還會給幼兒以積極的鼓勵, 如為大便的幼兒帶上小五星等, 以強化他的行為。 每班門前還貼有“幼兒大便情況記錄表”, 家長可以在接孩子時瞭解孩子在園的大便情況。

 問題三:孩子第一次上幼稚園, 哭鬧、不適應怎麼辦?

年幼的孩子從家裡來到幼稚園這個陌生的環境, 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我們將會採取以下措施, 以儘快幫助幼兒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我們會尊重幼兒的一些生活習慣, 讓他們將這些習慣帶到園中, 儘量在幼稚園創設與家庭相似的生活氛圍。

●根據每個幼兒的不同需要, 我們會用關愛的目光、鼓勵的微笑、讚美的語言、親切的擁抱來與幼兒進行交流,

Advertisiment
幫助他們消除不安, 使他們逐步對老師形成依戀。

●在園中我們會以遊戲的口吻、遊戲的形式組織幼兒的一日活動, 使孩子在園中的活動充實而有趣, 緩解孩子們的焦慮情緒。

●我們會利用來、離園環節, 做好穩定幼兒情緒的工作。 如來園時, 我們會用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幼兒喜愛的玩具、關心的動物等)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以淡化分離焦慮;在離園時, 我們用言語鼓勵幼兒, 並給予小小的物質獎勵(小星星、小貼畫等)來強化幼兒高高興興來幼稚園的積極行為。

●入園後, 我們會定期進行回訪, 在家長進一步瞭解幼兒入園後表現的同時, 與幼兒進行直接的互動, 加深幼兒與教師間的情感交流。

●我們還會根據幼兒的不同表現、家長的不同關注點,

Advertisiment
組織不同的小型座談會和親子活動, 有的放矢地向家長介紹一些有效的育兒經驗。

要想讓孩子儘快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縮短適應期, 首先家長的情緒、情感很重要, 要消除自己消極的心態;其次, 每天堅持送孩子上幼稚園, 多與老師溝通, 瞭解孩子在園情況;再有, 在與孩子交流時, 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導向, 不要總問一些消極性的如 “有小朋友打你嗎?”、“搶你的玩具了嗎?”等問題, 這會讓孩子不愛上幼稚園。 家長應在和老師溝通的基礎上, 從正面引導幼兒, 如:“今天你得了一個小五星, 真棒!明天我們還去幼稚園, 得一個大五星好嗎?”、“老師說你真乖, 可喜歡你了。 ”“今天和誰做好朋友了?”……用積極鼓勵的語言與幼兒交流, 多鼓勵孩子正確的行為,以此幫助孩子和老師、小朋友建立起感情,會讓孩子感受到上幼稚園的快樂。

問題四:孩子在幼稚園都幹什麼?表現怎麼樣?

這個問題是很多家長都關心的,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我們會用最直觀的方式,如照相、錄影等來將幼兒的一日活動客觀地記錄下來,在離園時請家長觀看。與此同時,我們還會利用“家長園地”、“寶寶生活記錄表”、“我的一天”等形式向您介紹寶寶們一天的活動內容與生活情況。我們還會針對寶寶當天的情況給您相應的“愛心提示”,如注意給孩子換舒服的鞋、回家多吃水果、提醒孩子大便……

我們還會利用現代化通訊手段,將家長最關注的問題通過“手機短信” 、“電子郵件”等形式及時傳達給家長,以解除家長的後顧之憂及焦慮心情。 馬麗童、王雪

問題五:我的孩子會和同伴一起玩嗎?玩得怎麼樣?

由於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同、家庭的教養方式不同,孩子缺少交往的經驗與技能,針對幼兒交往中出現的幾種現象,我們老師會這樣做:

●對自始至終抱著自己的玩具玩的幼兒

這部分孩子對家庭成員的依戀感很強,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較弱,而且缺乏安全感,所以我們先不急於讓他和別人玩,而是先和他建立感情,多抱抱他、親親他,多給他關注的目光,多和他說話,消除他的恐懼與焦慮。等他逐漸和老師熟悉了,願意和老師一起玩了,再引導他和別的小朋友玩。

●對需要老師領著她去跟小夥伴玩的幼兒

這部分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比較強,只不過跟小朋友還不熟悉,有陌生感,這時老師會充當小朋友交往的“紅娘”,説明他們互相認識;結合班上開展的“認識新朋友”的主題活動,引導他們共同參與遊戲;讓他們把手中的小玩具交換玩,學會輪流與分享等等。

●對搶別人的玩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

這部分孩子多數是沒有和小朋友一起玩的經驗,在家庭中,都是成人順從他,而在幼稚園面臨著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的狀況,一時適應不了,由此出現攻擊性行為。首先,在小班會增加班上相同玩具的數量,保證每個孩子都有玩具玩。其次,教師幫助幼兒協調和小朋友的關係,教給他一些和小朋友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比如學會用協商的口氣跟對方說“給我玩會兒好嗎”或“咱倆換著玩好嗎”。我們也希望家長多帶孩子出去和小夥伴一起玩,並給孩子以正面引導,在實際的交往活動中發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對因交往方式不妥,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幼兒

這部分孩子有時在交往的過程中出於喜愛、親熱的情感,咬或掐其他的孩子,其實他們並沒有想去攻擊別人,只是交往方式不妥。究其原因是有些家長常常通過在孩子的臉上咬一口、屁股上擰一把等方式表示喜愛,孩子們便模仿了成人的這些舉動,在幼稚園與小朋友交往中表現出這種“攻擊性”行為。所以,我們成人要為孩子做出榜樣,改變這種不妥的親熱方式,學會用正確、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多鼓勵孩子正確的行為,以此幫助孩子和老師、小朋友建立起感情,會讓孩子感受到上幼稚園的快樂。

問題四:孩子在幼稚園都幹什麼?表現怎麼樣?

這個問題是很多家長都關心的,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我們會用最直觀的方式,如照相、錄影等來將幼兒的一日活動客觀地記錄下來,在離園時請家長觀看。與此同時,我們還會利用“家長園地”、“寶寶生活記錄表”、“我的一天”等形式向您介紹寶寶們一天的活動內容與生活情況。我們還會針對寶寶當天的情況給您相應的“愛心提示”,如注意給孩子換舒服的鞋、回家多吃水果、提醒孩子大便……

我們還會利用現代化通訊手段,將家長最關注的問題通過“手機短信” 、“電子郵件”等形式及時傳達給家長,以解除家長的後顧之憂及焦慮心情。 馬麗童、王雪

問題五:我的孩子會和同伴一起玩嗎?玩得怎麼樣?

由於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同、家庭的教養方式不同,孩子缺少交往的經驗與技能,針對幼兒交往中出現的幾種現象,我們老師會這樣做:

●對自始至終抱著自己的玩具玩的幼兒

這部分孩子對家庭成員的依戀感很強,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較弱,而且缺乏安全感,所以我們先不急於讓他和別人玩,而是先和他建立感情,多抱抱他、親親他,多給他關注的目光,多和他說話,消除他的恐懼與焦慮。等他逐漸和老師熟悉了,願意和老師一起玩了,再引導他和別的小朋友玩。

●對需要老師領著她去跟小夥伴玩的幼兒

這部分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比較強,只不過跟小朋友還不熟悉,有陌生感,這時老師會充當小朋友交往的“紅娘”,説明他們互相認識;結合班上開展的“認識新朋友”的主題活動,引導他們共同參與遊戲;讓他們把手中的小玩具交換玩,學會輪流與分享等等。

●對搶別人的玩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

這部分孩子多數是沒有和小朋友一起玩的經驗,在家庭中,都是成人順從他,而在幼稚園面臨著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的狀況,一時適應不了,由此出現攻擊性行為。首先,在小班會增加班上相同玩具的數量,保證每個孩子都有玩具玩。其次,教師幫助幼兒協調和小朋友的關係,教給他一些和小朋友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比如學會用協商的口氣跟對方說“給我玩會兒好嗎”或“咱倆換著玩好嗎”。我們也希望家長多帶孩子出去和小夥伴一起玩,並給孩子以正面引導,在實際的交往活動中發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對因交往方式不妥,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幼兒

這部分孩子有時在交往的過程中出於喜愛、親熱的情感,咬或掐其他的孩子,其實他們並沒有想去攻擊別人,只是交往方式不妥。究其原因是有些家長常常通過在孩子的臉上咬一口、屁股上擰一把等方式表示喜愛,孩子們便模仿了成人的這些舉動,在幼稚園與小朋友交往中表現出這種“攻擊性”行為。所以,我們成人要為孩子做出榜樣,改變這種不妥的親熱方式,學會用正確、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