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寶寶常見的口腔問題

你知道嗎?嬰兒的口腔黏膜柔嫩, 血管豐富, 唾液腺發育不足, 唾液分泌較少, 黏膜較乾燥, 如果護理不當, 不僅易發生口腔疾病, 也常導致消化道和全身疾病, 損害健康。 所以, 新生的寶寶也有不可忽視的口腔清潔問題。

注意!常見口腔問題

1。 關鍵字:鵝口瘡

實例重現:新新是早產兒, 體質弱, 生下來就輸了一些營養液、抗生素液。 新新媽媽雖然奶水不多還是堅持母乳餵養, 但她覺得每次哺乳寶寶都要清洗乳☆禁☆頭很麻煩很累人, 乾脆省略了。

一周後, 新新不怎麼愛吃奶了, 還有吐奶現象, 媽媽發現寶寶嘴巴裡有很多像奶斑一樣的東西粘著在口腔壁上,

Advertisiment
用棉簽也擦不掉。 醫生確診為鵝口瘡, 開了些蘇打水, 冰硼散。 回家後按醫囑服藥後症狀的確好轉, 可一停藥立刻就復發。 望著新新瘦了一圈的笑臉, 媽媽心疼壞了。

解惑:鵝口瘡是新生兒時期經常見到的疾病, 尤其是早產兒。 這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 普遍認為是由於新生兒免疫機能低下, 如虛弱, 營養不良, 腹瀉, 或因感染而長期應用各種抗生素或激素等所造成的。

患鵝口瘡的寶寶不嚴重時無特殊不適, 但隨著病情加重, 嬰兒可表現出煩躁不安, 進食減少, 且因進食時疼痛而拒食。 嚴重的可擴散到咽喉, 引起吞咽困難;若擴散到氣管可引起黴菌性腸炎和黴菌性肺炎, 甚至全身性念珠菌感染。

Advertisiment

新新媽媽錯在只治不妨。 餵奶前應該洗手並用溫水擦乾淨自己的乳☆禁☆頭, 其他人每次接觸孩子以前也要把手洗乾淨;喂水的奶瓶和玩具也要經過消毒, 這樣才能徹底杜絕感染源頭。

2。 關鍵字:馬牙

實例重現:小優出生8周多, 已經能笑出聲響來, 自然備受全家人寵愛。 近期媽媽給小優哺乳時, 發現小優吃奶時有煩躁哭鬧現象, 有兩次狠狠咬疼了“奶瓶”。 細心的媽媽仔細觀察小優口腔, 發現寶寶上顎齒齦邊緣出現兩粒黃白色的“米粒狀物”, 很像牙齒, 這就是馬牙啊。 看著寶寶哭鬧吃不下奶的樣子媽媽很心疼, 就找來紗布蘸水去擦, 結果導致了寶寶口腔糜爛、高燒不退, 不得不送往醫院救治才轉危為安。

解惑:馬牙在醫學上稱為上皮珠,

Advertisiment
胎兒在6周時已經形成了牙的原始組織——牙板, 牙胚是在牙板上形成的, 以後牙胚脫離牙板生長為牙齒, 斷離的牙板被吸收而消失掉。 偶爾有部分斷離牙板形成一些上皮細胞團, 其中央角化成上皮珠, 有些上皮珠長期留在頜骨內, 有的被排出而出現在牙床黏膜上, 即為“馬牙”。

出馬牙的個別嬰兒會出現愛搖頭、煩燥、咬乳☆禁☆頭甚至拒食, 這是由於局部發癢、發脹等暫時不適引起的, 一般不需做任何處理, 隨著寶寶牙齒的生長發育, “馬牙”會被吸收或自動脫落的。

像小優媽媽用布去擦拿針挑都很危險, 寶寶口腔粘膜非常薄嫩, 粘膜下血管豐富, 針挑和布擦損傷了口腔粘膜, 容易引起細菌感染, 發生口腔炎或凳骨髓炎,

Advertisiment
甚至發生敗血症。 假如“馬牙”過大, 影響嬰兒吸奶, 必須在醫生指導下用2%紅汞消毒, 用消毒針挑破“馬牙”, 放出內容物, 即可癒合。

3。 關鍵字:口腔潰瘍

實例重現:剛滿三個月的小雨點是個奶瓶寶寶, 一次能吃160ml的牛奶。 活潑愛動的小雨點最高興的, 就是跟著媽媽出去玩、串個門, 媽媽怕他著涼, 每次都給他穿得嚴嚴實實的。 小雨點現在已經口水連連了, 媽媽驚喜不已, 寶寶是不是要出牙了呢

可口水不斷的情況持續了一個多月後, 也沒看到牙床有什麼動靜, 倒是吃奶量明顯減少到120ml, 脾氣也大了起來。 直到小雨點出現發燒現象後, 媽媽趕緊帶著寶寶去社區醫療所問診, 醫生說寶寶得了口腔潰瘍。 媽媽納悶了, 沒長牙的寶寶竟然也有口腔問題

Advertisiment

解惑:寶寶患上口瘡潰瘍, 主要原因是心脾積熱或虛火上炎, 通俗點說也就是讓寶寶吃得過多, 穿得過厚, 過於“優待”。 治療方法很簡單, 以瀉火補水為宜。 吃完奶後5—10分鐘後可以給寶寶喂些水, 一來補充水分, 二來清洗口腔, 給寶寶少穿一件衣服, 千萬別捂得太嚴。 同時因為口瘡局部疼痛較重, 飲食以清淡、冷熱適宜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宜。

鮮竹葉煮沸片刻代茶飲, 燈芯草3根水煎加冰糖適量代茶飲, 都是不錯的清熱。 冰硼散、西瓜霜噴霧劑等, 可塗患處以促進口瘡癒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