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從出生斷臍到滿月, 稱為新生兒期, 這是從依賴母親內環境逐步過渡到獨立生活在外環境的特殊時期。 在這個時期,許多器官和組織都還尚未發育成熟, 新陳代謝也很旺盛, 吸收、排泄都是比較快的, 抵抗力很低, 也會容易生病, 對藥物反應敏感性強。 在器官中神經系統、肝、腎待別嬌嫩。 許多藥物常通過神經系統發揮作用,而大多數西藥需通過肝臟解毒,腎臟排泄。 新生兒肝、腎功能不足, 解毒功能差, 用藥不當極易發生積蓄中毒, 所以給新生兒服藥要慎之又慎, 應根據新生兒的生理特點用藥。
Advertisiment
1.乳母需鎮用的藥
乳母服藥對新生兒有一定影響, 應注意哪些藥物能通過母乳影響新生兒。 影響最大的是乳中藥物濃度高於乳母血中藥濃度,如四環素、紅艱素、林可黴素等;其次, 乳中的藥濃度與乳母血中藥濃度相似, 如麥角胺、苯巴比妥、異煙臍、氯丙嘴、碘化物、苯妥英鈉、乙胺啼睫等;再次是乳中的藥濃度小於乳母血中藥濃度, 如可待因、咖啡因、青黴素、水楊酸鹽、保泰松等。 對於乳中藥濃度大於乳母血濃度的藥物最好不用, 或用量要小,那些不易進入母乳的藥物也要加以選擇應用, 如可待因、咖啡因雖在乳中量小, 但因哺乳量大, 新生兒又對這類藥物特別敏感, 還是易引起中毒, 以不用為好。
Advertisiment
2.用藥要注意新生兒的特點
新生兒處於多變化期, 器官及組織發育尚不完全, 所以應注意特點用藥, 如新生兒體內脂肪含量少,對脂溶性藥物不易結合而易發生中毒, 因此維生素A一類藥物不宜用量過大;新生兒體內白蛋白不高, 所以藥物蛋白結合率低, 對蛋白結合率高且毒性大的藥物, 如苯妥英鈉應減少用量;新生兒體液量要比成人大一倍, 所以對水溶性藥物如苯妥英鈉, 若以千克計算比成人大一倍才能達到有效血濃度;有些藥物易透過新生兒血腦屏障引起嚴重的核黃疸, 致使發生腦癱等嚴重後遺症, 這些藥物有磺胺類、阿斯匹林、氯黴素、消炎痛、西地蘭等, 所以在禁用之列;新生兒腎排泄功能低下, 由腎排泄的藥如峽喃類藥要少用;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
Advertisiment
3.容易引起中毒的藥要慎用
一些容易引起新生兒中毒的藥物如小兒退熱片、APC等易致新生兒青紫症、貧血、便血、吐血, 最好不用, 如萬不得已非用不可, 劑量需小, 用藥時間要短。 某些藥物可引起晚期毒性, 如四環素可引起以後的黃斑牙;抓黴素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新黴素、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可引起耳聾, 均要經過一段時期才表現出來,
由於藥物對新生兒副作用較大, 應儘量少用藥。 平時注意護理, 避免生病, 如果生了病, 有了發熱, 儘量用物理降溫, 或加用清熱解毒中藥, 副作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