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寶寶身體各部位正常指標,來對照看看!

經過十月懷胎, 寶寶終於與媽媽見面了。 初為人母, 如何才能快速識別寶寶是不是身體健康呢?下面, 小編就為孕媽媽和初為人母的新媽媽來分享新生寶寶身體各部位正常指標, 快來對照看看吧!

身體健康發育指標

新生寶寶健康發育的標準通常包括體重、身長、頭圍和胸圍、體溫、呼吸、脈搏等幾個方面。

另外, 新生寶寶的覓食反射、吸吮反射以及對光線、聲響的反應, 也是評價健康足月新生兒的標準。

身長:新生嬰兒平均身長為50釐米, 頭長占身長的1/4;

呼吸:每分鐘呼吸40 ~ 44 次, 哭鬧時會出現呼吸淺、快、不勻等;

Advertisiment

頭圍:一般在32 ~ 35 釐米之間;

體溫:正常體表溫度為36.0℃~ 36.5℃;

體重:新生嬰兒平均體重為3.2 千克, 正常範圍為2.5 ~ 4 千克;

脈搏:一般平均120 次/分, 最快可達140 次/分;

胸圍:約31 ~ 33 釐米, 比頭圍小1 ~ 2 釐米。

皮膚顏色

健康新生兒的皮膚嬌嫩, 剛出生時為暗紅色或微紫, 一旦建立呼吸、保暖後就呈粉紅色。

如果寶寶出現了黃疸, 皮膚會變得較黃。

頭形

出生前後, 寶寶的顱骨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活動, 使得他們的頭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由於大部分的嬰兒選擇了頭朝下的姿勢降入媽媽的骨盆, 他/ 她的顱骨就需要適應媽媽骨盆的形狀, 以便順利地通過產道, 所以, 很多新生寶寶的頭也就成了“尖頭”。

不過, 無須擔心, 出生後的幾天, 寶寶的頭形會逐漸變回圓形。

有的寶寶出生時,

Advertisiment
頭頂左右兩側或後方可能會有瘤樣隆起, 這是由於產程時間較長, 頭部在媽媽的產道內受到擠壓, 局部出現充血、水腫和瘀血等情況而造成的產瘤。

一般在寶寶出生後數天就會逐漸減小並自行消失, 不需進行特殊處理。

胎斑

新生寶寶的背、腰部或者臀部, 常常會有淡灰青色或暗青色的色素斑, 大小不一, 叫作胎斑。

胎斑無須治療, 一般在5 歲之前, 最遲在青春期之前即可消退。

粟粒疹

新生寶寶的鼻尖、下巴和前額部位可能會出現細小的白點, 稱為“粟粒疹”。

這些小白點是由於皮脂腺分泌物堆積所造成, 一般在數周後自行消失, 千萬不要擠壓。

囟門

囟門是反映寶寶身體健康狀況的一個視窗, 具有前囟和後囟。

通常情況下,

Advertisiment
寶寶的囟門較平, 如果發現寶寶的囟門明顯凸起或是凹陷, 應及時就診。

脫皮

新生寶寶出生後會出現皮膚乾燥、脫皮的現象, 通常需要幾周時間逐漸緩解, 這屬於正常現象。

若滿月後仍持續脫皮或合併皮膚濕疹, 就要去醫院診治。

胎毛

胎毛是指新生寶寶出生時身上已經長出的毛髮。

有些寶寶身體上、臉上很少看到胎毛, 但也有的寶寶在後背和額頭以及耳朵上佈滿了黑黑的胎毛。

胎便

胎便是由寶寶吞入羊水中的沉澱物積存形成, 是寶寶最早的腸道分泌產物。

胎便為黑棕色或黑綠色, 性狀黏稠, 正常新生兒多數在12 小時內開始排出胎便, 2 ~ 3 天內排完, 總量約100 ~ 200 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