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於丹的心得, 讓有機會和沒有機會讀《論語》的人, 都近距離的接觸了一次聖人, 這個在我們心中只有個聖人形象的孔子, 突然變得親切, 成了一個可以去觸及, 可以去請教的老者, 孔聖人的觀點再加上於丹的再次理解與創造, 成了一種可以修身養性的處事原則。 在緊張的社會生活中, 這種觀點的介入, 可以讓很多人學會平和, 得到精神上的舒緩。 初讀於丹的心得, 在讀到某一句, 某一個故事的時候, 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瞬間覺得很多事情是不用去計較的, 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
Advertisiment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 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 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 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這裡講了什麼是孝, 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 但在社會上做事, 或是貪污或是搶劫,
Advertisiment
治學方面, 孔子的“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知之為不知, 不知為不知,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博學而篤志, 切問近而思”。 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 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 ”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 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學, 其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 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Advertisiment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 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 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 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 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 意義至大。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 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 值得我們去學習, 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就說我們班上的吧。 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裡, 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 有的是上曉天文, 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
Advertisiment
孔子的“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 居敬興簡, 君子食無求飽, 居無求安, 敏於事而慎於言”, 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
Advertisiment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 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 就是告訴大家, 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愛, 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裡,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於原則,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裡,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於原則,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