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於丹的心得, 讓有機會和沒有機會讀《論語》的人, 都近距離的接觸了一次聖人, 這個在我們心中只有個聖人形象的孔子, 突然變得親切, 成了一個可以去觸及, 可以去請教的老者, 孔聖人的觀點再加上於丹的再次理解與創造, 成了一種可以修身養性的處事原則。 在緊張的社會生活中, 這種觀點的介入, 可以讓很多人學會平和, 得到精神上的舒緩。 初讀於丹的心得, 在讀到某一句, 某一個故事的時候, 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瞬間覺得很多事情是不用去計較的, 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

Advertisiment
一種淨化。 在這個資訊化的時代, 人們喜歡用最快的最簡捷的方式去接受東西, 電視, 廣播, 互聯網, 書的傳播速度似乎慢了些, 但是, 於丹的七天論語心得, 讓人們又重新拾起了書本, 去領略古聖人的至理名言。 讓人們拾起書來, 學習一種處事原則, 讓更多的人重新去樹立一種平和的心態, 我想這個作用是任何批評都掩蓋不了的。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 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 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 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這裡講了什麼是孝, 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 但在社會上做事, 或是貪污或是搶劫,

Advertisiment
觸犯法律, 使父母擔心、憂心, 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 具有良好的品德, 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 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 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 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 孔子的“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知之為不知, 不知為不知,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博學而篤志, 切問近而思”。 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 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 ”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 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學, 其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 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Advertisiment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 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 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 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 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 意義至大。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 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 值得我們去學習, 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就說我們班上的吧。 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裡, 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 有的是上曉天文, 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

Advertisiment
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 高山, 是那樣地雄偉, 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 山之所以高, 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 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 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 居敬興簡, 君子食無求飽, 居無求安, 敏於事而慎於言”, 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

Advertisiment
子曰:“弟子入則孝, 出則弟, 謹而信, 泛愛眾, 而親仁, 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 ”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 則謙恭有禮, 對人如兄弟一般, 謹慎而誠實可信, 要廣泛地去愛眾人, 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後, 還有餘力的話, 就再去學習知識, 。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 在外在團結友愛, 有愛心, 以賢德的人為榜樣, 不斷激勵自己, 努力實踐, 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 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 再學習文獻知識, 以開闊視野, 豐富思想。 “德, 人之本也, 本立而道生。 ”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 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 就是告訴大家, 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愛, 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裡,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於原則,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裡,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於原則,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