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 任何場合下“禮節”都是第一位的, 這裡的“場合”甚至不分在家還是在外。 寶寶會自己從手吃飯以後, 媽媽則會教育他, 飯前必須說一聲“我要開動嘍”(日本的傳統, 寓意為感謝祖先賜給我美食), 飯後會說“謝謝款待”。 孩子每一次出門都要向父母說一聲“我出門了”, 父母會回一句“走好”, 寓意一路平安;回家後要說一聲“我回來了”, 家人也要應一聲“歡迎回家”。 這些在我們看來沒太有必要的“禮儀”, 日本卻沿襲了數千年。
日本——不分場合, 讓禮儀成為習慣
日本的公車也設有“老弱病殘孕”專席, 但與我們不同的是,
Advertisiment
連垃圾都是乾淨的
日本全民環保意識都很強, 日本的小孩子更是從小被灌輸環保思想。 家中的垃圾會按材質分類盛裝, 並且裝袋前一定先清洗一番, 所以日本人連垃圾都很乾淨。 媽媽做這些時會讓孩子在一邊看著, 等他大一點便和他一起做。
Advertisiment
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我們大人在教育子女時總強調在人前要怎樣怎樣懂禮貌, 卻又縱容他們在家裡可以“沒大沒小”。 或許, “禮節”這堂課真應該效仿日本人那種“不分地點, 讓禮儀成為習慣”的思想。 環保亦是如此, 無論我們的口號喊得多麼激昂, 都比不上牽著寶寶的手將廢舊電池裝進回收箱這一個動作來得實在。 教育正是在這種不分地點、不分大小的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