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日本為何要給孩子灌輸忍為美德的思想

近來, 日本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遭到世界各國的指責, 而日本的反應似乎比較軟弱。 之所以這樣, 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理由是日本人不善於吵架。

著名評論家笠信太郎在《事物的思維方式》一書中, 以這樣一段精彩的文字開頭:“英國人邊走邊思考;法國人思考過後再起步;西班牙人走過之後再思考。 ”各個國家思維方式的差異躍然紙上。

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表現在孩子的吵架方式上又是一種什麼狀況呢?笠信太郎在書中這樣寫道:“美國人用‘手腕’來吵架;法國人用‘嘴’來吵架;日本人用‘忍耐’來吵架。

Advertisiment

美國人認為, 吵架是對方對自己的重大挑戰, 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 有時甚至要訴諸于武力來解決。 美國人是一個強調自我的民族, 孩子受了欺負回到家中哭訴, 父母通常會鼓勵孩子鼓起勇氣, 戰勝恐懼, 再次投入“戰鬥”。 英國人和美國人屬於同一種類型, 在他們看來, “決鬥”是維護自己名譽的正當和有效手段。

與此相對, 在個人主義根深蒂固的法國, 動手打架被認為是最愚蠢的事情。 訴諸武力的暴力行為在他們看來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只會遭人恥笑。 因此, 兩個孩子打架, 大人們通常會將其分開, 卻勸說孩子們用“嘴”去攻擊對方。 換句話說, 當發生爭執時, 法國人木提倡用武力解決問題, 而是要用“嘴”、用理論去說服對方。

Advertisiment
連薩特(注:法國哲學家、作家、評論家, 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拒受。 )和加謬(注:法國小說家、劇作家、評論家, 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這兩位文學大家的爭論, 採用的都是徹頭徹尾的理論站。 這種用理論來武裝自己, 堅持自己觀點的做法, 恰恰是法國人國民性的體現。

歐美人打架, 形式上雖有不同, 但就其本質而言, 都是不回避對立面, 通過努力使自己的觀點得到對方認可的。 與此相反, 日本人則是儘量避免爭吵, 因為只要打架, 雙方都會蒙受損失。 誰對誰錯暫且不論, 打架本身就是十分錯誤的。 因此當發生爭執時。 日本人採取的大都是回避矛盾的焦點, 收回自己的主張。

日語裡有個詞叫做“順水而去”, 意思就是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順水而去吧,

Advertisiment
既往不咎, 一切重新開始。 講的就是日本人的這種避開爭端, 尋求和解的思維方式。

我用這麼長的篇幅談了世界各國的吵架方式, 是因為吵架方式反映出來的思維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 日本人這種回避矛盾, 求得和解的吵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必要的爭端, 營造了祥和的社會氣氛。

但是, 這種壓制自我的教育方式, 最終會使得孩子內心的積怨無從發洩, 這也是導致家庭暴力和學校暴力事件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在這裡並不是想要鼓勵孩子們吵架, 只是希望孩子們不要只是忍耐, 而要學會堂堂正正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正視矛盾的對立面, 並努力去解決它。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