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日本男人爭當“育兒爸爸”

“認真學習做便當, 為留住家人滿懷愛意的目光而奮鬥!”

“認真學習做便當, 為留住家人滿懷愛意的目光而奮鬥!”30歲的安藤優介在“育兒爸爸運動”網站上寫下了自己的宣言。 這位一直忙碌於工作的兩個孩子的爸爸同時第一次決定向公司申請兩個月的男性育兒假。

儘管“男主外女主內”的日本傳統觀念仍然佔據主流地位,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日本男性也意識到參與撫養孩子的重要性。 工作與育兒兩不誤的“育兒爸爸”成為當下日本社會新“優質男人”的代表。

“育兒爸爸”廣受表彰

近日, 神戶、京都和沖繩等地紛紛舉行“育兒爸爸表彰大會”,

Advertisiment
表彰成果突出的超級“育兒爸爸”。

“看著孩子慢慢長大是一種樂趣, 儘管那時候每天都很累。 ”第一屆“育兒爸爸”之星西村貴志說。 隨著第二個孩子的出生, 西村向公司請了育兒假。 他與妻子一起分工合作, 不僅要照看大兒子上學讀書, 還要照顧小兒子的日常飲食。 西村說, “後來回去上班, 我幹勁更足了, 因為孩子在家裡等我。 ”

除普通上班族, 一些精英男性也開始嘗試做“育兒爸爸”。 去年, 被稱為日本最年輕知事之一的湯崎英彥在第三個孩子出生後休了一個月育兒假, 幫助妻子照看一雙兒女, 成為日本第一個休男性產假的知事。

“做‘育兒爸爸’並不意味著要放棄自己的工作。 ”男性育兒學專家太田敏正認為,

Advertisiment
與之前出現的‘家庭主夫’相比, “育兒爸爸”並沒有明確的定義與評價標準, 而是一種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的男性☆禁☆生☆禁☆活方式。 他進一步解釋道, “尊重每一個家人同時也被家人尊重, 偶爾也向家人展示自己的不安與彷徨, 堂堂正正地做一個真實的人。 ”

從“單打”到“雙贏”

在許多日本人的童年記憶裡, “我去上班了”和“我回來了”是爸爸留下的典型印象。 “對孩子來說, 爸爸不是‘回’家, 而是‘來’家。 ”一名日本家庭主婦說, “親子活動時間少得可憐。 ”長年以來, 認真盡責專注於工作被認為是好男人的表現。

男人在社會上“單打獨鬥”, 女人則在家相夫教子的傳統家庭模式引發了親情淡漠的危機, 而這種危機可能導致孤獨症增加、自殺問題加劇等更多社會問題。

Advertisiment
在此背景下, 政府開始宣導新型的家庭育兒方式, 鼓勵更多男性成為“育兒爸爸”。 當年6月, 日本通過《育嬰及家庭照料休假法》修訂法案, 進一步明確了“育兒爸爸”們的育兒權利。

根據該法案, 有3歲以下孩子的男員工可以休較長時間的產假;雇主有義務縮減其日常上班時間至6小時。 在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支持下, 民間成立了“育兒爸爸”專門網站, 為“育兒爸爸”們搭建交流與諮詢的平臺, 並定期評選“育兒爸爸”之星作為成功案例宣傳。

今年3月的地震使得不少日本人重新認識了家庭的意義, 一些人表示要比以往更珍惜家人和親情。

日本專家表示, 父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Advertisiment
“育兒爸爸”的角色也帶給男性自我成長的機會, 努力平衡家庭與工作, 創造和諧的家庭關係。 而從“單打”到“雙贏”的家庭觀有助於消除人們的社會壓力, 有“治癒心靈”的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