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日本的《家庭教育手冊》(二)

家教

李季湄 劉蓮蘭編譯

不知為什麼, 孩子的缺點跟父母總很相似。

那些"只要自己好就行, 別的我不管"、不守公德的人, 讓人討厭、不可信賴。 如果自己的孩子這樣做時, 大人不予以糾正, 孩子會誤認為自己做得對, 這樣就可能慢慢變成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

應拋棄"只要自己的孩子好就行, 別的我不管"的想法。 孩子做錯事時, 要以父母之愛嚴正斥責、嚴加管教。

同時, 大人自己也要注意儘量不做出軌的事, 做能一直讓孩子信賴、尊敬的父母。

"規矩"是為誰定的?

在家裡, 孩子們有時候守規矩, 有時候"犯規", 由此逐漸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Advertisiment
瞭解社會規則的重要性。

家規不僅包括日常問候、關燈時間等, 還包括不給別人添麻煩、不撒謊等社會規範。

為了讓孩子懂規矩並一直遵守規矩, 父母要經過認真討論, 定出明確的家規, 父母和孩子一起遵守這個家規。 另外, 傾聽孩子的意見、和孩子共同定家規也很重要。

如果你想讓孩子不幸, 那就什麼都給他買吧。

如果父母不加考慮, 盡給孩子買東西, 容易使孩子失去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努力、忍耐、多加思考的精神, 而變得什麼都想要, 不能自控。

不管孩子怎麼哭鬧纏人, 不必要得東西不給買。 不要給太多得零花錢。 讓孩子在定額得零花錢中自己安排、調整怎樣花。

如果真為孩子著想,

Advertisiment
比起在孩子身上花很多錢, 更應在孩子身上花費心血, 傾注父母之愛。

如果讓孩子幫著做家務, 他將變得能幹。

孩子們有自我中心的言行、自立推遲等傾向, 主要因為自我責任感沒有形成。 日本得父母太寵愛自己的孩子, 好多人沒有受過“自己的事兒自己做”的家教。

在家裡定出規矩, 讓孩子分擔家務, 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立心、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人等方面很重要。

讓孩子從"把用過得東西整理好"等小事做起, 養成和父母一起做家務得習慣。

如果孩子最好的朋友是電視, 那太寂寞啦。

如果孩子整天呆在屋裡看電視、看錄像、玩電子遊戲的話, 容易造成與他人、與大自然接觸的體驗不夠, 與他人不能很好地交流,

Advertisiment
缺乏同情心, 生與死的現實感薄弱, 不能區別現實與假想世界, 給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留下陰影。

給孩子創設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自然體

驗的機會, 並讓其積極參加。 定出不多看電視、錄像, 不多玩電子遊戲的規矩, 並使孩子養成遵守這些規矩的習慣。

給孩子單獨房間的同時, 也給他定好規矩吧。

如果孩子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間裡, 父母就搞不清孩子在幹些什麼, 父母與孩子間的對話也會減少。 況且, 有的孩子房間甚至會成為犯罪現場。

要使孩子房間對孩子的成長起作用, 定出家規很有必要。 比如:孩子回到家後, 先在起居室露個面再進自己的房間;孩子的房間不上鎖;孩子帶朋友進自己房間前, 先把朋友介紹給父母;父母覺得有必要時可以進入孩子的房間,

Advertisiment
以便把握孩子的實際情況等等。

孩子並不能正確發出"危險"信號。

父母情緒焦躁, 對孩子的愛☆禁☆撫、疼愛不夠, 以及對孩子過分嬌生慣養和過多干預等等, 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並常常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 例如孩子出現肚子疼、噁心、拉肚子、食欲不振、頭昏眼花、發燒等症狀, 以及吃得過多、失眠、吮指頭、咬指甲等行為。 當察覺到這些症狀、行為是不是由於心理原因造成的。

不要僅給孩子貼上"神經過敏"、"任性"、"賴學"之類的標籤了事, 要好好觀察孩子, 認真聽聽孩子說話, 做出努力理解孩子的姿態很重要。 同時, 也要與熟悉孩子的醫生好好談談。

孩子願意跟怎樣的父母談心?

人, 是一種喜歡被別人愛、被別人理解的生物。

Advertisiment
如果得不到別人的理解而產生的不滿積累太多的話, 有時會一下子爆發出來。 孩子突然大發脾氣時, 連孩子本人和家長都搞不清是怎麼回事。 其實, 孩子發火、苦惱是有原因的。 如父母平時做到仔細聽孩子說話、與孩子站在同一角度考慮問題、對孩子的事非常關心等等, 孩子便能切實體會到自己被父母愛著。

孩子只有在感到自己被愛著時, 才能心平氣和地對待問題。 這樣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使孩子能接納別人、正視問題, 茁壯成長。

摘自《幼稚教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