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日本:在遊戲中培養勞動習慣

在日本的保育園, 開設了讓孩子動手的遊戲活動, 孩子在活動中也感受到了自己動手的樂趣。

體驗助人為樂的喜悅

女兒5歲升班了。 從保育園回來, 喜悅之情洋溢在紅紅的小臉上:“媽媽, 老師說, 從今天起, 我們就是大姐姐了!”女兒興奮地向我講述這一天的“新鮮事”:“今天老師選我和另外七個小朋友, 午睡後到二歲的‘鬱金香班’, 幫助小弟弟小妹妹穿衣服。 ”

我不禁瞪大了眼睛:“真的?你會嗎?”女兒一臉得意:“當然會, 我幫兩個小朋友穿衣服, 一個小朋友還拉著我的手不讓我走呢。 ”我有些擔心:“你可千萬別把小朋友弄痛了,

Advertisiment
小心一點, 溫柔一點噢。 ”女兒回答:“我知道, 比媽媽給我穿衣服還耐心呢。 ”

後來我知道, 5歲大班的兒童, 每天午覺後, 有一個小組去小班幫小朋友穿衣服, 其餘的人把各自疊好的被褥, 協助老師放到壁櫃中。

感受到自己做的飯菜最香甜

日本的保育園、幼稚園每學期都有“開飯店”的遊戲, 旨在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以及兒童之間相互交流、協作的能力。 雖然叫“遊戲”但做出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 雖然每次做的飯菜都一樣, 但孩子們總會在在幾天前就開始興奮地期待。

“開飯店”的前兩天, 孩子們用紙疊錢包, 用彩筆劃“錢”。 “開飯店”當天, 孩子們圍上漂亮的小圍裙, 戴著高高的彩色廚師帽。 3歲的孩子把生菜洗淨, 用手掰成小塊放入筐中,

Advertisiment
給煮熟的土豆削皮;4歲的孩子用削皮器, 削下胡蘿蔔、生土豆、蘿蔔的皮;5歲的孩子用小刀把削了皮的蔬菜和香腸切成塊, 在老師的指導下煮咖喱飯、油煎香腸、還有一些孩子做蔬菜沙拉。 大家在小禮堂裡熱火朝天忙到中午, 飯菜做好了, 香噴噴的味道飄向保育園每一個教室, 每一個小孩子都興奮地等待著去“飯店”吃飯。 孩子們按年齡順序拿了“錢”來“買”飯, 大班的孩子給所有小朋友服務完之後, 才坐下來吃飯。 大家開心地品嘗著自己的手藝, 愉快地說笑著, 這一頓午餐對於孩子們來說, 比任何一頓飯都香甜。

女兒從兩歲開始就參加這樣的活動, 所以很喜歡在廚房裡找一些她認為自己可以做的事。 比如在微波爐裡熱菜、烤箱裡烤蛋糕、餅乾,

Advertisiment
做沙拉等等一些不危險的事, 只要是她參與做的, 都會誇張地邊吃邊說:“這是今天最好吃的菜, 是我做的!”

請孩子幫忙, 而不是命令孩子做事

媽媽也許有這樣的經歷:“寶寶, 把書放櫃子裡去!”寶寶很不樂意, 出於無奈很不情願地去做了, 媽媽搖搖頭:“哎, 一點都指不上。 ”

如果媽媽說:“貝貝, 請你為媽媽做一件事行嗎?請你幫我把這樣東西放到櫃子裡去好嗎?”貝貝立刻就照著去做, 並且問:“這樣行嗎?”如果媽媽再說:“謝謝貝貝。 ”他會說:“不用謝。 ”

三——六歲的兒童, 已經開始漸漸有了“自我意識”, 漸漸地對別人指使、命令感到不滿意, 這便是他“獨立”的覺醒。 所以, 作為父母, 對待這個年齡的兒童, 一定要尊重。 應該明白,

Advertisiment
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好習慣, 不應該是命令式的, 而應該是平等的, 雖然我們出於“培養”他的心願, 但結果的確是孩子幫助了我們, 所以, 父母也要學會“請求”。

我經常與女兒一起做家務, 總是很禮貌地“請”她幫助我, 做完之後, 總是真誠地感謝她, 告訴她, 媽媽因為她的幫助節省了許多時間;有時, 她為了讓我早些做完家務, 陪她玩遊戲或讀書, 主動來幫我。

讓孩子參與家庭簡單的勞動, 也是一種親子“遊戲”。 這同樣需要父母有耐心, 因為孩子常常會“幫倒忙”, 但是, 只要是孩子做了, 出發點是好的, 就不要責備他, 更不能發火或給孩子臉色看, 這將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媽媽心得:將“勞動”當成孩子容易接受遊戲

二、三歲的孩子不懂得玩具玩完了要收拾,

Advertisiment
因為父母、保姆立刻就會收拾乾淨。 請對你的寶寶說:“我們一起把小熊、汽車送回它們的家好嗎?”並且告訴他:小熊住在這裡, 汽車停在那裡。

對三、四歲的孩子可以說:我們馬上要出門了, 一起來把玩具收拾好吧。

對五歲的孩子就可以直接說:要睡覺了, 你該把玩具收好啦!如果孩子不願意, 可以先幫他收拾一點, 剩下一些讓他自己做, 或反過來, 當他做了一點再過去幫他, 讓他有信心做完。

如果養成習慣, 出門前, 晚上睡覺前都要收拾好玩具, 孩子漸漸地就不會把玩具到處亂放, 因為收拾起來太花時間了, 他自己就會動腦筋想辦法了。

相關用戶問答